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推進教育數字化,讓終身學習成為現實

發布時間:2024-02-29 10:05:00來源: 光明日報

  在近日舉(ju) 行的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上,《數字化進程中的中國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報告》麵向世界首次發布。報告深入挖掘並總結了近年來中國推進數字化賦能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的案例和經驗,並進一步明確,到2035年實現鄉(xiang) 鎮、街道的數字化社區學習(xi) 中心全覆蓋,以家庭為(wei) 單位的數字化、智慧化學習(xi) 環境不斷普及並推廣;實現95%的家庭可通過計算機或手機高速接入互聯網支撐數字化終身學習(xi) 。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xi) 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構建學習(xi) 型社會(hui) 是重要的國家戰略。教育數字化是推進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的助推器,對於(yu) 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ge) 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ti) 係具有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時時可學、處處能學、人人皆學”的局麵正逐步從(cong) 願景變成現實,教育數字化正逐漸滲透到學習(xi) 型社會(hui) 的每一個(ge) 角落,各類教育平台提供了豐(feng) 富的課程,以更好滿足不同年齡段的公眾(zhong) 日趨個(ge) 性化的學習(xi) 需求。

  近年來,我國穩步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建設國家智慧教育平台,為(wei) 學習(xi) 型社會(hui) 夯實數字基座。據統計,國家智慧教育平台的瀏覽量已超373億(yi) ,訪客總量超25.6億(yi) 人次,已成為(wei) 世界最大的教育資源庫。與(yu) 此同時,多地持續推進學習(xi) 型城市、學習(xi) 型社區、學習(xi) 型企業(ye) 建設,激勵人人好學樂(le) 學。目前,我國已有10座城市加入全球學習(xi) 型城市網絡。如杭州瞄準為(wei) 居民提供“一站式”學習(xi) 服務,積極打造“15分鍾學習(xi) 圈”;上海構建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已建立約490萬(wan) 件市民學習(xi) 檔案;成都初步建成“終身學習(xi) 教育資源庫”和“終身學習(xi) 公共服務平台”,年服務市民超過300萬(wan) 人次……這些探索展現了數字時代建設學習(xi) 型社會(hui) 的更多可能性和更美好前景。

  毋庸諱言,當下數字教育仍麵臨(lin) “數字鴻溝”、資源共享不充分等挑戰,呼喚我們(men) 進一步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與(yu) 融合創新,加速構建全民終身學習(xi) 機製,讓數字教育普惠大眾(zhong) ,助力全麵提升國民綜合素質。

  善用數字技術,大力推廣在線學習(xi) 。搭建全天候的數字化學習(xi) 平台、全場域的數字化學習(xi) 空間、全覆蓋的數字教育共同體(ti) ,為(wei) 大眾(zhong) 提供豐(feng) 富的在線課程資源,讓更多有心人、有誌者能夠隨時隨地參與(yu) 學習(xi) 。不斷完善支持服務和保障,推動提高學習(xi) 效果和學習(xi) 體(ti) 驗,增強學習(xi) 者對在線學習(xi) 的信心和滿意度,更好滿足人們(men) 個(ge) 性化、多樣化的學習(xi) 需求。可探索建立數字化監測與(yu) 評估體(ti) 係,對在線學習(xi) 的質量和效果進行監測和評估,以此作為(wei) 優(you) 化課程設計、提升課程質量的依據,同時也可成為(wei) 大眾(zhong) “選課”參考。推進在線學習(xi) 的學分認定標準和成果認證機製試點,以提高在線學習(xi) 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激發起更多人的學習(xi) 熱情和動力。

  豐(feng) 富教育資源供給,優(you) 化教育資源分配。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鼓勵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和個(ge) 人參與(yu) 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豐(feng) 富教育資源的供給方式。持續加強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高速互聯網、智能教室、虛擬仿真實驗室等。同時,加快搭建各類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平台,整合各類優(you) 質教育資源,讓大眾(zhong) 更方便獲取所需資源、更好共享優(you) 質課程資源,推動優(you) 質教育資源均衡普惠。

  促進產(chan) 教數字化融合,提供就業(ye) 支撐力量。利用數字技術強化實踐教學,推動產(chan) 教數字化深度融合,各相關(guan) 主體(ti) 共同參與(yu) 課程體(ti) 係建設,將產(chan) 業(ye) 需求融入課程設置和教學內(nei) 容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如此將有利於(yu) 提升人才培養(yang) 質量,增強就業(ye) 競爭(zheng) 力。此外,加強數字化職業(ye) 培訓建設,針對企業(ye) 員工上崗、社會(hui) 再就業(ye) 等職業(ye) 培訓,提供在線學習(xi) 、在線進修、實踐教學、技能培訓、就業(ye) 服務支持等功能,持續提高勞動者的職業(ye) 技能和素質,以及時適應社會(hui) 發展變化。(作者:郭曉君,係遼寧大學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