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碳排放權交易活躍度逐步提升

發布時間:2024-02-29 10:04:00來源: 經濟日報

  截至去年底,全國累計成交量達4.4億(yi) 噸——

  碳排放權交易活躍度逐步提升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兩(liang) 年半以來,製度規範日趨完善,碳排放數據質量全麵改善,價(jia) 格發現機製作用日益顯現,市場活躍度逐步提升。當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yi) 噸,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已成為(wei) 全球覆蓋溫室氣體(ti) 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截至2023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4.4億(yi) 噸,成交額約249億(yi) 元。第二個(ge) 履約周期(2021年至2022年)成交額比第一個(ge) 履約周期(2019年至2020年)增長89%。企業(ye) 參與(yu) 交易的積極性明顯提升,第二個(ge) 履約周期參與(yu) 交易的企業(ye) 占總數的82%,較第一個(ge) 履約周期上漲了近50%。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平穩運行,為(wei) “雙碳”目標實現、推動全社會(hui) 綠色低碳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利用碳市場碳排放配額分配,將碳減排目標要求直接分解到企業(ye) ,使企業(ye) 成為(wei) 減碳主體(ti) ,壓實了企業(ye) 責任,樹立了“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識,實現了對第一大碳排放重點行業(ye) (電力行業(ye) )的有效控製。

  通過碳排放配額交易,碳市場為(wei) 企業(ye) 履行減碳責任提供了更靈活的選擇,幫助行業(ye) 實現低成本減碳。據測算,兩(liang) 個(ge) 履約周期,全國電力行業(ye) 總體(ti) 減排成本降低了約350億(yi) 元。

  碳市場形成的碳價(jia) ,為(wei) 開展氣候投融資、碳資產(chan) 管理等碳定價(jia) 活動錨定了基準價(jia) 格參考,促進了氣候投融資工具創新,為(wei) 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投融資提供了基礎支撐、資金支撐。以碳市場為(wei) 核心的碳定價(jia) 機製正在逐步形成,進一步推動了全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經過兩(liang) 年半的運行,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建立了一套較為(wei) 完備的製度框架體(ti) 係。

  國務院印發實施《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生態環境部出台管理辦法和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等3個(ge) 管理規則,以及發電行業(ye) 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技術規範和監督管理要求等,對注冊(ce) 登記、排放核算、配額交易等涉及碳排放權交易的關(guan) 鍵環節和全流程提出了明確要求和規範,初步形成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法律製度體(ti) 係和工作機製。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礎設施支撐體(ti) 係基本形成。建成了“全國碳市場信息網”,集中發布全國碳市場權威信息資訊;成立了全國碳排放權注冊(ce) 登記機構、交易機構,對配額登記、發放、清繳、交易等相關(guan) 活動精細化管理;建成並穩定運行全國碳排放權注冊(ce) 登記係統、交易係統、管理平台三大基礎設施,實現了全業(ye) 務管理環節在線化、全流程數據集中化、綜合決(jue) 策科學化。

  相關(guan) 部門探索建立了符合我國實際的重點行業(ye) 碳排放統計核算體(ti) 係,培養(yang) 了一大批碳減排、碳管理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和相關(guan) 機構,為(wei) 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國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發電、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重點行業(ye) ,這8個(ge) 行業(ye) 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這些重點行業(ye) 工業(ye) 化程度高,有一定的人才、技術、管理基礎,更容易實現對碳排放的量化控製管理。”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將高排放行業(ye) 盡早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碳排放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作用,可以使全社會(hui) 降碳成本實現最優(you) 。(潘卓然)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