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全國多地演出市場迎來“開門紅” 新場景成為激活文化消費新動能

發布時間:2024-01-29 10:09: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2024年開年以來,全國多地演出市場迎來“開門紅”,觀演需求不斷增加,多樣化的演藝形式為(wei) 演藝市場的蓬勃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演藝市場不斷複蘇,場次、觀眾(zhong) 、票房均達到曆史新高。2024年元旦假期,北京153個(ge) 劇場共計舉(ju) 辦營業(ye) 性演出268台807場,吸引觀眾(zhong) 超21.6萬(wan) 人次,票房收入約5353.8萬(wan) 元,同比2023年增長442.8%。

  湖南長沙在橘子洲推出沉浸式青春劇場《恰同學少年》,遊客走進劇場即是“演員”,在觀劇和演劇中零距離感受理想信念的力量。

  除了舞台劇目演出,各地積極推動多業(ye) 態的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推出的《無上龍門》沉浸式體(ti) 驗館幾乎場場爆滿,這部裸眼多維影片以洛陽曆史文化長河為(wei) 主線,讓觀眾(zhong) 置身千年龍門,體(ti) 驗中華文明的魅力。在廣東(dong) ,深圳大鵬新區將舞麒麟等具有大灣區特色的非遺文化活動和海膽粽等非遺美食搬到市中心,通過沉浸式展演等活動讓市民遊客近距離參與(yu) 體(ti) 驗傳(chuan) 統非遺項目。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修訂發布並將於(yu) 今年2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中,演藝業(ye) 、沉浸體(ti) 驗、數字文化產(chan) 品開發等位列鼓勵類目錄。隨著演藝市場新型業(ye) 態加速發展和傳(chuan) 統業(ye) 態提質升級,將促進各地文旅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演藝市場經濟空間廣闊。

  “跨城追劇” 年輕人的文化新生活

  近來,活躍在商場、寫(xie) 字樓、文創園區等空間的沉浸式小劇場正散發大引力,廣受年輕人的喜愛,有不少人還專(zhuan) 程利用周末“跨城追劇”。我們(men) 來看記者在上海的采訪。

  這裏是周六下午四點的漢口路,已經有許多觀眾(zhong) 在大廈一層開始等待晚上的演出,並與(yu) 喜歡的演員、主創們(men) 交流觀劇感受,討論演出效果。他們(men) 中有上海本地觀眾(zhong) ,也有長三角周邊甚至距離更遠的戲劇愛好者。

  這棟位於(yu) 上海淮海路附近的亞(ya) 洲大廈有19個(ge) 演藝新空間,演出涵蓋音樂(le) 劇、話劇、喜劇、舞劇等小型駐場演出,散布在大廈的11個(ge) 樓層,總麵積約4000平方米,有2688個(ge) 座位。雖然19個(ge) 劇場平均下來的麵積不大,單個(ge) 空間的座位數有限,但相比傳(chuan) 統大劇場而言,這裏的觀劇體(ti) 驗更貼近演員角色,而豐(feng) 富的演員組合、更新率頗高的原創戲劇,讓很多年輕人喜歡在閑暇時間到這個(ge) “垂直的戲劇街區”觀劇打卡。

  沉浸式的舞台、精簡的角色、與(yu) 生活貼近的劇情設計,很容易拉近觀眾(zhong) 與(yu) 角色的距離,並產(chan) 生共鳴。演出結束後與(yu) 主創團隊的雙向的互動,也加深了年輕觀眾(zhong) 對演出的興(xing) 趣和認可。

  以演育才 一出好戲的多重孵化

  小劇場帶給觀眾(zhong) 沉浸式觀劇體(ti) 驗的同時,對劇本創作、導演調度、演員表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頻次的演出中,劇目如何保持活力?繼續來看記者的報道。

  上海對演藝新空間駐場演出劇目的內(nei) 容、表演、演出、場次有嚴(yan) 格的考核體(ti) 係,要求一台劇目的年演出量必須達到80場,觀眾(zhong) 人數和票房都要達到一定標準。正是有這些標準和門檻,使得演藝新空間的水準必須在“高位”運行。貼近觀眾(zhong) 的舞台、高頻率的演出、修修改改的打磨過程,在豐(feng) 富劇作者、年輕導演以及演員經驗、提升水平的同時,也慢慢累積和匯集著人氣和口碑。

  在演藝新空間的小劇場,一部劇目會(hui) 根據多個(ge) 陣容組合排期售票,給予演員更多的表演平台,也會(hui) 對角色有差異化的詮釋,創造出的不同觀演效果增強了劇目的吸引力。演藝新空間邀請全國院團的知名演員加入,也會(hui) 帶動年輕演員學習(xi) 、提升。

  如今,從(cong) 演藝新空間裏孵化的優(you) 秀本土原創戲劇,不僅(jin) 吸引來自各地的觀眾(zhong) 到上海小劇場打卡,同時也已走向海外,成為(wei) 中國青年戲劇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張新名片。

  “演藝+體(ti) 驗” 激活文化消費新動能

  目前,像這樣有活力的小劇場正在各地蓬勃發展,“演藝+體(ti) 驗”的新場景成為(wei) 激活文化消費的新動能。

  據初步統計,2023年上海市共舉(ju) 辦營業(ye) 性演出45030場,觀眾(zhong) 約2477.9萬(wan) 人次,票房收入約32.2億(yi) 元,同比2019年分別增長15.6%、43.9%和61.5%。其中,演唱會(hui) 、音樂(le) 節等大型營業(ye) 性演出共計118個(ge) 項目194場,項目數和總場次超過2019年60%以上。

  如此眾(zhong) 多的文化演藝項目,不僅(jin) 孵化了編劇、導演、表演形成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引領青年導演和演員從(cong) 上海走向全國,也帶動了演出本身的燈光、舞美、製作形成相對完整的演藝生態鏈。觀劇人數也從(cong) 過去的不到2000萬(wan) 人,增加到2023年的2470萬(wan) 人,觀劇的觀眾(zhong) 中30%~40%來自於(yu) 長三角非上海地區。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