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雕細琢 流光溢彩
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攝
春節期間,“冰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文旅熱度不減。在中央大街、兆麟公園、冰雪大世界等地,美輪美奐的冰雕晶瑩剔透,令遊客讚歎不已,也折射出近些年冰雕藝術發展新成果。為(wei) 適應人們(men) 不斷提高的審美水平和審美需求,冰雕藝術家在創作理念、內(nei) 容、形式、材料等方麵持續創新,進一步強化冰雕的觀賞性、體(ti) 驗性、互動性,展現自然、藝術與(yu) 科技交融共生之美。
自然與(yu) 藝術的和鳴
我國冰雕藝術曆史悠久。據文獻記載,漢代曾出現“積冰為(wei) 樓”;唐代有“每至伏日,取堅冰令工人鏤為(wei) 鳳獸(shou) 之形”,將冰雕用於(yu) 賞玩、饋贈。在民間,冰雕最初的形態是“冰燈”。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men) 常常就地取材,製作冰燈用以照明。後來,一些民眾(zhong) 在春節、元宵節期間也會(hui) 在家門口擺放冰燈,增添喜慶氛圍。1963年,哈爾濱市兆麟公園舉(ju) 辦首屆冰燈遊園會(hui) ,雖然展出的冰燈作品造型簡單、品種不多,卻讓人們(men) 對古老的民間藝術有了新認識,拉開國內(nei) 現代冰雕藝術創新發展的序幕。
冰雕藝術之美,美在以自然為(wei) 媒。多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冰雕藝術家的不懈探索,冰雕藝術在內(nei) 容、形式等方麵均發生巨大變化,不斷刷新人們(men) 對自然之冰的認知。過去,受冰塊采集水平限製,創作者大多隻能采用1.6米長、0.8米寬、0.5米厚的整塊冰作為(wei) 原材料,製作單體(ti) 冰雕。如今,將大型冰塊分為(wei) 多個(ge) 小塊,再進行組合、堆砌、雕刻,成為(wei) 更多藝術家的選擇。這種創作方式大大擴展了作品體(ti) 量,使複雜的大型冰建築和組合式冰雕製作更加便捷。
在題材選擇上,許多創作者積極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寶庫中汲取養(yang) 分。像郭兵要《福祿》運用誇張而概括的手法,將傳(chuan) 統裝飾圖案中的蝙蝠紋樣轉化為(wei) 貼近當代審美趣味的立體(ti) 形象,流暢而富有張力的曲線刻畫了蝙蝠振翅欲飛的生動情態,表達納福迎祥的美好祈願。權振龍《三星堆》則將三星堆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如太陽神鳥、青銅麵具等組合在一起,以精心布局增強作品的整體(ti) 感。陽光下,光彩奪目的冰雕折射出古蜀文明的燦爛與(yu) 神秘。還有一些作品如李向宇《哪吒鬧海》、龐宇《後羿射日》等,均以浪漫主義(yi) 手法演繹民間神話故事,使冰雕藝術更具文化韻味。
以冰雕詮釋重大主題、反映現實生活,成為(wei) 不少創作者的藝術自覺。為(wei) 迎接2025年第九屆亞(ya) 冬會(hui) ,哈爾濱市在多處主要路段和旅遊打卡點設置了形態各異的主題冰雕,可愛敦實的吉祥物“濱濱”和“妮妮”引來許多遊客合影留念。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倫(lun) 貝爾市,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北疆文化”“冰雪運動”等主題,當地設計製作多件冰雕作品放置於(yu) 城市公共空間中,為(wei) 冬季文旅增添一抹亮色。
與(yu) 文化融合、為(wei) 旅遊賦能,冰雕藝術的火熱,不僅(jin) 促進了城市形象建設,推動了地域文化交流,更豐(feng) 富了大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
科技與(yu) 傳(chuan) 統的交響
新技術浪潮氣象萬(wan) 千。當下,傳(chuan) 統冰雕藝術與(yu) 科技的不斷融合,改變了冰雕的創作媒介、工具和方式,催生了新的藝術風格與(yu) 形態,為(wei) 大眾(zhong) 帶來更加豐(feng) 富多元的冰雪文化體(ti) 驗。
從(cong) 天然冰到複合冰,拓展冰建築形態。傳(chuan) 統冰建築多由天然冰經切割、砌築而成。由於(yu) 天然冰強度較低,冰建築的造型和建築規模難免受到限製。近年來,一些團隊研究利用複合冰製作冰建築。通過在水中按比例增加紙屑、纖維等物質形成的複合冰,強度遠高於(yu) 天然冰,使打造大跨度冰雪建築成為(wei) 可能。
從(cong) 傳(chuan) 統工具到電動工具,開拓冰雕藝術表達空間。冰雕藝術家在創作中,往往綜合運用多種雕刻技法,包括圓雕、浮雕、鏤空、反雕刻、線雕刻等。要實現多樣藝術效果,離不開雕刻工具的進步。20世紀60年代,國內(nei) 還沒有專(zhuan) 門雕冰的工具,老一輩冰雕藝人一邊製作一邊摸索,慢慢才有了現在常用的幾十種工具。如今,電動工具日益普及,多種直磨機鑽頭可以幫助藝術家實現更多想法。比如,製作不規則造型如浪花、珊瑚、草木時,藝術家不再需要長時間費力打磨,便可達到滿意效果。
從(cong) 單色到多色,豐(feng) 富冰雕藝術視覺效果。最初,國內(nei) 冰雕多采用發白光的日光燈管作為(wei) 光源,為(wei) 實現五顏六色的效果,隻能將彩色塑料紙包在燈管上。這樣的燈光略顯刺眼、連續性差,難以充分彰顯冰雕之美。現在,節能LED燈帶逐漸被應用到冰雕展示中。這種燈帶發光均勻、細膩柔和、通透明亮,還可以根據需要調整色度參數。今天的夜間冰雕景觀已遠不止赤橙黃綠青藍紫這七種顏色,將大型冰雕與(yu) 多彩燈光秀相結合也成為(wei) 創作新趨勢。通過對燈光色彩的藝術設計,冰雕的觀賞性進一步加強,打造出一方絢麗(li) 的冰雪世界。
從(cong) 單向傳(chuan) 播到雙向互動,增強冰雕藝術體(ti) 驗感。傳(chuan) 統冰雕作品的呈現方式以靜態展示為(wei) 主。如今,借助科技媒介,觀眾(zhong) 可以沉浸式感受冰雕藝術魅力。例如,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由冰塊雕製而成的大型鋼琴,呼應著這座音樂(le) 之城的文化特色。“琴鍵”內(nei) 嵌有LED燈帶,並引入寒地低溫數字雷達感應與(yu) 識別技術,當遊客站在“琴鍵”上,其燈光顏色便會(hui) 發生變化,並奏響美妙音符。
科技的加入,進一步激發冰雕藝術家的想象力與(yu) 創造力。一些創作者以數字藝術還原冰的質感,創作虛擬冰雕,令人耳目一新。更多創作者持續創新冰雕內(nei) 容、形式、技法,使冰雕藝術綻放新活力。
交流與(yu) 互鑒的橋梁
冰雕用材環保、取材簡單、製作方便、形式多樣,既是藝術的創造,也是文化的載體(ti) ,它喚起人們(men) 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在各類冰雕大賽、展覽上,人們(men) 通過創作開啟交流對話,增進文化認同。
第三十五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雕比賽、第四十三屆全國專(zhuan) 業(ye) 冰雕比賽、第十八屆全國大學生冰雕藝術設計創作大賽……在一場場大型賽事中,國內(nei) 外冰雕創作者在冰天雪地中同場競技,相互切磋。這些競賽作品完成後,大多就地露天展出。一件件新作既反映出冰雕藝術創作的新麵貌、新趨勢,也為(wei) 大眾(zhong) 了解冰雕藝術打開新窗口。比如,今年舉(ju) 辦的第四屆全國青年專(zhuan) 業(ye) 冰雕比賽上,金獎作品《魚波龍年》展出後受到不少觀眾(zhong) 的關(guan) 注和喜愛。同時,人們(men) 也對精雕細琢的龍牙、龍須將會(hui) 融化乃至消失表示惋惜。借由這件作品,更多人開始理解冰雕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隻有在短暫的時間內(nei) 及時觀賞,才能領略作品最美的狀態。冰雕比賽也是培養(yang) 冰雪藝術人才的搖籃。在第二十一屆黑龍江省大學生冰雕藝術設計創作大賽、第六屆中國·哈爾濱國際青少年冰雕比賽等賽事中,大中小學生紛紛拿起專(zhuan) 業(ye) 工具戛玉敲冰,為(wei) 傳(chuan) 承冰雪文化貢獻力量。
冰雕藝術是直觀生動、便於(yu) 傳(chuan) 播的“語言”,能夠跨越時空展示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不久前,在海外開幕的“你好!中國”冰雕彩燈藝術展上,中國冰雕藝術家現場製作了《吉祥龍》《“你好!中國”熊貓》等7組冰雕作品,展示豐(feng) 富多彩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表達對外國友人的新年祝福和到訪中國的真誠邀約。近年來,冰雕作品不斷走出國門,讓中國的冰雪之花在世界多地綻放。比如,汲懷龍等人創作的《盛唐頌歌》,藝術再現唐代歌舞場景,構圖活潑,人物造型富有律動感,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與(yu) 厚重底蘊。又如,王忠龍《中國畫·話中國》將觀眾(zhong) 帶入清瑩秀澈的中國書(shu) 房空間。高懸的山水卷軸畫、簡約的明式家具、典雅的文房用品等,在匠心雕琢下盡顯中華美學精神,營造出濃鬱人文氛圍,向世界展示中國書(shu) 房文化之美。在各地舉(ju) 辦的冰雕藝術展上,人們(men) 熱情分享對冰雕的喜愛,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冰雪是自然的禮物,冰雕藝術則是文化的使者。夜幕降臨(lin) ,在燈光的映照下,一件件冰雕流光溢彩、熠熠生輝,講述著新時代的冰雪故事,表達著人們(men) 對美好未來的希冀。
(張 鑫 趙梓銘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