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次發現結晶恐龍蛋化石 對於揭示恐龍產蛋過程有重要研究意義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 銳 光明日報通訊員 朱 江 於(yu) 東(dong) 祥 陳 琦
記者近日從(cong) 全球規模最大的恐龍蛋化石遺址——湖北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到,聯合科研團隊日前在遺址一號館恐龍蛋化石露頭修複治理過程中,偶然從(cong) 一窩31枚的蛋窩裏,發現了3枚結晶恐龍蛋化石。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古生物化石研究中心主任趙璧稱,這是湖北首次發現結晶恐龍蛋化石,對於(yu) 揭示恐龍產(chan) 蛋過程和還原當時的古環境具有重要研究意義(yi) 。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位於(yu) 十堰市鄖陽區的柳陂鎮青龍山,距今6000萬(wan) 年至8000萬(wan) 年左右。1995年,該化石群被發現。通過大量細致研究,科研專(zhuan) 家確認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係晚白堊世中期的恐龍蛋化石,目前在地表出露和被保護得較完好恐龍蛋有近3000枚,可以識別和劃分為(wei) 至少220個(ge) 蛋窩,許多蛋窩都表現出獨特的排列方式。
202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與(yu) 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在青龍山正式組建“中國鄖陽恐龍蛋研究中心”,成立聯合科研團隊。本次發現的結晶恐龍蛋化石共計3枚,呈扁圓形,長軸約14~15厘米,短軸約12厘米,蛋殼厚度1.31~2.4厘米,均呈原地埋藏狀態。
記者在遺址現場看到,這3枚特殊的化石與(yu) 周邊28枚非結晶恐龍蛋化石,構成一個(ge) 31枚的蛋窩。完好的晶體(ti) 晶麵,讓這3枚特殊的恐龍蛋內(nei) 部閃閃發光。
趙璧介紹,3枚結晶恐龍蛋化石保存完整性均較高,蛋殼和內(nei) 部結晶礦物大部分保留完好。隻有蛋表麵小範圍破口內(nei) ,顯示出其與(yu) 周邊恐龍蛋化石完全不同的內(nei) 部礦物結晶情況。
科研專(zhuan) 家通過研究發現,從(cong) 最典型的編號為(wei) J2的恐龍蛋化石破口觀察,其內(nei) 部結晶礦物類型單一,是粒徑0.2~0.4厘米的方解石。對礦物鑒別發現,靠近蛋殼部位結晶致密,到達蛋內(nei) 部中央部位晶體(ti) 礦物粗大且呈單晶,這說明結晶過程是從(cong) 外向內(nei) 的。
那麽(me) ,結晶恐龍蛋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學界對結晶恐龍蛋化石的成因研究,還較為(wei) 薄弱,尚未建立相關(guan) 理論。”趙璧告訴記者,根據對這次發現的含結晶恐龍蛋化石的初步觀察,其蛋殼形態完整,應屬於(yu) 未孵化或恐龍未破殼的蛋。“幸運的是,化石沒有被後期掩埋和成岩作用破壞。內(nei) 部的方解石礦物應該是在恐龍蛋埋藏和成岩過程中,大量碳酸鈣過飽和溶液通過蛋殼氣孔滲入其中,結晶和充填形成的。”
趙璧進一步闡述,從(cong) 結晶恐龍蛋化石的整個(ge) 蛋窩觀察,恐龍蛋以蛋殼上表麵破口和內(nei) 部充填泥沙為(wei) 主,數量超過20枚,表明當時這一批蛋恐龍破殼的占大多數。“這3枚結晶恐龍蛋化石位於(yu) 蛋窩的同一側(ce) ,可能指示靠這一側(ce) 的蛋窩微環境有一定特殊性。這3枚恐龍蛋可能靠近水道,產(chan) 下不久就因水位上漲被淹沒。”據介紹,結晶恐龍蛋化石屬世界罕見,主要是因為(wei) 相比普通恐龍蛋化石,結晶恐龍蛋化石的形成環境和條件十分苛刻,更需要及時掩埋和對蛋殼的保護,以及“恰到好處”的成岩物理化學條件才能形成。
目前,隻在大型博覽會(hui) 和大型博物館內(nei) ,偶見結晶恐龍蛋化石的蹤跡。但是,這些蛋化石都成了“標本”,離開了產(chan) 地和地層,失去了埋藏信息。相比之下,科研專(zhuan) 家在青龍山發現的這類化石均處於(yu) 原位埋藏和保護狀態,並與(yu) 其他恐龍蛋化石構成蛋窩集群,其意義(yi) 更為(wei) 突出。
“從(cong) 科學研究角度,結晶的恐龍蛋化石形成於(yu) 特殊的古環境,記錄了恐龍產(chan) 蛋和孵化時期的珍貴水體(ti) 地球化學信息以及蛋窩微環境特征信息。”趙璧說。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8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