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與酒的不解之緣——由歌舞劇《醉錦圖》說開來
【古趣今談】
作者:萬(wan) 建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副主席)
精美的織錦圖案,幻化為(wei) 水井街的畫麵,古樸淡雅,人們(men) 仿佛回到了六百餘(yu) 年前……這是新創歌舞劇《醉錦圖》中的一幕,將蜀地悠久的酒文化轉化為(wei) 視覺和聽覺語言,讓人們(men) 充分感受傳(chuan) 統文化之魅力。
《禮記》雲(yun) :“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樂(le) 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可見,早在先秦時期,酒就與(yu) 樂(le) 、禮一起,被賦予教化的意義(yi) 。
“興(xing) 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淩滄州。”文學與(yu) 酒有著不解的因緣。有學者統計了幾位唐代大詩人詩歌中“酒”字出現的比例,結果發現,李白詩歌中出現“酒”字的占百分之十七,杜甫則更勝一籌,詩歌中出現“酒”字的占百分之二十一,而生活於(yu) 中晚唐時期的白居易更是後來居上,在留存下來的近三千首詩歌中,出現“酒”字的有九百多首,占了近三分之一。還有人統計,《紅樓夢》中寫(xie) 到飲酒場麵的有六十多處,而且宴飲名目繁多,有祝壽酒、慶生酒、祭奠酒、接風酒、踐行酒、賞月酒、賞花酒、吟詩酒等,不一而足。
在中國人的生活裏,酒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歡聚分別,還是婚喪(sang) 嫁娶,餐桌上往往離不開酒。“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ang) ”,“陳王昔時宴平樂(le) ,鬥酒十千恣歡謔”——這是喜慶;“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qing) ”——這是澆愁解悶;“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an) 無故人”,“中軍(jun) 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yu) 羌笛”——這是懷鄉(xiang) 和惜別……
蜀地自古被稱為(wei) “天府之國”,是著名的糧食產(chan) 地,有悠久的酒文化曆史。三千年前的三星堆遺址,出土大量青銅器、陶器,其中,酒杯、酒壺、酒樽、觚等酒器琳琅滿目。
西漢時,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甚至在蜀地幹起了當街賣酒的營生。成都周邊有不少東(dong) 漢墓室畫像磚,體(ti) 現了釀酒的主題。
到了唐代,唐明皇和李白都在蜀地留下了與(yu) 酒有關(guan) 的故事。宋代,“把酒問青天”的大詩人蘇軾,更是從(cong) 蜀地走向全國。
1999年,在四川成都錦江區的水井街酒坊遺址(現水井坊博物館),考古學家鑒定發現了三座“晾堂”,即用於(yu) 製酒拌料、配料、前期發酵等工序的場地,分別建於(yu) 近現代、清代和明代,還發掘出酒窖、灶坑、蒸餾器基座等釀酒設備,出土數百件陶瓷酒具等。隨後,水井街酒坊遺址被列為(wei)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9年度),以及首個(ge) 由國務院公布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酒坊遺址(2001年)。2008年,水井坊酒傳(chuan) 統釀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這也讓水井坊成為(wei) 國內(nei) 少有的“雙國保”擁有者。如今,水井坊博物館係統性保存了擁有六百餘(yu) 年曆史的水井街酒坊遺跡原貌。
以水井街酒坊為(wei) 背景的歌舞劇《醉錦圖》,通過歌舞、彈唱、朗誦、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了蜀地酒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目前,該劇已在央視一套等媒體(ti) 播出。
《醉錦圖》從(cong) 六百餘(yu) 年前的蜀地街道酒肆場景開始,將考古發現的水井街酒坊與(yu) 巧奪天工的蜀錦織造聯係起來。舞台上,與(yu) 蜀地酒文化有關(guan) 的詩詞紛至遝來:“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wei) 梅花醉似泥”(陸遊),“十年裘馬錦江濱。酒隱紅塵”(陸遊),“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李商隱)。
《醉錦圖》借李白、蘇軾和王陽明三位先賢之口,表達出創作意圖:“將人間百態的縮影繪成一幅中國美學的絕妙圖卷,呈現一個(ge) 充滿美學的人生。於(yu) 其中看到閃耀的人文智慧,追求極致的匠心”“令人陶醉的可不隻是美酒,還有人與(yu) 人之間最美的情感”“故事悲歡,歲月不移,情濃如酒,正是這些人情至美的瞬間,構成了我們(men) 日常的美好”……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5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