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金融調控體係建設要穩中求進

發布時間:2024-01-25 10:11:00來源: 經濟日報

  建設金融強國要從(cong) 哪些方麵發力?作為(wei) “六大體(ti) 係”之首的“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ti) 係”該怎麽(me) 理解、如何構建?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guan) 部門負責人以及專(zhuan) 家學者。

  強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

  “千招萬(wan) 招,管不住貨幣都是無用之招。”中央銀行負責調控貨幣總閘門,對經濟發展全局有著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必須平衡好短期與(yu) 長期、穩增長與(yu) 防風險、內(nei) 部均衡與(yu) 外部均衡的關(guan) 係,始終保持穩健性,管好貨幣總閘門,為(wei) 穩定物價(jia) 、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ye) 、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

  2023年,貨幣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貨幣信貸總量保持較快增長,信貸結構持續優(you) 化,企業(ye) 貸款利率處於(yu) 較低水平,為(wei) 經濟恢複發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支持。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社會(hui) 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wei) 35.59萬(wan) 億(yi) 元,比上年多3.41萬(wan) 億(yi) 元;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22.75萬(wan) 億(yi) 元,同比多增1.31萬(wan) 億(yi) 元。

  “建設現代中央銀行製度,構建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ti) 係,是金融強國的重要內(nei) 容和保障。”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ti) 係,應是數量型調控、價(jia) 格型調控以及宏觀審慎政策相結合的新型調控體(ti) 係,應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從(cong) 總量、結構和價(jia) 格三個(ge) 方麵進行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調控。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龐溟認為(wei) ,金融調控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全麵、聯係和發展地看問題,以全麵係統的戰略思維統籌兼顧、係統安排。同時,必須適應發展階段性特征和經濟形勢變化,將短期和長期、內(nei) 部和外部均衡結合起來,靈活適度調節金融調控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實現調節的常態化、係統化和規律化。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表示,將強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在總量方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hui) 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jia) 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在結構方麵,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麵的支持力度。在價(jia) 格方麵,促進社會(hui) 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加快適應信貸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優(you) 化資金供給結構,切實做到有增有減,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鄒瀾說,增的方麵,要進一步提升貨幣信貸政策引導效能,緊扣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重點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yang) 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務好高質量發展;減的方麵,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通過債(zhai) 務重組、市場出清等方式,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更好發揮存量貸款對實體(ti) 經濟的支持作用。

  發揮好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穩貨幣是金融調控的重要基礎,實施好貨幣政策的一個(ge) 關(guan) 鍵要求就是“穩”。近年來,人民銀行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統籌運用總量和結構、數量和價(jia) 格工具,加大貨幣信貸政策支持,助力實現穩經濟、調結構、穩物價(jia) 的平衡,金融服務質效不斷提升。

  進入2023年,我國經濟仍處於(yu) 恢複過程中,國內(nei) 信貸需求有所放緩,貸款平穩可持續投放難度增大,穩貨幣穩信貸挑戰增多。為(wei) 此,人民銀行著力支持擴大內(nei) 需,3月和9月兩(liang) 次在關(guan) 鍵時點降準,中期借貸便利每月均到期超額續做,適時投放流動性支持政府債(zhai) 券順利發行,促進市場利率圍繞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平穩運行,維持貸款在上一年高基數上延續兩(liang) 位數增速,有力實現了貨幣信貸平穩增長與(yu) 實體(ti) 經濟需求逐步向好的正向反饋。同時,堅持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充分滿足實體(ti) 經濟有效融資需求,及時優(you) 化房地產(chan) 金融政策,支持房地產(chan) 行業(ye) 合理融資需求,配合做好地方政府債(zhai) 務重組化解,盤活存量貸款支持高質量發展。

  人民銀行在引導貨幣信貸平穩增長的同時,不斷調整和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ti) 係,充分發揮貨幣信貸政策導向作用,推動信貸結構明顯優(you) 化。據了解,目前存續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有10餘(yu) 項,餘(yu) 額達7萬(wan) 億(yi) 元。結構性政策工具的運用堅持聚焦重點,統籌考慮經濟運行中較為(wei) 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以及金融機構提升對特定領域金融服務的意願和能力。去年以來,持續推動存續工具落地顯效,及時明確六項到期工具的延續實施,有效激發普惠金融、製造業(ye) 企業(ye) 的經濟活力,促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新動能加快發展,助力穩住實體(ti) 經濟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麵對國內(nei) 外經濟、政策周期不同步的挑戰,人民銀行堅持“以我為(wei) 主”,沒有跟隨加息,優(you) 先確保國內(nei) 發展,在6月和8月兩(liang) 度調降政策利率,並持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jia) 利率改革效能,企業(ye) 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降至曆史低位,有力支持提升投資、消費需求。同時,堅持實行以市場供求為(wei) 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既注重發揮市場的決(jue) 定性作用,又綜合運用外匯存款準備金率、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等工具,對市場順周期、單邊行為(wei) 進行糾偏,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還略有升值。

  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新時代金融發展麵臨(lin) 新的挑戰,人民銀行將合理把握金融發展規律,完善金融宏觀調控,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優(you) 化資金供給結構,疏通資金進入實體(ti) 經濟的渠道,著力為(wei) 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牢牢守住安全底線

  近日,人民銀行在召開2024年工作會(hui) 議時強調,要準確把握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對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責定位,“構建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ti) 係,有力有效支持經濟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並強調“健全金融穩定保障體(ti) 係,牢牢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金融體(ti) 係總體(ti) 穩健。從(cong) 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評級結果看,3992家參與(yu) 評級銀行中有3655家處在安全邊界內(nei) ,資產(chan) 占全部參評銀行總資產(chan) 的98.3%,其中24家主要銀行一直評級優(you) 良,資產(chan) 規模占銀行業(ye) 總資產(chan) 約70%,是我國金融體(ti) 係的“壓艙石”。

  2018年以來,人民銀行會(hui) 同各相關(guan) 部門和地方,堅決(jue) 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依法處置風險程度高、嚴(yan) 重威脅金融體(ti) 係穩定的重點高風險集團,穩妥處置對金融體(ti) 係有較大風險外溢性的中小金融機構,有效壓降高風險影子銀行業(ye) 務,將互聯網平台企業(ye) 金融活動全部依法納入監管,全麵清理整頓金融秩序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一批影響大,帶有緊迫性、全局性的突出風險點得到有效處置,金融風險整體(ti) 收斂、總體(ti) 可控。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我國金融體(ti) 係將更加健康穩健。目前,高風險銀行改革化險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數量較峰值明顯下降。“我國存款保障水平保持高位,存款保險可為(wei) 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額保障,較好守護了老百姓‘錢袋子’。隨著金融科技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我國金融機構體(ti) 係將持續優(you) 化重組,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說。

  孫天琦表示,將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麵加強金融監管,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麵強化機構監管、行為(wei) 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一方麵,進一步發揮好壓力測試作用,完善金融風險監測、評估與(yu) 防控體(ti) 係,對新增高風險金融機構建立具有硬約束的早期糾正製度,明確整改期限和要求,實現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另一方麵,健全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製,發揮好存款保險專(zhuan) 業(ye) 化、常態化風險處置職能,豐(feng) 富存款保險風險處置措施和工具,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ti) 係建設,牢牢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底線。(姚 進)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