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業提質升級關鍵在創新
中國輕工業(ye) 聯合會(hui) 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輕工業(ye) 實現營業(ye) 收入22.2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6%;實現利潤1.4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3.8%;規模以上輕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1.8%,連續8個(ge) 月保持增長。輕工業(ye) 以占全國工業(ye) 13.2%的資產(chan) ,實現全國工業(ye) 16.7%的營業(ye) 收入和18.1%的利潤。這些數據說明,一係列穩經濟、擴內(nei) 需、促消費政策措施已取得成效,輕工業(ye) 企業(ye) 生產(chan) 持續回升,盈利得到改善。
輕工業(ye) 是我國經濟的優(you) 勢民生產(chan) 業(ye) 。曆經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成為(wei) 產(chan) 業(ye) 鏈完備、配套能力強、市場化程度高的輕工業(ye) 大國,輕工業(ye) 100餘(yu) 種品類產(chan) 量居世界第一位。特別是以太陽能電池、家用電器等為(wei) 代表的綠色製造、智能製造行業(ye) 快速成長,成為(wei) 推動輕工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此外,輕工業(ye) 數字化轉型進展明顯,根據第十三屆中國輕工業(ye) 信息化大會(hui) 數據,全國輕工業(ye) 企業(ye) 平台化設計比例16.3%,智能化生產(chan) 比例12.2%,分別高於(yu) 製造業(ye) 平均水平5.7個(ge) 和5.6個(ge) 百分點,輕工業(ye) 創新體(ti) 係不斷完善,以科技創新驅動產(chan) 業(ye) 創新的態勢更加明顯。
當然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輕工業(ye) 創新能力仍然不強,基礎研發存在明顯不足,原創性、顛覆性、引領性技術研發相對薄弱,部分關(guan) 鍵核心技術仍受製於(yu) 人。例如,電池關(guan) 鍵材料、大型紙機、高精檢測設備等對外依賴度仍較高,行業(ye) “卡脖子”問題突出。產(chan) 業(ye) 鏈與(yu) 創新鏈融合還不夠深,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精準挖掘消費需求的能力還不夠強,運用5G、工業(ye) 互聯網實現工業(ye) 數據全麵感知、推進智能製造的能力有待提升。
未來一個(ge) 時期,是我國輕工業(ye) 轉型升級、建設輕工業(ye) 強國的關(guan) 鍵時期。麵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如何推動輕工業(ye) 創新突破、提質升級,增強自主品牌核心競爭(zheng) 力,是擺在我們(men) 麵前的重要任務。推動輕工業(ye) 高質量發展,創新是關(guan) 鍵、質量是生命,鍛造形成強大、持久的新質生產(chan) 力是根本。下一階段,要把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當成輕工業(ye) 發展的重中之重,牢牢抓住科技創新、服務創新,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優(you) 化科技服務體(ti) 製機製,從(cong) 技術上、體(ti) 製上打造輕工業(ye) 發展新優(you) 勢。
大力推進輕工業(ye) 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創新。一方麵,加快核心技術攻關(guan) ,築牢產(chan) 業(ye) 發展根基。堅持以創新引領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重點要加強關(guan) 鍵技術研發和創新,推進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應用。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形成“卡脖子”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的綜合支撐體(ti) 係,增強輕工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夯實發展根基。另一方麵,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構建協同創新生態。進一步完善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促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創新驅動產(chan) 業(ye) 創新的協同創新生態,不斷提升輕工行業(ye) 自主創新能力。
加快推進輕工業(ye) 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業(ye) 態。應以人工智能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為(wei) 主線,以智能製造為(wei) 主攻方向,加快推進重點輕工行業(ye) 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智能生產(chan) 線,培育更多燈塔企業(ye) 。加快工業(ye) 互聯網建設,深化“5G+AI”應用,提升智能型製造水平。在家具、服裝、家用電器等典型行業(ye) ,推行個(ge) 性化定製、網絡化協同、柔性化生產(chan) 、服務化製造等新模式、新業(ye) 態,促進製造與(yu) 服務深度融合,提高輕工業(ye) 產(chan) 品附加值和競爭(zheng) 力。
完善科技創新的公共服務體(ti) 係。進一步優(you) 化輕工業(ye) 創新中心布局,鼓勵企業(ye) 創建各級技術創新中心、工業(ye) 設計中心、重點實驗室。發揮好平台匯聚作用,推動各類創新資源高效銜接與(yu) 係統集成,減少創新資源的分散低效和重複投入,以多種方式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提升產(chan) 業(ye) 整體(ti) 創新效能。充分發揮輕工行業(ye) 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作用,為(wei) 輕工企業(ye) 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標準研製、場景培育、人才培養(yang) 等提供多樣化優(you) 質服務。(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琛偉(wei) 杜 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