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鄰裏一家親 共唱幸福曲——廣西互嵌式社區團結各族群眾

發布時間:2024-03-13 09:3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瑾雯 周仕興(xing) 光明日報通訊員 吳漢時

  又是一年三月天,陽光透過薄霧,灑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江南區江南街道二橋西社區的每個(ge) 角落。老人們(men) 在長椅上悠然自得地聊天,孩子們(men) 在遊樂(le) 設施上盡情玩耍,每個(ge) 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廣西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各族兒(er) 女“同頂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飲一江水、同建一家園”。作為(wei) 基層自治的基本單元,社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空間,是對一個(ge) 地方產(chan) 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最直接的紐帶。近年來,廣西建設多民族群眾(zhong) 互嵌式社區,優(you) 化服務、豐(feng) 富活動、增強功能,促進各族居民群眾(zhong) 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打造共享社區 在空間上“嵌入”

  上午9時許,南寧市良慶區良慶鎮蟠龍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文體(ti) 活動室逐漸熱鬧起來——“蟠點時光”公益課堂區域,社區居民正練習(xi) 著書(shu) 法;舞蹈室內(nei) ,社區阿姨們(men) 隨音樂(le) 翩翩起舞;藝術共享空間裏,熱愛唱歌的居民一展歌喉……

  “社區平時會(hui) 組織很多有趣的活動,為(wei) 豐(feng) 富我們(men) 退休老人的生活,還組建了‘友鄰幫幫群’,幫助大家解決(jue) 問題。”社區退休居民毛小群告訴記者。

  蟠龍社區是一個(ge) 多民族聚居的混合型社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社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各族群眾(zhong) 在這裏一起生活,多元的民族文化在這裏相互交融、異彩紛呈。

  “每隔半個(ge) 月,就會(hui) 有工作人員上門為(wei) 我打掃衛生、剪指甲、理頭發……他們(men) 要是有事耽擱,遲一兩(liang) 天才來,我就非常想念他們(men) 。”87歲的老人黃天秀說。

  為(wei) 滿足“一老一小”的多元需求,近年來,蟠龍社區以服務型黨(dang) 組織建設為(wei) 核心,打造滿足各族群眾(zhong) 全齡、全時、全民服務需求的社區黨(dang) 建綜合體(ti) ,組建專(zhuan) 屬小區“友鄰幫幫群”,將“主動上門”服務理念和社區主陣地作用相融合。

  “切實辦好‘一老一小’等民生實事和公共事務,架起一座民族團結進步的‘連心橋’,各族居民團結奮鬥在一起,幸福生活在一起,形成‘鄰裏一家親(qin) ,都是一家人’的良好局麵,不斷鞏固提升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le) 的‘六共’社會(hui) 條件和社會(hui) 環境,是我們(men) 始終的遵循。”良慶區良慶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姚毅說。

  打造共富社區 在生活上“嵌入”

  距蟠龍社區10餘(yu) 公裏的西鄉(xiang) 塘區衡陽街道中華中路社區,也是一個(ge) 多民族融居的社區,居民涵蓋壯、漢、維吾爾、回、苗、瑤、水、京等19個(ge) 民族。

  “社區是我們(men) 的靠山。”來自新疆的克尤木·阿布力孜感激之情溢於(yu) 言表,“感謝謝大姐和各族兄弟的幫助,我有了自己的固定門店,現在主要賣新疆燒烤等特色美食,每個(ge) 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今年社區還幫我聯係了附近的學校,讓小孩從(cong) 新疆來到南寧讀書(shu) ,我們(men) 一家四口得以團聚並定居南寧。”

  克尤木·阿布力孜口中的“謝大姐”叫謝華娟,是中華中路社區原書(shu) 記,她帶領社區創立了“民族情深黨(dang) 旗紅”黨(dang) 建品牌,努力為(wei) 少數民族群眾(zhong) 辦實事,創新建立“候鳥港灣”“社校聯盟”等黨(dang) 建平台,整合資源為(wei) 少數民族群眾(zhong) 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社區嵌入式服務,嵌入的不僅(jin) 是設施和功能,更是為(wei) 群眾(zhong) 勾勒出的美好生活圖景。”謝華娟說,“我們(men) 用心用情讓各民族流動人口高興(xing) 來、留得住、有發展、過得好,讓社區成為(wei) 他們(men) 溫暖的家!”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南站社區是廣西易地搬遷第三大集中安置點,共安置搬遷群眾(zhong) 4606戶兩(liang) 萬(wan) 餘(yu) 人,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人口占94.52%。社區積極實施“各族群眾(zhong) 互嵌式發展計劃”,大家與(yu) 鄰為(wei) 親(qin) 、與(yu) 鄰為(wei) 善、與(yu) 鄰同樂(le) 。

  “既‘授魚’又‘授漁’。”南站社區第一書(shu) 記粟斌告訴記者,社區采取“轉移就業(ye) +萬(wan) 畝(mu) 茶園、生態產(chan) 業(ye) 園、生態工業(ye) 園+微車間、微田園、微市場+公益崗位開發的‘1+3+3+1’後續扶持模式”,讓搬遷群眾(zhong) 走出了一條“安置即安家、安家即安心”的幸福路。

  打造共樂(le) 社區 在情感上“嵌入”

  “那天你問我,幸福是什麽(me) ……我想悄悄告訴你,幸福是首歌。”這是在蟠龍社區廣為(wei) 傳(chuan) 唱的民歌《幸福嘹嘹囉》,是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的真實寫(xie) 照。“好日子天天歌裏過”已成為(wei) 社區各族群眾(zhong) 的生活常態。

  平日裏,蟠龍社區積極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chuan) 教育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蟠’點周末家庭日”“‘蟠’點時光民族公益課堂”等特色項目,邀請非遺傳(chuan) 承人到社區開展“科學知識大家學”“中華樂(le) 曲大家唱”“民族歌舞大家跳”等活動,增強各族群眾(zhong) 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在體(ti) 驗文化多樣性中促進文化繁榮與(yu) 發展。

  “生活在蟠龍社區,各族群眾(zhong) 互幫互助、和睦相處,如同大家庭般溫暖和諧。”70歲的社區居民劉路明感慨地說。

  “我們(men) 結合轄區多民族‘嵌入式’居住和企業(ye) 眾(zhong) 多的特點,創新工作機製,促進各族群眾(zhong) 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營造了‘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濃厚氛圍。”蟠龍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許玉君說。

  “社區承載著人們(men) 對和諧人際關(guan) 係的美好期望。”謝華娟介紹,中華中路社區在民族團結巷“民族之家”揭牌成立廣西首個(ge) 石榴籽民族團結進步聯合調解中心及巡回法庭,把糾紛解決(jue) 在各族群眾(zhong) 家門口。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持續建設多民族群眾(zhong) 互嵌式社區,全區已建成‘民族之家’和‘服務中心’3000餘(yu) 個(ge) ,讓各族群眾(zhong) 留得下、融得進、過得好。”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宗委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目前,廣西超163萬(wan) 個(ge) 家庭由兩(liang) 個(ge) 以上民族組成,多民族的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成為(wei) 常態,織就了各族人民長期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美麗(li) “壯錦”。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3日 0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