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新年俗孕育別樣年味
【文化評析】
作者:王丹
每年春節,與(yu) “家”同樣高頻出現的另一個(ge) 詞語就是“年味”。
不同年代、不同群體(ti) 的人對年味有不同的認定。比如,蒸棗花、打酒這些富有生活氣息的置辦年貨場景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商超、電商平台等“一站式”采購模式。擺火爐、祭祖這些鄉(xiang) 土氣息濃厚的儀(yi) 式少了,連“低門檻”的拜年走親(qin) 戚都“進化”成了發微信紅包、群發消息。一家人團坐一起享用年夜飯是不少80後的童年記憶,如今不少家庭的年夜飯是飯店的包桌套餐。人們(men) 的生活日新月異,年味也有了不同的表現形式。
在不少人的印象和理解中,年味是鄉(xiang) 土味,是團圓味,是那種踮著腳的期盼,是那種相互依偎的溫暖。是的,四代同堂的大家宴變少了,更多的可能是三口之家的團圓飯;食物變得豐(feng) 富和易得,那種苦等到過年才能吃到某種稀缺美味的期待感也變少了;城鎮化進程中,一個(ge) 大家族不可避免地出現居住空間分異,淡化的親(qin) 戚關(guan) 係也許會(hui) 讓人覺得過年的情感濃度有所下降;當家政相關(guan) 商品和服務日益豐(feng) 富,就“忙年”這件事來說,每個(ge) 人可親(qin) 身參與(yu) 的工作也隨之不斷減少。如此來看,年味似乎淡了點。
懷舊濾鏡下,人們(men) 對過去的年俗賦予了更多溫情和浪漫想象。但任何一種風俗都是在相應的經濟基礎和社會(hui) 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一旦土壤發生變化,民俗也勢必隨之變化。黑格爾曾說:“傳(chuan) 統並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管家婆,隻是把它所接受過來的忠實地保存著,然後毫不改變地保持著並傳(chuan) 給後代。”對於(yu) 那些已“不合時宜”的年俗的消逝,無須太過感傷(shang) 。對於(yu) 那些就在身邊的年味,更應珍惜。
例如,即使預製菜悄然進入年夜飯的菜單,但“包餃子”仍然帶著美好寓意,特定的食物作為(wei) 一種象征符號,傳(chuan) 遞著幸福美好的祝願和期盼。又如,博物館出現在不少人春節假期的行程表上,美甲、美睫、美發成為(wei) 不少女生過年的“新三件套”,部分人在旅行途中而非鄉(xiang) 間的祖屋迎接新年。新的社會(hui) 文化背景下,人們(men) 創造出新的過年“儀(yi) 式”,“喚醒”那份熱鬧和喜慶。如今,也許陪伴年輕人過年的隻是基於(yu) 趣緣、學緣等而非親(qin) 緣建立的親(qin) 密關(guan) 係,甚至其中還有身處異地但同看一部影視作品或同玩一場遊戲的“雲(yun) ”陪伴,但我們(men) 相信,人們(men) 依舊會(hui) 在春節文化的場域中,體(ti) 會(hui) 到那種人與(yu) 人之間的陪伴、饋贈與(yu) 分享。新生活孕育過年新方式,年味就體(ti) 現在那些新年俗中。
歲月輪回,年味的具體(ti) 麵貌也許不停在變,但不變的是我們(men) 思念、願望和信仰的積聚。對於(yu) 一個(ge) 人、一個(ge) 家來說,春節依舊意味著辭舊迎新、幸福團圓,寄托著人們(men) 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真摯祈願;對於(yu) 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來說,春節依舊是萬(wan) 家燈火、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文化象征。在這個(ge) 節日裏,我們(men) 享受“共同體(ti) ”意義(yi) 上的歸屬和榮光,完成與(yu) 時間的約定,期望下一個(ge) 豐(feng) 收。如此說來,年味其實一直都在。
年味,是需要經營的。我們(men) 欣喜地看到,趕集市、逛廟會(hui) 、看社火等傳(chuan) 統年俗正推陳出新,鄉(xiang) 土味的“村晚”也在多地上演,文旅融合激發“國潮”新熱度……一個(ge) 個(ge) 紅火的場景、一張張幸福的笑臉,都在為(wei) 人們(men) 留住濃濃年味。在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的共同珍視和創新創造下,新與(yu) 舊交融激蕩,碰撞出具有時代感的春節年俗。俗話說,“過了十五就算過完了年”,每一年的春節都有結束的時候,但隻要我們(men) 永葆創造新生活的熱情和幹勁,常懷堅定的文化自信,年味就不會(hui) “爽約”,永遠在我們(men) 的心頭湧動、縈繞。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1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