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農業發展更有活力
各地區各部門著力推動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
科技助力,農(nong) 業(ye) 發展更有活力(經濟聚焦)
核心閱讀
加強災害監測預警,為(wei) 糧食豐(feng) 收貢獻科技力量;提升自主育種能力,推動優(you) 質新品種走向市場;保障基層農(nong) 技推廣,讓科技服務紮根田間地頭……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支撐,為(wei) 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加快推進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大力實施農(nong) 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加強基層農(nong) 技推廣體(ti) 係條件建設……近期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支撐作了專(zhuan) 門部署。
近年來,科技已成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各地區各部門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支撐,著力推動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為(wei) 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強化科技支撐,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天上衛星,俯瞰沃野千裏。去年,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钜豐(feng)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種糧大戶王學洲有了好幫手。“作為(wei) 種地的‘老把式’,有了‘天空地’一體(ti) 化遙感技術的幫助,種地更方便了。”王學洲說。
在離地麵約840公裏的軌道上,風雲(yun) 三號衛星掃過鶴壁上空,給鶴壁農(nong) 業(ye) 氣象試驗站送來信號。試驗站高級工程師王福州根據遙感衛星反饋的影像進行數據分析。“每12個(ge) 小時得到一次圖像資料,實現對農(nong) 作物長勢的密切監測。”王福州說,衛星遙感能夠對農(nong) 田旱澇、農(nong) 作物病蟲害等農(nong) 業(ye) 災害進行定量監測。
去年,鶴壁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建立農(nong) 業(ye) 災害監測預警係統,根據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主要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過程,圍繞耕、種、管、收4個(ge) 環節,設置苗情、長勢、墒情、出苗率等生產(chan) 指標,實現農(nong) 作物農(nong) 情監測、災害預警、產(chan) 量預產(chan) 、綜合評估四大功能。
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科技支撐14億(yi) 多人的飯碗端得更牢。2023年,我國有力應對多重挑戰,再奪糧食豐(feng) 收。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行動啟動,搭建全國技術集成創新平台體(ti) 係,聚焦100個(ge) 大豆和200個(ge) 玉米重點縣整建製推進,集成組裝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製,形成“一縣一策”綜合技術方案,支撐全國糧食畝(mu) 產(chan) 提高2.9公斤,實現了“以豐(feng) 補歉”“以秋補夏”。2023年全年,全國糧食產(chan) 量達13908.2億(yi) 斤,比上年高位增產(chan) 177.6億(yi) 斤,再創曆史新高。
在自然災害多發的形勢下,農(nong) 業(ye) 機械成為(wei) 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的主力軍(jun) 。前不久,2023中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重大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裝備發布,濰柴雷沃高性能複式條播機入選十大新技術。據介紹,這款產(chan) 品可一次性完成碎土整平等工序,為(wei) “搶時搶天氣”的播種作業(ye) 提供保障。2023年,以濰柴雷沃、湖南農(nong) 夫等為(wei) 代表的農(nong) 機企業(ye) ,在災害季節及時生產(chan) 履帶式收獲機、移動式烘幹機,及時開展搶烘作業(ye) ,為(wei) 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貢獻了機械化力量。
從(cong) 全國來看,農(nong) 業(ye) 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大型大馬力、丘陵小型適用機具這“一大一小”和智能化農(nong) 機研發應用取得階段性突破,植保無人機總量近20萬(wan) 架,年作業(ye) 麵積21億(yi) 畝(mu) 次,一些領域實現了從(cong) “無機可用”到“有好機用”的跨越,加速了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發展,將廣大農(nong) 戶更好更快引入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快車道。
補齊短板弱項,推動種業(ye) 自立自強
種子位於(yu)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的前端,被稱為(wei) 農(nong) 業(ye) 的“芯片”。近年來,農(nong) 業(ye) 科技不斷補齊短板弱項,推動種業(ye) 自立自強。作為(wei) 全國蔬菜重點生產(chan) 區域,山東(dong) 省壽光市的菜地裏有了新變化——本地品種多了。
壽光市三木種苗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樹森說:“以前,隨著蔬菜大棚麵積增加,進口種子也多了起來。一袋番茄種子1000粒,賣到480元至560元。貴的時候甚至一元錢一粒,一畝(mu) 地光種子錢就得花2000多元。”
番茄、辣椒、甜瓜……經過多年的研發,劉樹森團隊培育的優(you) 質新品種相繼問世。“像粉果番茄‘寶祿先鋒’、黃皮辣椒‘歡樂(le) ’,其抗病性、豐(feng) 產(chan) 性及商品性等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劉樹森說。
據介紹,壽光近年來深入實施蔬菜種子工程攻堅行動,共培育7家種業(ye) 龍頭企業(ye) ,自主研發蔬菜品種205個(ge) ,全市國產(chan) 蔬菜種子市場占有率已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其中黃瓜、圓茄、絲(si) 瓜等作物國產(chan) 種子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
為(wei) 在育種機構、種子市場和菜農(nong) 之間架起橋梁,壽光自2013年起已連續舉(ju) 辦了19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種業(ye) 博覽會(hui) ,累計參展單位達5000餘(yu) 家,推選出優(you) 良品種1140個(ge) 。
不隻在壽光,位於(yu) 北京市平穀區峪口鎮興(xing) 隆莊村的華都峪口禽業(ye) 有限責任公司,培育的“京”係列蛋雞,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已達50%以上。2023年,1.55萬(wan) 隻由峪口禽業(ye) 自主培育的“京紅1號”高產(chan) 蛋雞父母代種雞,由北京運抵坦桑尼亞(ya) 。這標誌著中國自主培育的種雞首次走出國門,也是國產(chan) 畜禽品種服務國際市場邁出的關(guan) 鍵一步。
據介紹,近年來,平穀區製定了多項種業(ye) 創新政策,實施了種業(ye) 振興(xing) 五年行動,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畜禽種業(ye) )產(chan) 業(ye) 園,已初步形成雞、牛等四大品類13個(ge) 種質品種。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相關(guan) 司局負責人介紹,目前種業(ye) 振興(xing) 取得階段性成效,完成了全國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普查,新收集種質資源53萬(wan) 多份,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白羽肉雞新品種市場占有率達到25%。
科技服務提質,激發農(nong) 業(ye) 發展活力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作為(wei) 蔬菜生產(chan) 大縣,設施農(nong) 業(ye) 起步早、規模大,年產(chan) 蔬菜總量的近七成銷往長三角地區。近年來,和縣大力引入並推廣多項新技術。去年,和縣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基地拔地而起。
“基地計劃集蔬菜新品種引進試驗和示範、無公害與(yu) 綠色蔬菜標準化種植示範於(yu) 一體(ti) ,並準備打造四季有機蔬菜農(nong) 場。”和縣稻禾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在基地的有機蔬菜大棚內(nei) ,正在進行設備安裝的技術專(zhuan) 員李平說:“現在的大棚通過自動遮陽設施、智能放風器等調節溫、光、濕環境,有利於(yu) 保障蔬菜的品質,而且現代化種植技術更加省工省力。”
據介紹,我國“菜籃子”生產(chan) 能力不斷提升,設施蔬菜規模擴大到3000萬(wan) 畝(mu) 以上,畜禽養(yang) 殖規模化率達到71.5%,設施漁業(ye) 水平也不斷提升。未來,隨著耕地質量不斷提高,農(nong) 業(ye) 科技裝備不斷突破,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不斷賦能,科技服務持續提質,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將迎來更大突破,激發更多活力。
加強基層農(nong) 技推廣體(ti) 係條件建設,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後一公裏”。每年夏秋,北京市農(nong) 林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所長王榮煥幾乎每周都要來幾次平穀區,到北台頭村地裏觀察玉米的長勢。
王榮煥與(yu) 北台頭村對接,創建“博士農(nong) 場”,讓鮮食玉米新品種“農(nong) 科糯336”在北台頭村紮下根來。“為(wei) 了讓新品種長出新效益,王所長帶著科技人員,在田間地頭製定技術方案,對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進行技術跟蹤與(yu) 指導。”北台頭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豔金說。
王榮煥發揮博士專(zhuan) 家團隊的品種、技術優(you) 勢,設計和注冊(ce) “棒台頭”“鮮頭玉”商標,將200畝(mu) 核心示範田收益從(cong) 之前的15萬(wan) 元提升到了90萬(wan) 元,為(wei) 36名村民提供了就業(ye) 崗位,每人月收入平均增加2000元。去年以來,鮮食玉米適期采收、分級精選上市,受到市場歡迎。
“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要突出應用導向,加快成果轉化,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相關(guan) 司局負責人表示,科技是我國農(nong) 業(ye) 突出重圍的重要依托,我們(men) 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加強農(nong) 業(ye) 與(yu) 科技融合,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xiang) 、服務“三農(nong) ”,強化先進適用技術的示範推廣,鼓勵發展各類社會(hui) 化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組織,創新市場化農(nong) 技推廣模式,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後一公裏”。(記者 常 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