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60】上海:攜銀發族跨越“數字鴻溝”

發布時間:2024-01-22 14: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60】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任鵬

  “這是我們(men) 自編自導的,驚豔不?”在上海徐匯區淩雲(yun) 街道的社區學校,互加微信後,學員徐賽榮立刻給記者發來一個(ge) 短視頻《我和老朋友們(men) 的數字新申活》。

  視頻記錄了徐賽榮和她的老朋友們(men) 一起學習(xi) 使用隨申辦APP、用手機掛號、電話防詐的經曆……

  “數字時代,使用智能手機對年輕人來說再普通不過了,但對我們(men) 老年人,卻是莫大挑戰。”徐賽榮告訴記者,自從(cong) 社區開辦了“老年人手機使用講座”,不少老年人愛上了數字生活。

  上海已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hui) 。最新統計顯示,全市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超過550萬(wan) ,占戶籍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上海把攜手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這一全新課題,作為(wei) 建設更具溫度的人民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環。

  為(wei) 了符合老年人習(xi) 慣,上海調整數字服務,對政務服務移動端、商業(ye) 互聯網應用等開展適老化改造。

  隨申辦,是上海“一網通辦”移動端政務服務品牌,為(wei) 了讓老年人更好享受“一網通辦”帶來的服務便利,上海專(zhuan) 門開發了“長者專(zhuan) 版”。

  “打開隨申辦APP,點擊右上角的‘+’號就能進入‘長者專(zhuan) 版’,大字體(ti) 、大圖標,清清爽爽。你看,裏麵有退休金查詢、公交到站查詢、助餐服務查詢,這些都是跟我們(men) 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guan) 的。”家住黃浦區豫園街道的石崇英熟練地點開頁麵,向記者介紹,“還有熱門服務裏的‘民服務·真為(wei) 儂(nong) ’,哪些養(yang) 老服務政策我已經享受,哪些還沒有辦理,一鍵查詢、一目了然。”

  為(wei) 了服務居家養(yang) 老,上海改進數字服務,推進“智慧養(yang) 老”場景建設。

  前一段時間,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的一個(ge) 貼心舉(ju) 動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街道為(wei) 轄區內(nei) 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表,12小時內(nei) ,智能水表讀數低於(yu) 0.01立方米,居委會(hui) 便會(hui) 收到信號,及時派專(zhuan) 人上門查看。

  2023年11月底,家住江蘇路825號的獨居老人張阿姨就被這個(ge) 水表“暖”到了。

  這天上午,江蘇路街道曹家堰居委幹部盛弘接到城運中心的待辦事件電話,告知居民張阿姨家的水表顯示情況異常,需要立即核實處理。盛弘立即撥打老人電話,卻無人接聽,敲門沒人應,發微信也沒有回。

  盛弘心頭一緊,擔心老人有意外發生,詢問了平日和張阿姨結對的誌願者,才知是大樓裏的鄰居們(men) 相約一起旅遊去了。

  智能水表“出圈”後,AI外呼、煙感報警、紅外檢測等智慧養(yang) 老裝備,也應群眾(zhong) 建議而“生”。

  “智能化守護的背後,是一整套高效的支撐服務和響應體(ti) 係,彰顯了數字時代對老年人的溫情與(yu) 關(guan) 懷。”中共上海市委黨(dang) 校教授、數字政府建設研究中心首席專(zhuan) 家趙勇說。

  為(wei) 了幫助更多老年人享受數字新生活,上海凝聚各界力量投入為(wei) 老誌願服務。

  在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記者看到,一家銀行網點開設了政務服務“遠程虛擬窗口”,提供涉及11個(ge) 條線的政務服務,覆蓋175個(ge) 事項。就醫記錄冊(ce) 更換、敬老卡申領、長護險申請等老年群體(ti) 需求較為(wei) 集中的業(ye) 務,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辦理。原來,這是上海“數字夥(huo) 伴計劃”辟出的一處微站點。這些微站點遍布銀行網點、網絡運營商營業(ye) 廳、各區圖書(shu) 館、街鎮公共服務空間。

  “不管是在家裏活動,還是外出行走,心裏都感到很踏實,很有安全感。”今年78歲的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居民阮金榮有視力障礙,他說,“以前出門,老伴兒(er) 就是我的‘拐杖’,現在,街道又給我多配了一根智能拐杖,防跌倒、防走失,還有緊急呼叫功能。政府給我們(men) 這些老年人的安全守護,就是最好的禮物!”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22日 0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