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拎穩“菜籃子” 鼓起“錢袋子”(辦實事 解民憂·一線探落實)

發布時間:2024-01-15 09:46:00來源: 人民日報

  河南省扶溝縣推動蔬菜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帶動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

  拎穩“菜籃子” 鼓起“錢袋子”(辦實事 解民憂·一線探落實)

  本報記者 畢京津

  核心閱讀

  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積極注冊(ce) 商標、開展技術培訓……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河南省扶溝縣進一步推動蔬菜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注入內(nei) 生動力,促進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農(nong) 村發展。

  一大早,豫東(dong) 平原上的河南扶溝縣柴崗鄉(xiang) 翟樓村寒風凜冽,大棚內(nei) 卻是暖意融融。經過幾個(ge) 月的精心管理,菜農(nong) 陳二飛種植的芹菜長勢喜人,數十名村民忙著摘菜、打包、裝箱,個(ge) 個(ge) 臉上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

  “有這麽(me) 好的收成,幹嗎還要出去打工呢?”家住城郊鄉(xiang) 的陳二飛經過多方考察,在翟樓村承包了21個(ge) 大棚種植蔬菜,總麵積超100畝(mu) 。去年,他種植的蔬菜大部分都銷往了省外,效益還不錯,吸納50餘(yu) 名群眾(zhong) 穩定就業(ye) 。

  陳二飛的經曆,和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的一條留言建議有關(guan) 。有熱心網友留言,建議扶溝縣延長初級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鏈條,擴大蔬菜產(chan) 業(ye) 規模,打造“扶溝蔬菜”品牌,增加就業(ye) 崗位。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扶溝縣把主題教育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蔬菜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注入強大內(nei) 生動力,促進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農(nong) 村發展。

  延鏈補鏈——

  培育精深加工企業(ye)

  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

  扶溝縣呂潭鄉(xiang) 楊村崗村是當地有名的“西藍花村”。

  “西藍花保鮮期短,摘下來沒賣完的,如果不及時冷藏就隻能低價(jia) 賣掉,甚至低價(jia) 也可能出現滯銷,影響群眾(zhong) 的收益。”楊村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誌願告訴記者,之前村裏自籌資金建了5座冷庫,由於(yu) 設備老、容量小,已經不能滿足需要。

  去年5月,扶溝縣開展“察民情、聽民意、聚民心、解民憂”活動,將實施倉(cang) 儲(chu) 保鮮設施建設、培育深加工企業(ye) 作為(wei) 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推動鄉(xiang) 村發展的具體(ti) 措施。

  不久後,楊村崗村迎來好消息:以政府補貼村集體(ti) 入股的形式,規劃新建3座500噸冷庫和1座製冰廠,緩解蔬菜冷藏、運輸的困難。

  冷庫和製冰廠建在村東(dong) 頭的荒地,去年7月開工建設,10月投入使用,楊村崗村的冷庫儲(chu) 存總量達到了3000餘(yu) 噸,每年可增加村集體(ti) 收入約6萬(wan) 元。同時配套物流產(chan) 業(ye) ,為(wei) 村民提供200餘(yu) 個(ge) 就業(ye) 崗位,裝卸出入庫每噸收入120元,實現了集體(ti) 增收和農(nong) 民致富齊頭並進。

  “有了這些建在田間地頭的冷庫,我們(men) 的西藍花保鮮又保價(jia) 。”劉誌願說。

  汴崗鎮辣椒種植麵積5萬(wan) 餘(yu) 畝(mu) ,成熟季節每天采摘量超過300噸,發展辣椒精深加工成為(wei) 當地提升辣椒附加值、持續增加農(nong) 民收入的突破口。

  走進汴崗鎮遍地紅辣椒種植合作社的加工車間,一股濃鬱的“椒”香味撲麵而來,工人們(men) 正通過自動化生產(chan) 線,將烘幹好的幹辣椒製作成開瓶即食的辣椒醬,銷往市場。

  “合作社建立之初,隻有烘幹車間的2條幹辣椒生產(chan) 線。去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建了辣椒精深加工廠房和精深加工生產(chan) 線,日產(chan) 泡椒20噸,糟辣椒10噸。”遍地紅辣椒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於(yu) 海軍(jun) 說,經過精深加工,辣椒的存放時間更長,每斤增加利潤1元左右。

  合作社實現從(cong) 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轉型,采取“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發展種植基地3萬(wan) 多畝(mu) ,帶動1.6萬(wan) 戶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品牌建設——

  注冊(ce) 商標發放補貼

  拓寬市場銷售渠道

  清晨,在柴崗鄉(xiang) 梅橋村梅園蔬菜合作社的交易市場,菜農(nong) 們(men) 運來剛采摘的黃瓜,稱重、結算、裝車,一派繁忙景象。

  “自從(cong) 村裏成立合作社,打響了梅橋黃瓜品牌,我們(men) 的黃瓜大都是通過預訂的方式銷往大型商超和批發市場,價(jia) 格比以前高了,銷路也不愁了。”梅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梅根清說。

  梅橋村發展設施蔬菜種植,成為(wei) 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在政府的引導下,村黨(dang) 支部領辦了梅園蔬菜合作社,注冊(ce) “梅園”商標,吸納218戶菜農(nong) 成為(wei) 社員,人均年增收1.6萬(wan) 元,帶動周邊蔬菜種植麵積達到3萬(wan) 餘(yu) 畝(mu) 。

  品牌化的發展讓梅橋黃瓜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在梅根清看來,梅橋黃瓜不僅(jin) 是一種蔬菜,更成為(wei) 村民增收的“致富菜”。

  “太好了,終於(yu) 申報成功了,以後我們(men) 的產(chan) 品也能用上地域商標了。”河南綠久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順德說,去年5月,“扶溝韭菜”入選全國名特優(you) 新農(nong) 產(chan) 品目錄,公司依托區域公共品牌,研發韭菜品種26個(ge) ,繁育種子基地1.2萬(wan) 畝(mu) ,帶動就業(ye) 200餘(yu) 人。

  扶溝縣平均每年發放補貼資金100萬(wan) 元,鼓勵蔬菜經營主體(ti) 積極注冊(ce) 商標、申報品牌。目前,已認證“三品一標”(無公害農(nong) 產(chan) 品、綠色食品、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和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76個(ge) ,“扶溝蔬菜”成為(wei) 地理標誌集體(ti) 商標。

  蔬菜品牌建設帶來的好處,城郊鄉(xiang) 拐王村的菜農(nong) 也感受到了。“早年由於(yu) 品質參差、品牌化程度低等原因,村裏種植的蔬菜零售價(jia) 格並不高。”拐王村菜農(nong) 丁振營說。

  去年6月,扶溝縣蔬菜發展服務中心組織20名蔬菜種植帶頭人外出考察,學習(xi) 先進經驗,引進了水果番茄、辣椒、草莓等新品種,不僅(jin) 口味多樣,推向市場後認可度也高。

  “普通的番茄,一斤兩(liang) 三元錢。我們(men) 種的水果番茄有著自己的品牌,每斤能賣到10元以上,還供不應求。”菜農(nong) 對記者說。目前,拐王村已注冊(ce) 了“豫星”商標,還建設了新品種試種基地和300畝(mu) 標準化日光溫棚。

  規模發展——

  開展種植技術培訓

  搭建就業(ye) 創業(ye) 平台

  在扶溝縣德利爾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的蔬菜大棚裏,一串串顏色鮮紅、飽滿圓潤的番茄新品種迎來成熟期,陸續批量上市。

  該產(chan) 業(ye) 園占地300畝(mu) ,一期投資3500萬(wan) 元,建成的7萬(wan) 平方米玻璃溫室、1000平方米育苗中心和35座溫室大棚已投入使用。

  “在這裏上班比較方便,不僅(jin) 離家近,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正在務工的梅橋村村民葛美英說,“每月工資2000多元,家裏的5畝(mu) 地流轉給了基地,一年收入5000元。”像葛美英一樣,在產(chan) 業(ye) 園穩定就業(ye) 者有200餘(yu) 人,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園區采取‘政府+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運營模式,建立了產(chan) 業(ye) 聯結捆綁機製,開展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幫助更多農(nong) 民向產(chan) 業(ye) 工人轉變。”扶溝縣蔬菜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婁紅偉(wei) 說。

  柴崗鄉(xiang) 西營行政村村民張俊傑通過技術培訓後,去年9月在產(chan) 業(ye) 園承包了3座溫室大棚,按照規劃、標準、流程、技術、品牌、銷售“六統一”進行精心管理,大棚裏的番茄已豐(feng) 收在望,預計畝(mu) 產(chan) 5000公斤以上。

  扶溝縣通過“多方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ye) ”的運作模式,出台財政資金補助、專(zhuan) 項低息貸款和創業(ye) 扶持補貼等措施,打造蔬菜產(chan) 業(ye) 示範園創業(ye) 就業(ye) 基地。已建成百畝(mu) 以上蔬菜園區266個(ge) ,蔬菜種植合作社168家,帶動蔬菜從(cong) 業(ye) 人員近13萬(wan) 人。

  “我在上海幹了20多年的食品加工,對當地人的口味和喜好非常了解,如果家鄉(xiang) 的綠色有機蔬菜能直接供應到上海,那該多好!”練寺鎮張店村村民賈秋月了解到,羊肚菌市場前景廣闊,適合在扶溝縣種植,毅然選擇回到家鄉(xiang) 發展蔬菜種植,創立了扶溝縣金城妙月農(nong) 業(ye) 園區。

  “我們(men) 聘請了本地技術員為(wei) 常年生產(chan) 技術顧問,采用一年三熟輪作模式集約種植羊肚菌、多寶甜瓜和豆角,生產(chan) 的綠色有機瓜、菜、菌供不應求。”賈秋月告訴記者,“去年,園區25座大棚的羊肚菌喜獲豐(feng) 收,收益達100萬(wan) 元。”如今,金城妙月農(nong) 業(ye) 園區累計用工300餘(yu) 人次,種植的綠色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供不應求。

  產(chan) 業(ye) 是就業(ye) 的保障,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了,就業(ye) 崗位就增多了。“我們(men) 將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經濟多元化發展,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chan) 業(ye) ,創造更多就業(ye) 崗位,讓群眾(zhong) 在家鄉(xiang) 留得住、有錢掙、過得好,就地就近實現增收致富。”扶溝縣委書(shu) 記孫紅偉(wei) 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