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開發並舉 傳統現代相融(新春走基層)
行走在福建廈門市,穿過高樓林立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沙坡尾這座古老漁港躍然眼前。
臨(lin) 港木棧道整潔平整,69歲的電子琴手張迺福將行李箱中的樂(le) 器都擺出來,準備當天的演出。近年來,這個(ge) 由6位老人組成的樂(le) 隊,已經成為(wei) 廈門的“網紅”樂(le) 隊。“沙坡尾是我們(men) 的老家,也是我們(men) 演出的地方。漂亮吧!”張迺福自豪地說。
張迺福家曾經以捕魚為(wei) 生,桅檣如林、漁獲滿艙是他的兒(er) 時印象。後來,隨著廈門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一些更大的港口在廈門各個(ge) 灣區拔節生長,而沙坡尾這座古老漁港則漸漸失去往日光彩。
泥沙淤積、房屋破損……10多年前的沙坡尾曾是這樣一番模樣。2015年起,廈門秉持“保護沙坡尾,保護廈門自身城市記憶”的理念,對沙坡尾進行修複。清淤活水、修舊如舊,同時,引入創意產(chan) 業(ye) 、融入文化內(nei) 涵、挖掘本土特色,多措並舉(ju) 下,沙坡尾成為(wei) 一座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融合、兼具漁港文化韻味和多元建築風格的“博物館”,引來遊客紛紛“打卡”。
2019年,在張迺福提議下,幾位老人組建了樂(le) 隊。每周六下午,一支樂(le) 隊,一群聽眾(zhong) ,成為(wei) 沙坡尾的一道獨特風景。
早上在家門口的咖啡館品一杯咖啡,下午到藝術西區聽流行音樂(le) ,傍晚坐在木棧道看夕陽晚霞……張迺福的生活充實且安穩。
“在老城區,既有家鄉(xiang) 味道,也有現代潮流,每一位居民都有著對廈門這座‘海上花園’的質樸熱愛。”沙坡尾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許長忠說。
演出現場,張迺福彈奏得動情,在場聽眾(zhong) 也跟唱起來。遠處,海浪陣陣,汽笛聲聲……(劉曉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