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學如何借力新媒介
一場直播推動雜誌訂閱近百萬(wan) 冊(ce) ——
傳(chuan) 統文學如何借力新媒介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wei)
1月23日晚,一場文學直播火爆出圈。《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jun) ,作家梁曉聲、蔡崇達做客某短視頻平台直播間,與(yu) 主播共話與(yu) 文學和《人民文學》雜誌的情緣和故事。
短短兩(liang) 小時的直播,累計觀看超895萬(wan) 人次,直播間同時掛出《人民文學》2024年全年12冊(ce) 訂閱鏈接,開播15分鍾即售出2000套。從(cong) 當晚8時到晚12時,最終成交共計8.26萬(wan) 套、99.2萬(wan) 冊(ce) ,成交金額達1785萬(wan) 元。24日零點過後,仍有人陸續下單。
有作家在朋友圈感慨:“無論是雜誌還是書(shu) 本,讓文學走近讀者太重要了。”不少雜誌也紛紛開始在網絡平台進行推介,如《花城》在微信公眾(zhong) 號中推送文章《除了〈人民文學〉,還有哪些文學雜誌值得訂閱》……文學需要被看見,這場直播對當下的文學傳(chuan) 播帶來了新的助力和啟示。
文學界曾把互聯網視為(wei) “狼來了”:新媒介使昔日的紙麵被界麵顛覆。據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28億(yi) 人,較2022年12月增長3592萬(wan) 人,占網民整體(ti) 的49.0%。
作家走走認為(wei) ,文學會(hui) 走向更小眾(zhong) 的方向,“寫(xie) 作需要注重傳(chuan) 播普惠性知識,尋找到更多契合的讀者”。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觀察到,即便現在很多寫(xie) 作者談“出圈”和“破圈”,“破”的可能也隻是“朋友圈”,甚至隻能做一個(ge) 一定範圍內(nei) 的文學“朋友圈”作家。
於(yu) 是有人疑惑:文學真的不需要讀者了嗎?讀者也不需要文學了嗎?
作家麥家曾說:“我一直覺得現在的文學正在變得越來越邊緣。但文學是不能離開‘眾(zhong) 聲’的,一本書(shu) 、一個(ge) 時代,都需要‘眾(zhong) 聲’。”
文學需要時代,時代也需要文學。網絡讀書(shu) 欄目《書(shu) 行者》主理人張蕾認為(wei) ,文學的存在,能夠以文本式的想象機製治愈個(ge) 體(ti) 焦慮、裝點美好生活,這無疑是互聯網時代營造審美環境的稀缺要素。
新媒介正為(wei) 文學傳(chuan) 播敞開一扇窗口。最近一段時間,作家遲子建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再受熱捧,這一定程度也是因為(wei) 網絡直播推介的緣故。有數據顯示,2022年6月起,在主播的推薦下,這本書(shu) 在短短4個(ge) 月內(nei) 共銷售71萬(wan) 冊(ce) ,相當於(yu) 小說2005年首版後17年銷量的總和。今年1月20日,遲子建推出新作《東(dong) 北故事集》上市首日便加印10萬(wan) 冊(ce) 。
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看來,當下眾(zhong) 多知識主播以文化帶貨方式走紅,意味著文學作品來到直播平台,試圖抵達更多元的讀者群,直播讓文學的能見度更高,“在當下,大眾(zhong) 的閱讀趣味肯定是多元的,有的愛讀科幻,有的愛讀職場小說,有的愛讀網絡文學,有的則是經典文學作品的愛好者。知名網絡主播的出現,讓我們(men) 看到了今天大眾(zhong) 豐(feng) 富的閱讀趣味和閱讀需求,尤其看到了純文學恒久動人的魅力”。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張頤武認為(wei) ,用直播的方式把個(ge) 體(ti) 的文化趣味、文化愛好與(yu) 所售書(shu) 籍結合起來,書(shu) 就不再是單一化的商品,而是還原了本身內(nei) 含於(yu) 其間的知識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文化情懷。它將文學作品向更廣闊的讀者受眾(zhong) 普及,從(cong) 更深遠的意義(yi) 上看,可以提升整個(ge) 社會(hui) 的文學趣味、思想境界和文明風尚。
優(you) 質的內(nei) 容對出版來說永遠是稀缺資源。張莉表示,互聯網技術催生文學傳(chuan) 播機製創新,但文學藝術的生命力始終來源於(yu) 高質量的、經久不衰的、豐(feng) 富動人的內(nei) 容本身,“作家的創造力才是文學力量的真正來源。能夠‘出圈’的文學作品,無一例外都根植於(yu) 作品本身的品質和生命力,隻有作品禁得住讀,才能讓主播的推廣變得更可信”。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25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