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86】古老東方的這條龍……

發布時間:2024-02-23 09: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86】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陸健

  甲辰新春,龍舞神州!廣東(dong) 汕尾威風凜凜的“滾地金龍”、福建龍岩祥瑞滿滿的“纏柱紅龍”、貴州榕江村BA賽場上金光燦燦的“稻草龍”、湖北仙桃村頭莊尾技藝驚人的“高蹺龍”……大江南北,都有龍舞雄姿。

  看,一條條巨龍在眾(zhong) 人托舉(ju) 下翻騰起舞,伴著雷動鼓聲,忽而高高躍起,好似直上九霄;忽而急速俯衝(chong) ,如同劈波斬浪。起落間,盡顯“縱橫十萬(wan) 裏,浩然天宇內(nei) ”的豪情與(yu) 雄姿!

  舞龍,又稱“耍龍”“舞龍燈”,其雛形或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祭祀儀(yi) 式。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就曾寫(xie) 道,四季祈雨都要舞龍,而且頗有講究——春舞青龍,夏舞赤龍和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每條龍長達數丈……

  後來,伴隨百戲盛行,舞龍逐漸從(cong) 廟堂祭祀儀(yi) 式演變為(wei) 迎福納吉的民間風俗。在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我們(men) 能看到當時的舞龍盛況:“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wan) 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經過千百年演化,不同地域的舞龍在藝術造型與(yu) 表演形式上形成了不同風格。大體(ti) 而言,南龍重氣勢——龍身較重,多有十米、百米甚至千米之長;北龍重花巧——龍身輕盈,動作套路繁多。至於(yu) 形態,百葉龍、香火龍、板龍、水龍、布龍、草龍……更是不勝枚舉(ju) 。

  舞龍,為(wei) 何如此受到民眾(zhong) 喜愛?

  “龍,不僅(jin) 是祥瑞福臻的靈獸(shou) ,更是威武剛健、氣度不凡的化身。它寄寓著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身份認同,是民族自信心與(yu) 自豪感的集中體(ti) 現。舞龍,是中華精神的形象化表達。”中國民俗學會(hui) 理事高忠嚴(yan) 說。

  龍,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圖騰,一脈相承:早在8000年前,遼寧阜新查海遺址中就出現了石堆龍——迄今發現年代最早、形體(ti) 最大的龍形象。此外,還有仰韶文化的龍紋瓶、紅山文化的玉龍、良渚文化的龍首紋、二裏頭遺址的綠鬆石龍形器……

  對龍的崇拜,深深印刻在中華文化基因中:有一種風采叫“龍躍雲(yun) 津”,有一種氣派叫“龍翔鳳翥”,有一種誌向叫“潛龍騰淵,鱗爪飛揚”,有一種膽魄叫“飛起玉龍三百萬(wan) ,攪得周天寒徹”……

  而今,舞龍,更是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熱切表達。

  活躍在廣袤田野的舞龍,舞出了人們(men) 對家鄉(xiang) 美好生活的熱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yu) 浙江湖州長興(xing) 縣天平村“藏龍於(yu) 花”的百葉龍。初見這條龍的人,都會(hui) 由衷讚歎一聲:真美!荷花為(wei) 龍頭,花瓣綴成身,蹁躚蝴蝶做龍尾。初時,十幾米長龍,蟄伏沉潛,與(yu) 江南十裏荷塘的美景相得益彰,觀者眼中,隻有“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旖旎風光。然而,隻在刹那間,伴著驟然急促的鑼鼓點,龍首驀地一昂,龍身隨即翻騰而上一飛衝(chong) 天,引來觀者一片驚呼,聲震天地雷霆萬(wan) 鈞之勢,令人血脈僨(fen) 張……

  “今天大家看到的百葉龍,是咱天平村農(nong) 民的創造!1957年,為(wei) 了表達對國家第一個(ge) 五年計劃的憧憬和祝福,村民們(men) 對傳(chuan) 統百葉龍重新進行創作,從(cong) 鄉(xiang) 裏舞到縣裏,從(cong) 縣裏舞到地區,一路舞到了北京城!這龍,舞出了咱心中的歡喜!”百葉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談小明告訴記者。

  “做這樣一條龍,要花費一個(ge) 月,有130多道工序,用80多種材料。81朵荷花分9段聯結,荷花之間用鐵鉤相連,演出時得精心布景、迅速拚裝,才能讓荷花和長龍實現巧妙轉化。”如今,談小明的兒(er) 孫也繼承了他的衣缽,不僅(jin) 學會(hui) 了舞龍技藝,還在天平中心小學建起百葉龍文化展廳,創編了百葉龍校歌和百葉龍韻律操,在孩子們(men) 中掀起“龍舞校園風”。

  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舞龍,舞出了咱中國青年剛健有為(wei) 的精氣神。

  2000年,北京體(ti) 育大學組建了全國首支高校專(zhuan) 業(ye) 舞龍舞獅隊。2017年,中國武術學院的劉一凡成了其中一員。在參加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chuan) 統體(ti) 育運動會(hui) 時,他們(men) 創造性地將武術融於(yu) 舞龍之中,讓動作更具觀賞性和衝(chong) 擊力。

  “我們(men) 創新編排、反複練習(xi) ‘八字舞龍’‘左右翻身’等動作,手上磨起了老繭、身上撞出了淤青,可沒人喊苦叫累!”劉一凡深有感觸地說,“拿名次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舞出我們(men) 年輕一代的激情和豪邁,舞出青春該有的樣子!”

  浙江、江蘇、湖南……多地高校都開設了舞龍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吸引著大批學生在傳(chuan) 承之路上奮進有為(wei) 、馳而不息。

  不僅(jin) 如此,舞到世界各地的巨龍,舞出了中華文化的氣度與(yu) 豪情。

  今年春節期間,將舞龍和打鐵花完美結合的“銅梁龍”在英國倫(lun) 敦巨型摩天輪“倫(lun) 敦眼”前亮相,並在當地多個(ge) 廣場參加新春巡遊。

  一千多攝氏度高溫的鐵水在空中炸裂,如同花雨繽紛灑落,赤膊上陣的“馭龍者”高擎金龍,在火花間閃轉騰挪,一幅“人在龍中舞,龍在火中飛”的絕美畫卷鋪展開來,吸引了無數目光……這條“銅梁龍”,已經“舞”到了世界3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開展了300多場文化交流。

  不止這“銅梁龍”。隨著我國農(nong) 曆春節於(yu) 2023年被確定為(wei) 聯合國假日,舞龍,受到更加廣泛的歡迎與(yu) 喜愛。從(cong) 美國紐約大都會(hui) 藝術博物館,到澳大利亞(ya) 悉尼華人社區,再到意大利普拉托中國街,“萬(wan) 人空巷看舞龍”的盛況不斷上演,不少外國人被深深吸引,也忍不住一試身手,由“看龍人”變成“舞龍人”。

  又逢元宵節,花市燈如晝,龍舞動九州。“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當年在上元節寫(xie) 下如此清麗(li) 詞句的“詞中之龍”辛棄疾,可曾想到,這龍舞,今天,依然在舞……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