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華全媒+|從“三本賬”看春耕新變化

發布時間:2024-03-26 15:02:00來源: 新華社

  隨著天氣回暖,眼下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麵積展開。廣袤田野上片片碧綠,生機盎然。

  記者在多地走訪看到,得益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新模式、新技術、新機械的推廣應用,如今不少農(nong) 民算成本賬時笑容更多了,算風險賬時底氣更足了,還有一些農(nong) 民算起春耕生產(chan) “綠色賬”。田疇沃野間,一幅欣欣向榮的春耕圖正在繪就。

  成本賬:種糧“科技範兒(er) ”助降本增效

  眼下,山東(dong) 6000多萬(wan) 畝(mu) 冬小麥進入春季田間管理關(guan) 鍵時期。在嘉祥縣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記者看到,數架植保無人機正在開展除草劑噴灑作業(ye) ,3個(ge) 小時就能完成5000畝(mu) 農(nong) 田的飛防作業(ye) 。

  “得益於(yu) 國家的優(you) 惠補貼政策,機器每年更新換代,我們(men) 用上了效率更高、操作更輕便的新型農(nong) 機。”嘉祥縣兆福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李維運說。

  李維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台新型植保無人機一天能作業(ye) 1000多畝(mu) ,一台自走式噴藥機一天能作業(ye) 700多畝(mu) 。今年合作社要對6萬(wan) 多畝(mu) 麥田進行春季田間管理,算下來能節省近10天時間。“僅(jin) 打藥人工費這一項,就能省10萬(wan) 元。”李維運說。

  推進農(nong) 業(ye) 裝備轉型升級,推動無人機等現代化設備在植保等關(guan) 鍵環節廣泛運用……近年來田間“科技範兒(er) ”越來越足,促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管理現代化水平提升,農(nong) 民種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在廣西北流市區域性水稻產(chan) 業(ye) 中心,一條今年新投運的工廠化育秧生產(chan) 線,在工作人員操作下“火力全開”:分盤、供土、播種、覆土、疊盤、碼盤等工序一氣嗬成,一盤盤成品秧盤被“生產(chan) ”出來。

  “與(yu) 傳(chuan) 統育秧方式相比,工廠化育秧不受天氣影響,秧苗質量穩定,總體(ti) 成本可控。”中心負責人李秉燊說,現在這條生產(chan) 線隻需4個(ge) 人工,每小時可生產(chan) 秧苗1100盤,按照水田插秧每畝(mu) 20盤來算,一小時生產(chan) 的秧苗可供給55畝(mu) 地,育秧效率大幅提高。

  風險賬:多措並舉(ju) 降風險促增收

  春分過後,淮河兩(liang) 岸麥田長勢正好。在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桃園村,村民陶良軍(jun) 正忙著對田裏的部分麥苗補施拔節肥。

  近年來,陶良軍(jun) 從(cong) 當地種糧大戶陳祥勝的合作社購買(mai) 農(nong) 資並學習(xi) 科學種糧,實現了小麥產(chan) 量提升,去年畝(mu) 產(chan) 達到900斤、每畝(mu) 純利潤300多元。

  “像防治紋枯病、紅蜘蛛和蚜蟲,需要將3種藥劑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每個(ge) 藥劑分別用多少克,老陳都跟我們(men) 講。”陶良軍(jun) 說,“以前打藥是大家用哪個(ge) 藥,我也跟著買(mai) ,時常心裏沒底。現在學會(hui) 了這些技術,種糧越來越有信心了。”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高素質生產(chan) 經營隊伍;加強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平台和標準體(ti) 係建設;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範圍。

  記者走訪了解到,江西吉水縣等多地通過開展農(nong) 技指導、提供托管服務、做好農(nong) 業(ye) 保險承保工作等舉(ju) 措,增強農(nong) 民種糧風險防範能力,助力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

  “今年我們(men) 公司覆蓋的水稻種植規模已擴大到12萬(wan) 畝(mu) 。”廣西南寧市賓陽縣聚豐(feng) 米業(ye) 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桂香說,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小農(nong) 戶”模式,為(wei) 簽約農(nong) 戶、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提供 “一站式”“保姆化”的水稻種植全程服務。公司在多個(ge) 鄉(xiang) 鎮安排了技術員,提供種子、農(nong) 藥、肥料、技術等指導。

  “跟我們(men) 合作的農(nong) 戶,我們(men) 有保底價(jia) 收購,要是產(chan) 量好還有‘超產(chan) 提成’。”李桂香說,這樣不僅(jin) 能幫助農(nong) 戶規避種植風險、促進增收,也能提高企業(ye) 經營效益、保證水稻品質和產(chan) 量,形成良性循環。

  “綠色賬”:田間“綠意”更濃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紮實推進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推廣種養(yang) 循環模式。記者在多地看到,推廣生態循環農(nong) 業(ye) 、綠色有機種植,“綠意”正在田間湧動。

  在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洋源村,種糧大戶周柿勇忙著帶領村民施肥。他說:“這是政府發放的有機堆漚肥,以前每畝(mu) 地最少要用100斤化肥,現在改用有機肥,每畝(mu) 隻需五六十斤,不僅(jin) 降低了種植成本,還增強了土壤肥力。”

  高安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藝師蔡裕山介紹,今年高安市大力推廣綠色種養(yang) 循環項目,投入資金近1000萬(wan) 元建立7個(ge) 糞肥堆漚點,全市有機肥示範施用麵積超過15萬(wan) 畝(mu) 。

  在廣西,“水上春耕”已拉開序幕。在貴港市桂平市中橋村,錯落有致的稻蝦田裏,新一批小龍蝦即將捕撈上市。再過不久,村民就要開始進行早稻插秧。

  廣西桂平維軍(jun) 生態農(nong) 業(ye) 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薛維健介紹,通過稻蝦共作,化肥使用量減少三分之一,也不需要用除草劑、殺蟲劑等,算下來每畝(mu) 種植成本能減少300多元。每年除了畝(mu) 產(chan) 1500多斤水稻,還能畝(mu) 產(chan) 350多斤小龍蝦,畝(mu) 均產(chan) 值上萬(wan) 元。

  據了解,2021年至今,貴港市已有2.1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用於(yu) 稻蝦綜合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全市建成連片200畝(mu) 以上基地230個(ge) 、千畝(mu) 以上基地20個(ge) 。農(nong) 田通過稻蝦共作實現“一水兩(liang) 用、一田多收”,畝(mu) 均增收6000元以上。

  記者:金地、陳一帆、李歡、葉婧、陳春園、水金辰

  編輯:金小茜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