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與暖冬,是否相矛盾
剛剛過去的2023年12月,全國迎來大麵積寒潮天氣,多地日降溫幅度突破曆史極值,中央氣象台時隔10年再發冰凍預警,西湖、太湖出現罕見冰凍現象,北京中小學因暴雪臨(lin) 時停課,山東(dong) 煙台和威海積雪深度突破曆史極值……
但根據世界氣象界此前的預測:“2023年將是有記錄以來人類曆史上最熱的一年。這個(ge) 冬天,我們(men) 將在暖冬中度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會(hui) 較常年同期偏高。”
一邊是突破曆史極值的降溫降雪,一邊是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的暖冬。這,到底矛盾不矛盾?
去年12月寒潮強度為(wei) 曆史同期最強
數據能告訴我們(men) ,剛剛過去的12月到底有多冷。
“2023年12月以來,共有3次冷空氣過程影響我國,其中14日至17日為(wei) 全國型寒潮天氣過程,綜合強度為(wei) 曆史12月最強。”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說。
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2023年12月14日至17日,我國出現大範圍寒潮過程。95個(ge) 國家氣象站的過程最大降溫達到或超過20攝氏度,全國約34%的國土麵積出現超過10攝氏度以上強降溫,福建連城(16.6攝氏度)、江西安遠(16.5攝氏度)、四川峨眉山(16.5攝氏度)、廣西桂平(15攝氏度)等10個(ge) 國家氣象站日降溫幅度突破曆史極值。
受冷空氣影響,華北、黃淮等地降雪日數偏多、積雪偏深。華北、黃淮、東(dong) 北中部及內(nei) 蒙古東(dong) 部等地降雪日數達3至5天,部分地區超過5天,較常年同期偏多2至5天。華北大部、黃淮北部等地積雪較常年同期偏深2至10厘米,部分地區超10厘米。山東(dong) 文登12月22日積雪深度達74厘米,超過該站曆史最大值,打破山東(dong) 省氣象觀測站曆史紀錄。
從(cong) 各部門發布的預警次數,也可以感受到這個(ge) 月的“不一般”:2023年12月,全國共發布預警信息2.87萬(wan) 條,同比增加53.1%。暴雪、低溫、道路結冰、寒潮、霜凍等預警信息同比分別增加495%、413%、156%、139%、56%。
“但是大家有一個(ge) 深刻的感受,去年12月以來冷暖變化幅度非常大,有‘坐過山車’的感覺,冷暖轉換非常急劇。”賈小龍說,去年12月2日至13日,全國平均氣溫是曆史同期最暖。之後的14日到24日,經曆了極端寒冷天氣。25日開始全國氣溫開始回暖,進入偏暖的狀態。
為(wei) 何冷暖變化如此劇烈?
賈小龍解釋,2023年12月出現的強寒潮和強冷空氣,主要是由於(yu) 歐亞(ya) 中高緯度環流呈現經向型特征,在烏(wu) 拉爾山高壓脊前西北氣流引導下,西伯利亞(ya) 強冷空氣東(dong) 移南下,在西北太平洋遭遇異常強大的高壓,形成較長時間對峙,冷空氣主體(ti) 控製我國中東(dong) 部並深入華南,導致中東(dong) 部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12月下旬前期,歐亞(ya) 中高緯度環流經向度有所減弱,高壓脊逐步控製我國,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明顯減弱,大部分地區氣溫開始回升。
氣象部門預測,預計後冬(2024年1至2月),東(dong) 亞(ya) 冬季風強度總體(ti) 偏弱,除內(nei) 蒙古東(dong) 北部、黑龍江北部、西藏大部、青海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顯,或將再次經曆氣溫“過山車”。冷空氣活動較為(wei) 活躍,北方地區可能再次出現階段性強降溫、強降雪過程,江南、西南地區東(dong) 部等地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
冬季氣溫總體(ti) 偏暖,但階段性冷空氣活動頻繁
2023年11月30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暫定版《202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宣布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人類曆史上最熱的一年。世界氣象組織秘書(shu) 長彼得裏·塔拉斯表示:“2023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十分明確:事情發展如此快速,距離2023年結束還有整整一個(ge) 月時間,我們(men) 已可以宣布,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人類曆史上最熱的一年。”
2023年10月下旬,國家氣候中心分析研判,預計今年冬季(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1月,國家氣候中心監測,一次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並將持續到2024年春季。受厄爾尼諾影響,並疊加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或將打破2016年最暖年紀錄,預計南方冬季多雨、北方暖冬,但階段性冷空氣活躍。
無論是“最熱的一年”,還是“暖冬”,這似乎與(yu) 大家感受到的寒冷無法對應起來——這個(ge) 冬天還是暖冬嗎?最熱的一年,為(wei) 何冬天還這麽(me) 冷?
其實,寒潮與(yu) 暖冬並不矛盾。“一次寒潮降溫過程是較短時間尺度的天氣事件,而暖冬或寒冬的時間尺度是季節,時間尺度較長。隻有統計整個(ge) 冬季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yu) 或低於(yu) 曆史同期,才能確定是暖冬還是寒冬。”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zhuan) 家周兵解釋。
一般而言,冬季冷暖現象可分為(wei) 暖冬、冷冬和正常冬季三類:某年某一區域整個(ge) 冬季的平均氣溫高於(yu) 常年值0.5攝氏度時為(wei) 暖冬,比常年值低0.5攝氏度或以上則為(wei) 冷冬,其餘(yu) 為(wei) 正常冬季。
周兵強調,談及某年、某個(ge) 季節或某個(ge) 月份偏暖,不是通過單次天氣事件來確定的,而是通過對比整段時間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yu) 或低於(yu) 曆史同期來確定。比如,2023年秋季11月3日至7日,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一次寒潮天氣過程,氣溫斷崖式降低,比曆史同期低了不少,但如果計算整個(ge) 秋季的平均氣溫,卻是1961年以來最高,所以是“最暖的秋季”。
事實上,從(cong) 曆史上來看,出現厄爾尼諾事件時,我國冬季氣溫總體(ti) 偏暖,但階段性冷空氣活動較為(wei) 頻繁,冷暖起伏比較明顯。1951年至2000年發生過14次厄爾尼諾事件,有13次我國是暖冬。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的厄爾尼諾事件,我國冬季平均氣溫零下2.3攝氏度,較常年同期偏高1.1攝氏度,是自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第五高。
賈小龍介紹,最近的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從(cong) 2023年5月開始,11月進入峰值期。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期間,將是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峰值期,峰值強度在1.5至2攝氏度之間,屬於(yu) 中等強度的東(dong) 部型暖事件。之後,厄爾尼諾事件會(hui) 快速衰減,可能維持到2024年3月或4月,然後結束。
此外,冷空氣強度不僅(jin) 僅(jin) 受厄爾尼諾影響,也與(yu) 北極渦旋的分裂和中高緯西風帶的擾動有很大關(guan) 係。2023年12月中旬以來,北極渦旋分裂為(wei) 雙中心,分別位於(yu) 格陵蘭(lan) 島和西伯利亞(ya) 上空。伴隨著歐亞(ya) 上空西風帶的劇烈扭曲,西伯利亞(ya) 高壓異常增強,我國大部地區由前期盛行偏南風轉為(wei) 偏北風,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驟降。
國家氣候中心專(zhuan) 家解釋,赤道與(yu) 極地之間存在巨大溫差,使極圈外圍形成一圈強勁的西風,被稱之為(wei) 西風急流。西風急流就像“圍欄”一樣,約束著極地的冷空氣。穩定的極渦被強大的西風急流限製在北極地區,但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地區增溫速度是全球的2至3倍,與(yu) 中低緯度氣溫差減弱,難以維持強大的西風急流,極渦內(nei) 的冷空氣更容易分裂南下。北極來的冷空氣,溫度遠遠低於(yu) 中低緯度地區,到達我國後便多次出現寒潮天氣。
全球進入氣候變化新常態,須建立新的應對機製
除了12月“過山車”般的冷暖變化,去年夏天的洪澇同樣很“突然”。2023年6月1日至7月28日,我國華北大部降水偏少,華北東(dong) 部和南部多高溫天氣;而7月29日至8月1日,華北大部出現曆史罕見強降水過程,最大累計降水量達1003毫米。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表明,2023年,我國區域性極端強降水、大範圍極端高溫熱浪、持續性極端驟旱、高影響極端寒潮等事件發生頻率增大。極端天氣呈現出極端性強、破壞性強、反常性強的特點,還呈現快速轉換趨勢,旱澇急轉、冷暖急轉等異常現象頻繁發生。
劇烈的氣候變化,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讓我們(men) 不得不更加重視一個(ge) 熟悉的問題——全球氣候變暖。
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暫定版《202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截至2023年10月底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ye) 化前(1850至1900年)的基線高出約1.4攝氏度。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等單位近日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shu)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3)》(以下簡稱“綠皮書(shu) ”)指出,全球高溫不斷刷新紀錄,2023年7月溫升首次單月破1.5攝氏度。未來20年,全球溫升將達到或超過1.5攝氏度。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代表的是顯著偏離氣候平均值、發生概率很低的天氣氣候事件。研究表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隨全球氣候變暖的增加而增強。上述綠皮書(shu) 指出,氣候的進一步變暖,將加劇我國區域性氣候風險。未來,我國高溫、幹旱、暴雨洪澇、強台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風險增加的地區幾乎全部位於(yu) 我國東(dong) 部人口、經濟稠密地區,社會(hui) 暴露度高、脆弱性大,經濟社會(hui) 安全受極端天氣事件影響加重。
“如果溫室氣體(ti) 排放量沒有迅速下降,特別是若溫升超過1.5攝氏度,那麽(me) 氣候恢複力發展所受限製將會(hui) 加大。若溫升超過2攝氏度,有些地區的氣候恢複力發展將不可能實現。”綠皮書(shu) 建議加快構建氣候變化風險早期預警體(ti) 係,開展氣候變化綜合影響評估,提升重點行業(ye) 領域對極端事件的適應韌性,完善多部門、跨領域的適應氣候變化合作機製,提升自然和社會(hui) 係統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氣候學家丁一匯認為(wei) ,全球已進入氣候變化的新常態,有必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適應戰略和應對機製。
“在全球氣候變暖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已顯著影響我國諸多領域的安全。這是值得關(guan) 注的一個(ge) 新情況和新問題。”丁一匯呼籲,在國民經濟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下,要關(guan) 注對極端天氣氣候更為(wei) 敏感的領域,如水利、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態環境以及沿海重大城市的合理發展,並製定和實施相應措施。要建立氣候新常態下的氣候風險評估和長期極端天氣氣候預警係統,以應對中長期可能發生的重大氣候風險所造成的嚴(yan) 重甚至災難性的災害。(記者 陳海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