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從這片海岸走向世界——廈門海洋治理經驗的國際影響
【特別關(guan) 注】
光明日報記者 楊逸夫 馬躍華
“在地球繼續麵臨(lin) 氣候變化、自然和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以及垃圾和汙染三重危機之際,我們(men) 更應加倍努力,加速開展生態恢複項目。”近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再次向全球強調生態係統恢複的重要性。位於(yu) 中國東(dong) 南部的福建廈門,多年來以高水平海洋生態修複助力高質量發展,為(wei) 全球開展生態恢複項目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樣本。
1988年,廈門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ti) 、美化環境”的筼簹湖綜合治理理念,自此開啟了筼簹湖的蝶變。36年來,廈門不僅(jin) 將曾經汙水橫流、垃圾遍地的筼簹湖治理成為(wei) 碧波蕩漾、白鷺翱翔的“城市綠肺”,而且以筼簹湖綜合治理為(wei) 示範引領,漸次開啟了西海域、五緣灣、環東(dong) 海域、杏林灣、馬鑾灣等灣區綜合整治及九龍江等流域協同治理,從(cong) 山頂到海洋開展全域生態修複。通過持續開展海灣水動力條件改善、紅樹林種植、沙灘保護修複、汙染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行動,廈門極大改善了海域生態環境,成為(wei) 一座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
全球海灣型城市高水平生態修複的典範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三所”)原所長、研究員餘(yu) 興(xing) 光介紹,通過海洋治理領域的各大國際交流平台,尤其是2005年以來每年舉(ju) 辦的廈門國際海洋周,廈門的海洋治理經驗已被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了解並認可。他認為(wei) ,廈門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廈門實踐”中有諸多成功經驗和創新性做法值得向全球推廣,比如區域聯動的海洋生態綜合管理、海洋生態修複與(yu) 海灣城市發展協調推進、海洋生態保護的法律體(ti) 係建設、自然修複與(yu) 人工幹預的有機結合、高質量的公眾(zhong) 參與(yu) 、專(zhuan) 家與(yu) 政府互動的決(jue) 策機製等。
正如餘(yu) 興(xing) 光所言,廈門已成為(wei) 全球海灣型城市高水平生態修複的典範,先後獲得“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東(dong) 亞(ya) 海岸帶綜合管理傑出成就獎”“東(dong) 亞(ya) 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成就獎”等榮譽。早在1994年,筼簹湖綜合整治工程就獲評“東(dong) 亞(ya) 海域汙染防治和管理”示範工程。2007年以來,筼簹湖治理工作被列入中國政府對外援助項目“海岸帶綜合管理”研修課程,麵向全球100多個(ge) 發展中國家、近2000多名官員和技術人員開展培訓和經驗推廣。來自美國、德國、韓國等發達國家以及歐盟的生態環境機構也紛紛前來考察。在2023年全球濱海論壇會(hui) 議上,廈門市下潭尾紅樹林生態減災案例入選《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廈門的海灘養(yang) 護技術還被推廣應用於(yu) 泰國、斯裏蘭(lan) 卡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海岸防護工程中。
2018年,尚處於(yu) 早期開發階段的廈門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就給前來參觀的聯合國秘書(shu) 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留下深刻印象。此後,他多次在世界各地的演講中稱其為(wei) 全球紅樹林恢複的典範。“我們(men) 在同一片海洋下麵臨(lin) 著同樣的挑戰,所以像廈門這樣在海洋治理方麵領先的城市,需要在麵對全球海洋環境挑戰時起到帶頭作用。”2023年11月,湯姆森在參加廈門國際海洋周期間,時隔5年再度考察下潭尾紅樹林,對紅樹林的長勢以及廈門在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之間取得的平衡表示高度肯定。
“廈門在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麵的實踐走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COP15)之前。”“基於(yu) 自然的解決(jue) 方案”亞(ya) 洲中心常務副主任羅明認為(wei) ,受氣候變化影響,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對海灣和海島而言,海平麵上升更是首要難題。海灣型城市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開展生態保護是世界性課題,許多國家的政策在發展經濟與(yu) 保護生態之間存在矛盾。廈門當年麵臨(lin) 的問題以及采取的基於(yu) 自然的解決(jue) 方案在全球具有代表性。她表示,廈門的生態治理是從(cong) 山上到山下,在不同水係間層層推進的,治理案例豐(feng) 富全麵,不同國家可以根據自身區位和經濟條件,從(cong) 不同維度學習(xi) 廈門的生態恢複經驗。
推動國際海洋治理合作
近年來,廈門積極推動國際海洋治理合作,東(dong) 亞(ya) 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秘書(shu) 處、亞(ya) 太經合組織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先後永久落戶廈門。廈門國際海洋周也已成為(wei) 全球海洋政策、科學技術、決(jue) 策和行動交流的國際性年度盛會(hui) ,吸引著13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50多個(ge) 重要國際組織參加。2016年,廈門與(yu) 美國舊金山結為(wei) 中美海洋垃圾防治“夥(huo) 伴城市”。2023年,中方在廈門與(yu) 周邊國家和有關(guan) 國際組織共同發布《藍色市民倡議》。
餘(yu) 興(xing) 光介紹,在全球海洋生態保護修複領域,中方與(yu) 國際學術界保持著密切交流合作。以坐落於(yu) 廈門的海洋三所為(wei) 例,2010年至今,研究所共派出科研人員100餘(yu) 人次赴印尼,聯合發表論文30多篇,出版專(zhuan) 著4部,不僅(jin) 為(wei) 中國學界了解北蘇拉威西海域獲取第一手樣本和資料,還與(yu) 印尼建立了暢通的聯係通道。“中國-東(dong) 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的“中國-東(dong) 盟海洋公園生態服務網絡平台建設”項目,連接泰國、馬來西亞(ya) 和印度尼西亞(ya) 等國,通過生態調查、公園網絡建設、信息係統建設與(yu) 管理能力建設四方麵推動務實合作,與(yu) 三國海洋公園的管理部門和科研院所核心人員簽署成立海洋公園網絡工作組。
此外,經過10年微生物領域的合作研究,2018年12月,海洋三所與(yu) 法國科學研究中心、法國海洋研究開發院、法國西布列塔尼大學簽署共建“中法深海微生物聯合實驗室”協議。2019年12月,在“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科技部國家高端外國專(zhuan) 家引進項目”支持下,研究所引進埃及學者哈拉·穆罕默德博士和阿姆洛·阿卜杜勒加瓦德博士作為(wei) 研究骨幹,參加了為(wei) 期三年的廣西潿洲島受損珊瑚礁原位有性繁殖修複項目,取得一係列科研成果。
從(cong) 海洋生態修複實踐,到共建全球海洋生態文明,繪就清潔美麗(li) 世界的美好願景,正連接起廈門、中國和世界。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1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