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產首次突破2000萬噸,總產增量全國第一——探尋新疆糧食豐產密碼
馬呈忠
新疆是農(nong) 業(ye) 大區,水土光熱資源優(you) 勢明顯。近些年,圍繞“把新疆打造成為(wei) 全國優(you) 質農(nong) 牧產(chan) 品重要供給基地”定位,新疆推動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由“區內(nei) 平衡、略有結餘(yu) ”向“區內(nei) 結餘(yu) 、供給國家”轉變,為(wei) 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能力不斷增強。2023年新疆糧食總產(chan) 量2119.2萬(wan) 噸,糧食總產(chan) 量首次突破2000萬(wan) 噸大關(guan) ,同比增加305.7萬(wan) 噸,總產(chan) 增量全國排名第一;播種麵積4237.2萬(wan) 畝(mu) ,同比增加586.3萬(wan) 畝(mu) ,增長16.1%,播種麵積增量全國排名第一。新疆糧食豐(feng) 產(chan) 的密碼何在?
夯實高標準農(nong) 田根基
糧食增產(chan) 離不開良田這一根基。2023年新疆財政支持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435萬(wan) 畝(mu) ,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5558萬(wan) 畝(mu) ,占永久基本農(nong) 田的67.6%。並科學引導糧食生產(chan) 向伊犁河穀、準噶爾盆地、塔額盆地、焉耆盆地、塔裏木盆地等優(you) 勢產(chan) 區集中,9個(ge) 地州糧食生產(chan) 麵積超百萬(wan) 畝(mu) ,產(chan) 量占全區的95%。
依托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新疆農(nong) 田灌溉水利用係數由2018年的0.55提高到2022年的0.573,大部分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區農(nong) 田灌溉水保證率達到85%以上,田間高效節水工程和水肥一體(ti) 化技術覆蓋率較全國平均水平高53個(ge) 百分點。建成後的高標準農(nong) 田小麥單產(chan) 提高5%以上,玉米單產(chan) 提高20%以上,棉花單產(chan) 提高10%以上。
2010年以來,新疆奇台縣全麵實施以田間滴灌為(wei) 主的高效節水項目和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累計建成高效節水農(nong) 田163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127.5萬(wan) 畝(mu) 。得益於(yu) “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該縣每年糧食穩產(chan) 在70萬(wan) 噸以上。
“用高標準農(nong) 田種小麥,不光種地輕鬆了,畝(mu) 產(chan) 還很高。”近日,奇台縣吉布庫鎮達板河村村民王樹忠的170畝(mu) 耕地播種了冬小麥。過去受製於(yu) 地塊小,在傳(chuan) 統耕作模式下,王樹忠的糧食產(chan) 量不高。近些年,隨著新疆加快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王樹忠種起了大條田,用上了滴灌澆水,還積極應用了土壤改良、水肥一體(ti) 化、智能物聯網裝備等技術措施,小麥單產(chan) 和總產(chan) 不斷攀升。“高標準農(nong) 田種小麥畝(mu) 均產(chan) 量比過去增加100公斤左右,畝(mu) 產(chan) 最高達到620公斤。”王樹忠說。
構建科研轉化體(ti) 係
日前,新疆製定印發《自治區糧棉油等主要作物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將科技潛力轉化為(wei) 現實產(chan) 量、專(zhuan) 家產(chan) 量轉化為(wei) 農(nong) 民產(chan) 量、典型產(chan) 量轉化為(wei) 大田產(chan) 量,輻射帶動全區主要農(nong) 作物大麵積均衡增產(chan) 。“2023年,新疆糧食總產(chan) 量實現新突破,構建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新疆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院副院長耿洪偉(wei) 說。2023年,自治區和兵團本級財政共同籌集100億(yi) 元設立新疆人才發展基金,啟動實施具有整體(ti) 拉動作用的“2+5”重點人才計劃。通過遴選現代體(ti) 係專(zhuan) 家隊伍,構建起了由首席科學家、崗位科學家、基層試驗站科研人才組成的人才體(ti) 係,推動更多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到田間地頭服務糧食生產(chan) ,實現了糧食增產(chan) 遇到問題有渠道、有能力解決(jue) 的良好局麵。
2023年,新疆農(nong) 業(ye) 科學院相繼啟動小麥、玉米、大豆、蔬菜4個(ge) 自治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建設,形成集成創新中心、技術創新團隊、綜合試驗站3個(ge) 層級,首批由6名首席科學家、5名副首席科學家、62名崗位科學家和綜合試驗站站長領銜指導。按全產(chan) 業(ye) 鏈配置科技力量,建立新型農(nong) 業(ye) 科研組織模式,及時發現和解決(jue) 製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技術難題。
“現在種小麥不但有高產(chan) 品種,還有農(nong) 技專(zhuan) 家下地指導。隻要認真種出好糧,收益差不了。”新疆額敏縣郊區鄉(xiang) 九家戶村種植戶郭堅峰說。近年來,額敏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站積極與(yu) 新疆農(nong) 科院額敏小麥育種家基地科研人員合作,選育適合本地成長的優(you) 質高產(chan) 小麥品種,采取科學種植管理方法,為(wei) 農(nong) 民種高產(chan) 糧提供了“試驗田”。2023年,額敏小麥高產(chan) 攻關(guan) 示範田畝(mu) 產(chan) 超800公斤。
“近些年,新疆加快推動具備高產(chan) 潛力的小麥、玉米等重大新品種應用,也是推動糧食增產(chan) 的重要因素。”耿洪偉(wei) 說。2023年,新疆一批優(you) 選糧食作物品種創出多項全國大麵積高產(chan) 紀錄,冬小麥千畝(mu) 連片實收單產(chan) 782.9公斤,刷新全國大麵積單產(chan) 最高紀錄;百畝(mu) 實收單產(chan) 880.3公斤,創新疆單產(chan) 最高紀錄;玉米百畝(mu) 方、千畝(mu) 方、萬(wan) 畝(mu) 方、十萬(wan) 畝(mu) 方單產(chan) 分別創出1545.94公斤、1427.66公斤、1300.67公斤、1117.4公斤全國大麵積高產(chan) 紀錄。
多舉(ju) 措助糧增產(chan)
“有政府農(nong) 機補貼,換台大馬力拖拉機種地更有勁。”在喀什農(nong) 機農(nong) 資博覽會(hui) 上,新疆伽師縣種糧大戶阿力木·圖爾蓀為(wei) 種好1000畝(mu) 地購買(mai) 了大馬力拖拉機等農(nong) 機具。
為(wei) 了提升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2023年新疆落實了13.73億(yi) 元農(nong) 機購置補貼,優(you) 先保障糧食生產(chan) 機具補貼,涵蓋糧食種子加工、播種、田管、收獲、烘幹等生產(chan) 全過程。統籌中央和自治區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種糧農(nong) 民一次性補貼資金,全部用來補貼小麥生產(chan) ,將小麥種植補貼額度提高到230元/畝(mu) ,保障農(nong) 民種麥收益。同時,落實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項目和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能力提升項目資金2.4億(yi) 元,重點向從(cong) 事糧食生產(chan) 的農(nong) 民合作社和家庭農(nong) 場傾(qing) 斜。
此外,新疆深入推進糧食綠色倉(cang) 儲(chu) 提升行動,不斷完善糧食倉(cang) 儲(chu) 物流體(ti) 係,提升科學儲(chu) 糧水平。2023年籌集各類資金12.6億(yi) 元,新建倉(cang) 容66.5萬(wan) 噸。新增10萬(wan) 噸自治區級玉米儲(chu) 備,糧食倉(cang) 儲(chu) 能力得到有效改善提升。
2023年,新疆阜康市完成糧食作物種植麵積24.02萬(wan) 畝(mu) ,糧食產(chan) 量達14.54萬(wan) 噸,糧食總產(chan) 量較上年增長41.9%。在此過程中,當地堅持“減災就是增收”理念,因地因時製定和完善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應急預案。當地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部門分作物、分災種製定防災減災技術意見,做好物資儲(chu) 備和技術準備,加快建立災前防禦、災中抗災、災後恢複綜合防控技術體(ti) 係,為(wei) 糧食增產(chan) 起到了助推作用。
“在氣候變化過程中,各級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通過技術引導、水肥調整等措施減少了異常天氣對糧食生產(chan) 的危害,保障了糧食作物的正常生長。”耿洪偉(wei) 認為(wei) ,今後需要重視氣候對糧食作物的重要影響,增強針對不同氣候條件下不同地塊糧食作物的綜合技術支持能力。目前,科技賦能新疆糧食增產(chan) 效果正在顯現。今後多舉(ju) 措鞏固提升增糧成果過程中,需要重視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隊伍結構的優(you) 化和能力建設,重視重大品種選育團隊和平台構建,保障重大項目攻關(guan) 的持續性,加快生物育種等新技術的應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