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博物館:展示博大精深的農業文明
在北京東(dong) 三環,矗立著一座大型園林式博物館,這便是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全國農(nong) 業(ye) 展覽館)。全國農(nong) 業(ye) 展覽館是20世紀50年代北京“十大建築”之一,1959年落成並開放。1986年9月,在農(nong) 展館基礎上建立的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正式開館,實行“一個(ge) 機構、兩(liang) 塊牌子”管理模式。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藏品總量14萬(wan) 餘(yu) 件,特色藏品有農(nong) 業(ye) 古籍、傳(chuan) 統農(nong) 具、彩陶、票證、農(nong) 業(ye) 宣傳(chuan) 畫、高密年畫、土壤標本、農(nong) 業(ye) 蠟果等,其中一級文物213件。館內(nei) 設有基本陳列“中華農(nong) 業(ye) 文明”、專(zhuan) 題陳列“中國傳(chuan) 統農(nong) 具”“中國土壤標本”“彩韻陶魂——田士利捐贈彩陶展”,還有農(nong) 業(ye) 科普館、二十四節氣傳(chuan) 統農(nong) 事園等,生動展示著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農(nong) 業(ye) 文明。
追溯農(nong) 業(ye) 起源
“中華農(nong) 業(ye) 文明”展陳麵積約4850平方米,通過1000多件(套)文物展品和場景複原、動畫影像等,展現了上萬(wan) 年的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史。
走進序廳,“農(nong) 耕五祖”雕像映入眼簾,這是傳(chuan) 說中對中華農(nong) 業(ye) 文明起源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伏羲、神農(nong) 、黃帝、嫘祖、大禹。四周的壁畫描繪了燧人取火、有巢築屋、後稷稼穡等神話傳(chuan) 說,反映了遠古先民在生產(chan) 生活方麵的發明創造。
新石器時代,人類生產(chan) 逐漸由原始的漁獵采集轉變為(wei) 農(nong) 業(ye) 耕作,還出現了紡織、製陶等手工業(ye) 。這一時期,中華大地上的農(nong) 業(ye) 大致可以劃分成北方黃河流域的旱地粟作農(nong) 業(ye) 和南方長江流域的水田稻作農(nong) 業(ye) 兩(liang) 大農(nong) 業(ye) 係統。展廳裏複原了浙江餘(yu) 姚河姆渡遺址和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的場景,觀眾(zhong) 可以了解新石器時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社會(hui) 生活的麵貌。
商周時期是原始農(nong) 業(ye) 向精耕細作農(nong) 業(ye) 過渡的時期,青銅已用於(yu) 製造農(nong) 具。商代青銅農(nong) 具有鍤、鏟、斧、锛等,其中鍤是最常見的農(nong) 具之一,其用途為(wei) 掘土,可以開溝渠、作壟。館藏商代青銅鍤整體(ti) 呈長方形,銎略成梯形,刃麵兩(liang) 側(ce) 外翹,鍤內(nei) 有泥土等殘留物。青銅鍤存世較少,具有較高的曆史和學術價(jia) 值。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日趨成熟,青銅農(nong) 具逐漸被鐵製農(nong) 具代替。
灰陶井、黃釉陶灶、褐釉陶播種俑、綠釉陶舂米俑、灰陶棲鴿臥豚圈……展廳裏的漢墓複原場景,通過形形色色的陶俑、陶模型等隨葬明器,再現了漢代生產(chan) 生活畫麵。
綠釉陶作坊是國家一級文物,生動刻畫了漢代糧食加工作坊的形態。作坊中有碓、風扇車、磨等農(nong) 具,有雞、狗等家畜,一人在舂米,一人在鼓風燒火,栩栩如生。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副館長陳軍(jun) 介紹,執箕執鍤俑是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器型完整、體(ti) 形高大、神態逼真,代表了漢代製陶技藝的較高水準。此俑出土於(yu) 四川彭山,為(wei) 泥質灰陶,頭戴圓帽,身著圓領半長衣,腳穿草鞋,右手於(yu) 胸前執鍤,左手下垂執箕,腰間還別了一把長刀,可能是莊園主的家兵,平日務農(nong) 、戰時為(wei) 兵,體(ti) 現了漢代四川地區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莊園經濟情況。
感悟古人智慧
犁、鋤、鐮、磨是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勞動中最具代表性的4種農(nong) 具,分別應用於(yu) 耕地、中耕、收獲、加工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過程。中國的犁由耒耜演變而來,最初為(wei) 石犁,後來發展出青銅犁、鐵犁。犁的出現,將由上而下破土、間斷式進行的耕地方式變成由後向前推進、連續性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耕地效率。唐代在直轅犁的基礎上發明了曲轅犁,標誌著中國犁耕技術進入成熟階段。曲轅犁犁體(ti) 短小,操作靈活,更適合在南方水田使用,而且能滿足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
“中國的犁在漢唐時期傳(chuan) 入亞(ya) 洲各國,18世紀傳(chuan) 入歐洲。可以說,犁的傳(chuan) 播推動了世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水平的發展。”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社教部宣傳(chuan) 講解組組長晁辛寧說。
磨是使穀物脫殼粉碎的工具。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發現的石磨盤、石磨棒,距今約8000年—7000年,由砂岩石磨製而成,線條流暢,琢製精細,反映了中原地區先民嫻熟的石器製作技巧和較為(wei) 先進的糧食加工技術。到漢代石磨廣泛使用,多用於(yu) 磨製豆腐。
中國是絲(si) 綢的發源地。至遲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人就開始栽桑養(yang) 蠶、采繭繅絲(si) 。隨著禮樂(le) 文明的發展,絲(si) 綢服飾以其豐(feng) 富的裝飾性和鮮明的辨識度,成為(wei) 身份等級的重要象征。展廳裏的清代雲(yun) 錦蟒袍色彩豔麗(li) 、做工精美,格外引人注目。蟒袍衣長150厘米,在橘紅色雲(yun) 錦上飾有一條飛騰雲(yun) 霄的蟒,下部為(wei) 海水、礁石、珊瑚、螺貝紋等。蟒紋與(yu) 龍紋相似,龍生五爪,蟒少一爪。明代後期出現了五爪蟒,因此不以爪子數量來分辨龍與(yu) 蟒,而是以穿著者的身份來區分。明代蟒衣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至清代,蟒衣被列為(wei) 吉服。
彰顯“三農(nong) ”成就
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器,古人在重大儀(yi) 式或接受賞賜時會(hui) 鑄鼎紀念。在“現代農(nong) 業(ye) ”展廳,陳列著一尊現代青銅鼎,名為(wei) “告別田賦鼎”。此鼎通高99厘米,重252千克,腹部刻有《告別田賦》銘文,共計560字,下麵刻有巨龍、瑞獸(shou) 、祥雲(yun) 等圖案,寓意國泰民安、社會(hui) 和諧。
“它的鑄造是為(wei) 了紀念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yi) 的重大製度的出台。”晁辛寧介紹。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第十九次會(hui) 議決(jue) 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ong) 業(ye) 稅條例》,這標誌著在中國延續了兩(liang) 千多年的農(nong) 業(ye) 稅從(cong) 此退出曆史舞台。聽聞此訊,河北省靈壽縣農(nong) 民王三妮激動萬(wan) 分,自行設計並自籌資金鑄造了這尊告別田賦鼎。鼎上銘文寫(xie) 道:“我是農(nong) 民的兒(er) 子,祖上幾代耕織輩輩納稅。今朝告別了田賦,我要代表農(nong) 民鑄鼎刻銘,告知後人,萬(wan) 代歌頌永世不忘。”這尊鼎是中國實行強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取得農(nong) 村改革成就的重要證物。2009年,王三妮將它捐贈給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
農(nong) 業(ye) 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其中,培育作物良種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館內(nei) 珍藏著一件獨特的展品——“實踐八號”育種衛星返回艙,見證了中國航天育種工程的發展。“實踐八號”是中國首顆專(zhuan) 門為(wei) 航天育種研製的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2006年9月發射升空,裝載了糧、棉、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類2000餘(yu) 份約215公斤的農(nong) 作物種子,在太空環境下進行空間誘變育種試驗。航天育種工程為(wei) 中國農(nong) 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經曆太空遨遊的種子在地球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充實了人們(men) 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
“三農(nong) 這十年——新時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成就展”是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2022年10月推出的重磅特展。展館裏,國產(chan) 農(nong) 業(ye) 無人機、國產(chan) 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種機、國產(chan) 高效植保無人車等展示著中國農(nong) 業(ye) “黑科技”,一份份證書(shu) 、一枚枚獎章見證了新時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巨大成就。黃文秀的“全國脫貧攻堅模範”證書(shu) 令人肅然起敬。黃文秀碩士畢業(ye) 後自願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le) 業(ye) 縣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帶領400多名貧困群眾(zhong) 脫貧。2019年6月17日淩晨,她從(cong) 百色市返回樂(le) 業(ye) 縣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犧牲,年僅(jin) 30歲。
傳(chuan) 播農(nong) 耕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農(nong) 耕文化的瑰寶。2016年,由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牽頭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收藏了不少與(yu) 節氣文化相關(guan) 的藏品。高密年畫《耕》描繪了驚蟄春耕的場景:一名農(nong) 夫頭戴鬥笠,麵露笑容,正在揚鞭趕牛耕地。《牧童遙指杏花村》取杜牧《清明》詩意,勾畫出清明時節春風拂柳、杏花爛漫的美景。
走進農(nong) 業(ye) 科普館,1∶3複原的河南登封古觀星台展示了古人如何通過觀測日影和星空來測定節氣,四周柱子上的裝飾畫和展牆上的攝影作品呈現了多姿多彩的節氣之美。在“節氣味道”體(ti) 驗區,可以細細品味不同節氣的定製香氛。
挽犁春耕、喜播嘉種、清明插秧、金秋收獲、舂碓加工、貯糧入倉(cang) ……傳(chuan) 統農(nong) 事園裏,一座座青銅雕塑生動表現了圍繞四時節氣開展的農(nong) 事活動。“農(nong) 事園中還有作物種植區,根據時令種植相應的作物,讓城市居民尤其是孩子們(men) 能近距離接觸農(nong) 業(ye) 、接觸自然。”陳軍(jun) 說。
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立足館藏資源優(you) 勢,推出農(nong) 業(ye) 與(yu) 生活、節日與(yu) 民俗、小小農(nong) 藝師、二十四節氣、趣味大自然5大係列50餘(yu) 項精品科普課,開展“最美中國節”“跟著農(nong) 博過節氣”“豐(feng) 收節裏話農(nong) 事”等主題活動,精心設計研學線路,帶領中小學生探索文物的奧秘,體(ti) 驗農(nong) 作物的種植、收割、加工。同時,還在學校和社區舉(ju) 辦講座、巡展,製作“雲(yun) 講農(nong) 博”“漫步農(nong) 博”“科普農(nong) 博”係列網絡課程,多渠道傳(chuan) 播中華農(nong) 耕文化。
陳軍(jun) 表示,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以“宣傳(chuan) 三農(nong) 、弘揚文化、服務社會(hui) ”為(wei) 宗旨,努力做好中華農(nong) 業(ye) 文明的研究闡釋和傳(chuan) 播推廣,助力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未來將對基本陳列進行更新,展示近年農(nong) 業(ye) 考古新成果,運用VR、AR、MR等新技術增強互動體(ti) 驗。此外,還計劃打造二十四節氣專(zhuan) 題館,通過室內(nei) +室外、展示+體(ti) 驗、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讓觀眾(zhong) 沉浸式感受節氣文化魅力。
(鄒雅婷 吳素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