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大家的事情大家來做”——甘肅積石山震區安置點村民互幫互助
【我在現場】
光明日報前方報道組
“這幾天村裏的工作太多了,光靠幾名村幹部根本忙不過來,我們(men) 能做一點是一點,大家的事情大家來做!”甘肅省臨(lin) 夏州積石山縣石塬鎮宋家溝村村民王義(yi) 發一邊說著,一邊俯身撿起地上的塑料袋。作為(wei) 村民自管小組的衛生隊長,他把保障安置點的環境衛生當成自家的事。
為(wei) 了保障安置點的生活安全有序,宋家溝村黨(dang) 支部成立村民自管小組。小組裏有治安員、交通員、衛生員等,成員包括熱心村集體(ti) 事務的黨(dang) 員、群眾(zhong) 和誌願者。
在宋家溝村安置點,兩(liang) 條整齊的磚路從(cong) 大路延伸至安置點的家家戶戶。“人多力量大!我們(men) 動員安置點上的青壯年一塊兒(er) 鋪磚,不到一天時間,兩(liang) 條磚路就鋪成了。”宋家溝村衛生員張福海說,“路鋪好了,雨雪天氣大家都不用蹚泥路了。”
1月8日一大早,村民樊學強和樊正濤就來到石塬鎮肖紅坪村安置點“巡邏”了一圈。今天,輪到他倆(lia) 值班。“我們(men) 安置點成立了村民自管小組,村民自己組織起來,把自己的事情管好。這不,大家排了個(ge) 班,輪流值班。”樊學強告訴記者,安置點建好後,各個(ge) 村社的人都集中在一起,“人多了,事情也就多了,政府為(wei) 咱做了很多事,咱自己也得行動起來!”
村民自管小組雖然是村民自己組建,但一點都不含糊——組長、治安員、安全員、衛生員、水電服務隊應有盡有,分工明確。記者看到,安置點一頂帳篷的醒目位置,貼著一張村民自管小組表格,每個(ge) 成員的姓名和聯係方式,一清二楚。
“有需要,村民隨時可以打電話。”樊學強說,這些天,村民自管小組發動安置點的村民,搞衛生、防火災、發放救災物資、調解矛盾糾紛……安置點的環境越來越好,鄰裏關(guan) 係也越發和諧。
對此,張長錄深有體(ti) 會(hui) 。他是一名水管員,聽說要組建村民自管小組,馬上報了名,成為(wei) 自管小組水電服務隊的一名隊員。“咱有技術特長,得為(wei) 大家做點事。”張長錄說。
“把有能力的人集中起來,村裏有困難,可以找他們(men) 。”肖紅坪村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自管小組就是為(wei) 了培育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讓村民行動起來,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助力災後重建工作順利開展。
“震後需要搬運發放物資、摸排統計房屋受損情況,正是人手緊缺的時候。我是本村人,也熟悉村裏的情況,更應該為(wei) 大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大河家鎮康吊村誌願者馬忠一邊忙著搬運物資,一邊對記者說。
像馬忠一樣的誌願者,康吊村共有30多名。同樣忙得腳不沾地的,還有22歲的大學生馬文英。得知家鄉(xiang) 地震後,在外地實習(xi) 的馬文英顧念家裏人的安危,匆忙請假趕回家中。看到家裏人都平安無恙,他便去村裏報名當起了誌願者。登記信息、發放物資,哪裏有需要,他就去哪裏。
“大家互相幫助,我們(men) 就能克服困難,重建家園。”馬文英說。沒說幾句話,他又忙碌起來。
(前方報道組成員:宋喜群、王冰雅、陳海波、章正、劉宇航)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9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