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門聯合印發《方案》 推動綠色建材產業高質量發展
1月11日,記者從(cong)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獲悉,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綠色建材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導未來3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綠色建材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為(wei)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提供有力支撐。
綠色建材產(chan) 品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內(nei) ,資源能源消耗少、生態環境影響小,具有“節能、減排、低碳、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chan) 品。
目前,我國綠色建材產(chan) 業(ye) 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效益不斷提升。據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最新數據,2023年預計我國綠色建材營業(ye) 收入超過2000億(yi) 元,同比增長約10%。以建築衛生陶瓷、新型建材和石材等為(wei) 主要業(ye) 務的產(chan) 業(ye) 園區或聚集區在全國範圍內(nei) 已達100餘(yu) 家,培育了9個(ge) 綠色建材國家新型工業(ye) 化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同時,適用於(yu) 裝配式建築、裝配式裝修、海綿城市和生態環境修複等不同應用場景的部品化、功能化綠色建材產(chan) 品不斷湧現,綠色建材下鄉(xiang) 活動試點省份達到12個(ge) ,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築品質提升政策實施城市達到48個(ge) 。此外,我國率先建立了綠色建材產(chan) 品認證製度,已製定建築門窗、衛生潔具、防水材料等58種產(chan) 品綠色建材評價(jia) 標準,2023年底綠色建材認證證書(shu) 總數超過9500張。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總體(ti) 而言,我國綠色建材產(chan) 業(ye) 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企業(ye) 綠色低碳和智能製造水平尚需進一步提升,綠色建材工程選用和市場消費動力尚顯不足,未能形成高效的政策引導機製,迫切需要匯聚各方麵力量,形成政策支持合力,共同推動綠色建材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方案》從(cong) 產(chan) 業(ye) 規模、特色集群培育、推廣應用、產(chan) 品認證等方麵,立足行業(ye) 發展基礎,提出綠色建材的發展目標:到2026年,我國綠色建材年營業(ye) 收入超過3000億(yi) 元,2024年至2026年年均增長10%以上;總計培育30個(ge) 以上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50項以上綠色建材應用示範工程,政府采購政策實施城市不少於(yu) 100個(ge) ,綠色建材產(chan) 品認證證書(shu) 達到12000張,綠色建材引領建材高質量發展、保障建築品質提升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30年,綠色建材全生命周期內(nei) “節能、減排、低碳、安全、便利和可循環”水平進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國際知名度高的綠色建材生產(chan) 企業(ye) 和產(chan) 品品牌。
具體(ti) 來看,《方案》圍繞綠色建材生產(chan) 、產(chan) 品、應用和支撐四個(ge) 維度,提出“推動生產(chan) 轉型、提升產(chan) 業(ye) 內(nei) 生力,實施‘三品’行動、提升產(chan) 業(ye) 影響力,加快應用拓展、提升產(chan) 業(ye) 增長力,夯實行業(ye) 基礎,提升產(chan) 業(ye) 支撐力”四方麵重點任務,以及“加強組織協調、完善政策支撐、加大宣傳(chuan) 推廣”三方麵保障措施。
其中,推動生產(chan) 轉型是提升綠色建材產(chan) 業(ye) 內(nei) 生力的根本途徑。《方案》提出,加快生產(chan) 過程綠色化,實施技術改造,優(you) 化用能結構,推動清潔生產(chan) ;加速生產(chan) 方式智能化,加快推進綠色建材全產(chan) 業(ye) 鏈與(yu) 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促進綠色建材智能化生產(chan) 、規模化定製、服務化延伸。
夯實行業(ye) 基礎是提升產(chan) 業(ye) 支撐力的重要保障。為(wei) 此,《方案》提出,優(you) 化創新機製,完善產(chan) 業(ye) 所需的公共研發、技術轉化等平台,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完善標準體(ti) 係,製修訂綠色建材評價(jia) 標準,完善檢測方法標準,推動綠色建築與(yu) 綠色建材標準協同發展;強化認證支撐,進一步擴大綠色建材產(chan) 品認證範圍,完善認證監督製度,加快綠色建材產(chan) 品認證。(記者崔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