兒童主體、兒童優先要落實到學校發展的細節裏
兒(er) 童友好學校建設加速——
兒(er) 童主體(ti) 、兒(er) 童優(you) 先要落實到學校發展的細節裏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兒(er) 童友好城市、兒(er) 童友好社區、兒(er) 童友好學校……近年來,“兒(er) 童友好”理念日漸融入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一線教育工作者如何理解一所學校的“兒(er) 童友好”?
上海萬(wan) 裏城實驗幼兒(er) 園園長蔡穎說:“我們(men) 認為(wei) 的兒(er) 童友好,是盡最大可能打造一所能夠滿足孩子童年幻想的校園。孩子們(men) 覺得學校應該是什麽(me) 樣子的,我們(men) 就盡可能為(wei) 他們(men) 提供支持,建設兒(er) 童眼中的學校。”
北京匯文中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陳東(dong) 認為(wei) ,最主要的一點,是以學生為(wei) 中心,讓學生能夠得到平等和尊重,給學生一個(ge) 良好的成長環境,保證學生在校的有效權益。
日前,上海市教委正式發布《上海市兒(er) 童友好學校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到2035年,全市完成兒(er) 童友好學校建設任務。同時,明確提出兒(er) 童友好學校的四項建設任務:政策製度友好、空間建設友好、服務體(ti) 係友好、成長環境友好,希望以此促進兒(er) 童更高水平全麵發展。
1.是否“兒(er) 童友好”,從(cong) 全麵和可持續發展角度看
在萬(wan) 裏城實驗幼兒(er) 園,有一個(ge) 特別的“兒(er) 童議事會(hui) ”。別看娃娃們(men) 小,想法可一點都不少。蔡穎說,“我們(men) 幼兒(er) 園以兒(er) 童博物教育為(wei) 特色,我們(men) 專(zhuan) 門征求孩子們(men) 的意見,看看他們(men) 希望幼兒(er) 園裏有什麽(me) 樣的博物館。孩子們(men) 提議,造一間屬於(yu) 他們(men) 自己的玩具博物館。”於(yu) 是,幼兒(er) 園為(wei) 孩子們(men) 專(zhuan) 門開辟一間教室,讓孩子們(men) 自己設計,展品如何收集、歸類、展示,都由他們(men) 自己說了算。
最終,幼兒(er) 園裏真的建起了一所玩具博物館,裏麵有女孩們(men) 喜歡的五彩斑斕的迪士尼公主,有男孩子們(men) 收集的各式各樣的奧特曼……“孩子們(men) 對這些展品視若至寶,講起來頭頭是道。”蔡穎對此非常驕傲,“今年暑假,我們(men) 有一個(ge) 孩子被評為(wei) 萬(wan) 裏社區兒(er) 童友好大使,和中小學的哥哥姐姐們(men) 一起討論兒(er) 童友好社區建設。”
據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hui) 理事長、廣西師範大學教授侯莉敏介紹,兒(er) 童友好學校的建設最初源自聯合國《兒(er) 童權利公約》中對兒(er) 童受教育權的保護,讓每一個(ge) 兒(er) 童在機會(hui) 均等的基礎上接受教育,並在教育中最充分地發展兒(er) 童的個(ge) 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在我國關(guan) 於(yu) 兒(er) 童友好學校的建設實踐,最早可追溯到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與(yu) 我國教育部在2006—2010年間合作的“愛生學校”項目,項目研發出“中國愛生學校標準”,從(cong) 全納和平等、有效的教與(yu) 學、安全健康和有保護、參與(yu) 與(yu) 和諧四個(ge) 維度來體(ti) 現兒(er) 童友好。“從(cong) 這四個(ge) 維度可以看出,兒(er) 童友好學校的建設是從(cong) 全麵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學校的教育質量,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人們(men) 一直關(guan) 注的課程與(yu) 教學,而是最大程度地發掘利用一切有利於(yu) 兒(er) 童發展的教育因子,共同作用於(yu) 教育質量的提升。例如全納和平等關(guan) 注每個(ge) 兒(er) 童接受教育的機會(hui) ,倡導平等公平的教育,不排斥任何兒(er) 童,最大程度地保障每個(ge) 兒(er) 童的受教育機會(hui) ;又如‘安全健康和有保護’是從(cong) 學校環境的角度,要求建設良好的物質環境和關(guan) 愛兒(er) 童的師生關(guan) 係。”
“從(cong) 根本上說,是要在兒(er) 童友好學校的建設中去發展和弘揚‘兒(er) 童文化’。”侯莉敏強調,“教育者應該明白,兒(er) 童不是‘小大人’,而是真正的‘人’。學校教育不是用成人的意誌去束縛兒(er) 童,而是要挖掘兒(er) 童身上的天性資源,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去發揮兒(er) 童的主體(ti) 意識和作用,這個(ge) 過程中兒(er) 童可以張揚自己的個(ge) 性,並在合作中形成共同的價(jia) 值取向,一所學校的兒(er) 童文化也由此產(chan) 生。從(cong) 某個(ge) 層麵上說,學校文化本身就是兒(er) 童文化,我們(men) 隻有在實踐中這樣做,才能真正收獲百花齊放的兒(er) 童友好學校。”
2.發現兒(er) 童、了解兒(er) 童、站在兒(er) 童立場去思考
“學校能不能給我們(men) 造一間小廚房,讓我們(men) 在裏麵體(ti) 驗做菜呢?”在收到學生們(men) 的建議信後,寧波北侖(lun) 區泰河學校校長嚴(yan) 雪霞馬上組織老師們(men) 一起討論,並邀請了“兒(er) 童議事會(hui) ”的同學們(men) 一起參加。他們(men) 共同決(jue) 定,把學校圖書(shu) 樓的4層,建設成一座供孩子們(men) 學習(xi) 烹飪等勞動技能的“生活小鎮”。
三個(ge) 月後,這間麵積100多平方米,集專(zhuan) 業(ye) 齊備的烹飪製作區、靈活完善的烹飪分享區、周到細致的家政服務區、智能互動的網絡學習(xi) 區為(wei) 一體(ti) 的多彩小廚房“橫空出世”。
“讓決(jue) 策發生在離兒(er) 童最近的地方,以‘1米視角’打造兒(er) 童友好的環境,是我們(men) 辦學的目標之一。”嚴(yan) 雪霞說。
“發現兒(er) 童、了解兒(er) 童,站在兒(er) 童的立場去觀察和思考,和兒(er) 童同頻共振,這是一個(ge) 長期的實踐,教師要提高自己觀察傾(qing) 聽兒(er) 童的意識和能力,與(yu) 之相關(guan) 的培訓、評價(jia) 機製改革和保障機製完善都是值得去探索的。”侯莉敏說。
在匯文中學,這樣的探索一直在進行。“我們(men) 學校對待學生最主要的理念是平等、尊重、包容。”陳東(dong) 介紹。步入新時代,“五育”並舉(ju) 的理念有了新的形式和意義(yi) ,兒(er) 童友好的理念也是如此。匯文中學的“學校診斷”項目已經連續開展三年。“學生圍繞學校文化、環境、課堂、課程、活動等8個(ge) 方麵對學校進行診斷。學生診斷學校、診斷老師,我們(men) 的理念是一定要讓學生參與(yu) 學校生活、參與(yu) 學校管理,給學生提供發聲的平台。學校期待聽到學生們(men) 真實的呼聲。”
“學生說希望有校園12345,我們(men) 馬上就開通校園熱線;學生說不能隻有校長信箱,還要有年級組長信箱,於(yu) 是我們(men) 立即建立起年級組長信箱;學生還希望能跟書(shu) 記、校長聯係,我就跟他們(men) 說,隻要你們(men) 想來,敲敲我們(men) 辦公室的門就能進來,也可以給我們(men) 打電話。”陳東(dong) 笑道,“學生期望他們(men) 的聲音能被聽到,所以我們(men) 每一次‘診斷’之後,都會(hui) 給全體(ti) 學生做反饋,告訴他們(men) ,學校將要做哪些調整。在感謝學生肯定學校的同時,也跟他們(men) 講清楚,哪些事情是還需要時間去解決(jue) 的。就這樣建立起一個(ge) 順暢的溝通和對話機製。”
打造兒(er) 童友好型學校,還要為(wei) 學生打造出舒適的環境。“在學校的生物走廊,學生們(men) 特別喜歡三三兩(liang) 兩(liang) 地坐在走廊地板上討論、交流,隻要他們(men) 覺得舒適、自在,我們(men) 不會(hui) 太多幹涉。”陳東(dong) 說,學校裏有一片專(zhuan) 門為(wei) 學生開辟的養(yang) 殖地,有羊、鵝、鴨子、兔子等小動物。其中鴨子是野生的,每年春天都會(hui) 回到校園池塘,學生們(men) 很喜歡這些動物。對動物的愛心和對自然環境的關(guan) 注,也讓孩子們(men) 更加關(guan) 心周圍的環境,注意自己的行為(wei) 。
“學生們(men) 自發發起‘讓校服回家’的活動,減少校服浪費;還有以‘白鴿行動’命名的誌願服務,也是學生們(men) 完全自主的行為(wei) 。從(cong) 生態環境的友好到人文環境的友好,學生們(men) 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收獲成長、收獲凝聚力和價(jia) 值感。”陳東(dong) 感到很欣慰。
3.各界合力,為(wei) “兒(er) 童友好”的實現保駕護航
“我們(men) 建設兒(er) 童友好學校,是希望學校教育能“五育”並舉(ju) ,揚長補短,讓每個(ge) 兒(er) 童的優(you) 勢都得到充分而有個(ge) 性的發展。同時,發揮學校教育的補償(chang) 作用,補足兒(er) 童在家庭和社區生活中所無法獲得的經驗,這對於(yu) 一些來自不利處境的兒(er) 童(如留守兒(er) 童、農(nong) 民工隨遷子女、單親(qin) 家庭兒(er) 童等)是非常有必要的,能起到為(wei) 兒(er) 童一生發展奠基的作用,長遠來看對提高人口素質很有幫助。”侯莉敏說。
兒(er) 童友好學校仍在探索當中,在全社會(hui) 層麵,兒(er) 童友好的理念還比較缺乏。蔡穎說,“比如現在專(zhuan) 門給兒(er) 童建設的博物館非常稀缺,大多數博物館裏也沒有專(zhuan) 門針對兒(er) 童的講解服務。包括很多展品陳列的高度、服務設施等,沒能從(cong) 兒(er) 童友好的角度來設置。”
侯莉敏也認為(wei) ,當前兒(er) 童友好學校建設還存在理念理解不到位、理想向行動轉化不暢、教育多方協同不足的問題。“兒(er) 童友好”奉行“兒(er) 童主體(ti) ”“兒(er) 童優(you) 先”等理念,包含著對兒(er) 童生命、價(jia) 值和權利的正確認識,如果成人由於(yu) 兒(er) 童觀的偏差,將兒(er) 童客體(ti) 化,忽視兒(er) 童的主體(ti) 性,就會(hui) 出現“兒(er) 童友好”理念理解不到位。理想向行動轉化不暢主要體(ti) 現於(yu) 教育行動中,“兒(er) 童友好”理念並未充分轉化成實際行動,如高位的教育教學理念與(yu) 低位的實際操作層麵存在落差、“兒(er) 童友好”在物理空間與(yu) 精神環境間的落差等。兒(er) 童友好學校建設,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區的協同參與(yu) ,政府的頂層設計、政策導向、財政投入是基礎,學校準確理解和有效施行是關(guan) 鍵因素,家庭和社區的廣泛參與(yu) 、協同教育是有效支持。教育多方協同不足,會(hui) 導致難以將各方有機聯係形成教育合力。
侯莉敏呼籲,加大對“兒(er) 童友好”價(jia) 值意義(yi) 和內(nei) 涵標準的傳(chuan) 播力度,將兒(er) 童意識融入公眾(zhong) 意識。學校須加強對“兒(er) 童友好”的深入解讀,讓理念深入人心,同時要幫助教師獲取將“兒(er) 童友好”理念落實於(yu) 兒(er) 童學習(xi) 與(yu) 發展實踐中的能力和有效路徑,通過政府、學校、家庭、社區的協同共進,為(wei) “兒(er) 童友好”的實現保駕護航。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2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