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來臨,就業有何新機遇
新質生產(chan) 力是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熱詞,不僅(jin) 政府工作報告著墨頗多,代表委員也非常關(guan) 注。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對新質生產(chan) 力帶來的就業(ye) 機會(hui) 和挑戰尤為(wei) 關(guan) 心。在他看來,有必要“針對未來可能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的行業(ye) 和崗位,對勞動力培養(yang) 及再就業(ye) 做專(zhuan) 項研究,並且提前、主動做好應對”。
劉慶峰身處的人工智能領域,是目前最受關(guan) 注、競爭(zheng) 也最為(wei) 激烈的行業(ye) 之一。作為(wei) 中國最早的大學生創業(ye) 者之一,他不僅(jin) 關(guan) 心國家即將開展的“人工智能+”行動,更關(guan) 心人工智能會(hui) 如何影響每個(ge) 人的工作飯碗。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包括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ye) 1200萬(wan) 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ye) 率5.5%左右。在一些代表委員看來,新質生產(chan) 力不僅(jin) 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還意味著就業(ye) 的新機遇、新挑戰和新潮流。
“AI+X”人才需求湧現
AI大模型是當前人工智能競爭(zheng) 的最前沿,也是激發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領域。
今年以來,一些科技企業(ye) 嚐試將AI大模型與(yu) 智能手機結合,打造AI手機。前不久發布的《AI手機白皮書(shu) 》預測,新一代AI手機將帶來存儲(chu) 、屏幕、影像設備的硬件升級和成本提升,帶動智能手機平均售價(jia) 上升;2024年中國市場新一代AI手機出貨量將達到3700萬(wan) 台,2027年將達到1.5億(yi) 台,且新一代AI手機所占市場份額超過50%。
為(wei) 調研AI大模型的最新進展,兩(liang) 會(hui) 前夕,全國政協委員、東(dong) 南大學副校長金石與(yu) 多位政協委員、專(zhuan) 家學者專(zhuan) 程到一家頭部手機企業(ye) 調研AI手機發展情況。在調研後的座談會(hui) 上,金石呼籲這類企業(ye) 與(yu) 頭部高校緊密合作,通過工學交替等形式,共同培養(yang) 麵向未來的複合型人才。
這樣的呼籲有現實考慮。據他介紹,目前國內(nei) 高校在培養(yang) 人工智能人才時會(hui) 遇到現實困難:構建自己的AI大模型往往受限於(yu) GPU顯卡等硬件限製,“要去購買(mai) 什麽(me) (設備)它都不賣給你,整個(ge) (大模型)訓練隻能勉強進行”。借著這次調研機會(hui) ,他拋出了校企合作的設想:讓學生在校學完基礎課程以後,就到企業(ye) 參與(yu) 更前沿的技術開發,參與(yu) AI大模型等相關(guan) 工作,培養(yang) 麵向未來的“AI+X”人才。
“人工智能是打造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主要陣地,是新的工業(ye) 革命。”在上述調研座談會(hui) 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世忠也談到,人工智能進展快速,但相應的治理也非常重要,背後存在著巨大的人才需求。
需主動應對“人工智能+”對就業(ye) 影響
“新質生產(chan) 力的源頭在科技創新,落腳點在產(chan) 業(ye) 升級,關(guan) 鍵因素在人才支撐。”全國政協委員、知乎創始人周源談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不僅(jin) 需要“高精尖缺”的科技人才,還要有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
這與(yu) 產(chan) 業(ye) 一線管理者的切身體(ti) 會(hui) 不謀而合。近年來,新能源企業(ye) 東(dong) 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與(yu) 科技行業(ye) 的一家頭部企業(ye) 聯合研發了AGV智能調度係統,不僅(jin) 完全實現了AGV代替高強度的人工搬運,還讓生產(chan) 過程可管可控、可分析。該企業(ye) 智能製造業(ye) 務經理張濤介紹,位於(yu) 安徽省滁州市的車間隻需十幾名工程師便可應對以往耗費大量人力的工作,不過對一線勞動的工程師要求也更高了,他們(men) 往往需要掌握計算機編程語言,學習(xi) 計算機、數學、電子、控製工程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技能。
這也是當前許多行業(ye) 領域普遍麵臨(lin) 的新挑戰:隨著“黑燈工廠”越來越多、無人駕駛逐漸落地、“機器換人”越發普遍,許多工作崗位不再需要那麽(me) 多人,對勞動者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該如何應對?
針對未來可能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的行業(ye) 和崗位,劉慶峰建議,對勞動力培養(yang) 及再就業(ye) 作專(zhuan) 項研究,並且提前、主動做好應對。關(guan) 注通用人工智能對社會(hui) 各行業(ye) 帶來的衝(chong) 擊,加快建設新的人才能力素質模型和課程培養(yang) 體(ti) 係,特別是加快對通用人工智能賦能軟件代碼、語言學習(xi) 、藝術創意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ang) 。
此前,中央財辦有關(guan) 負責人也公開提及,加快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要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chan) 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chan) 資料的應用型人才。
新的就業(ye) 形態層出不窮
數字化、智能化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力投入,卻也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業(ye) 機會(hui)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3年未來就業(ye) 報告》測算,未來5年全球企業(ye) 預計創造約6900萬(wan) 個(ge) 新的工作崗位。增長最快的工作類型絕大多數由人工智能和數字化驅動。
會(hui) 堂連著民生。前些天,身在廣州的服裝主播李福佳也在關(guan) 注著全國兩(liang) 會(hui) ,讓她印象頗為(wei) 深刻的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在她看來,這意味著自己的生意將有更多新的可能,也將帶來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
李福佳在服裝行業(ye) 打拚了十幾年,最早在服裝批發市場租檔口開店,新冠疫情期間嚐試開通直播攬客,就此搭上數字經濟的快車。如今,她的直播團隊不僅(jin) 包括選品、直播、發貨、售後等不同崗位,還帶動了3個(ge) 大型工廠、10餘(yu) 個(ge) 小工廠累計上千人的就業(ye) 。
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路上,新的就業(ye) 形態層出不窮。以直播為(wei) 例,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發布的《短視頻直播生態催生新職業(ye)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報告》測算,短視頻直播生態孕育和催生了174個(ge) 新職業(ye) ,創造了“互聯網營銷師”“探店達人”“互聯網招聘師”等諸多就業(ye) 機會(hui) ,涵蓋主播、助播、選品師等30多種新職業(ye) 形態。
在全國政協委員、知乎創始人周源看來,我國正在誕生大約4億(yi) 的“新職人”群體(ti) ,他們(men) 普遍受過高等教育,具有科學文化素養(yang) 和專(zhuan) 業(ye) 經驗技能,從(cong) 事先進製造業(ye) 和第三產(chan) 業(ye) ,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壓力,擁有不斷學習(xi) 、不斷更新專(zhuan) 業(ye) 經驗技能的強大動力。需要認真研究“新職人”群體(ti) 的特點和訴求,為(wei) 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職業(ye) 技能提升服務,這是幫助我國從(cong) 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拉動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和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引擎。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