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金“不足”、證書不“真”——網購黃金市場亂象調查
新華社天津3月26日電(記者白佳麗(li) 、柳媛)“足金純黃金,假一賠十”“來薅羊毛,不計成本隻為(wei) 漲粉,不上車就虧(kui) 了”……網絡直播間裏,黃金銷售一派火熱。隨著國際金價(jia) 攀升,買(mai) 黃金、“攢金豆”等在消費者中形成熱潮。但記者近期調查發現,網購黃金存在不少貓膩。
投訴增多,網購黃金“套路”多
中消協發布的2023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表明,去年黃金珠寶首飾投訴量大幅增加。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上以“黃金”為(wei) 關(guan) 鍵詞檢索,發現共有3萬(wan) 餘(yu) 條投訴信息,其中不少是關(guan) 於(yu) “網購黃金被騙”。記者調查發現,網購黃金存在多重亂(luan) 象。
“999足金”,實則“摻鎢、摻銅”。天津的張女士告訴記者,1月中旬她通過某直播間購買(mai) 了8顆1克重的“金豆”。“第一次‘攢金豆’,謹慎起見拿去送檢,結果發現並不是商家說的‘999足金’,裏麵摻了鎢。”張女士說。在黑貓投訴平台上,也有多名消費者表示,自己網購的“999足金”中被檢測出摻銅。
“一口價(jia) ”黃金,計價(jia) 模式“霧裏看花”,購買(mai) 頁麵難覓“重要信息”。消費者李欣(化名)說,自己在某平台店鋪購買(mai) 黃金吊墜,頁麵沒有標注“一口價(jia) ”黃金,也找不到克重信息,買(mai) 回家發現吊墜工藝普通且僅(jin) 重0.7克,售價(jia) 卻近900元,比購買(mai) 時黃金價(jia) 格翻了1倍多。李欣認為(wei) 商家故意隱瞞克重等重要信息,客服卻表示,的確沒有標明克重和“一口價(jia) ”,但寫(xie) 了3D硬金工藝就是證明。某網絡電商平台商家王禕(化名)告訴記者,不少店鋪刻意不標“一口價(jia) ”等字眼,甚至將“克重”改為(wei) “長、寬”等數據,就是為(wei) 了吸引消費者購買(mai) ,“不知克重,看著不小,買(mai) 回家卻發現是中空的。”
“大品牌”金飾,鋼印“消失”、二維碼錯誤。黃金首飾上的印記是打印或刻印的永久性標識,一般標注著廠家代號、貴金屬材料及其純度。湖南長沙的消費者徐陽(化名)投訴,自己網購某“知名品牌”金鎖,收到後就發現上麵完全沒有品牌標識和足金字樣,商家卻回複:“金鎖這麽(me) 小,鋼印糊了很正常”。隨後,他掃描檢測證簽上的二維碼,卻屢屢顯示“運行時錯誤”。
記者通過檢索還發現,一些商家被投訴的原因集中在“混淆概念”等問題上。如將“真金”解釋為(wei) “真的金屬製品”,與(yu) 消費者玩起了文字遊戲。
“辨別真假難,維權同樣難”
不少消費者反映,辨別網購黃金的真假,“難度係數”越來越高。用火烤是大多數消費者最傳(chuan) 統的驗真方式。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摻假黃金”很難通過此辦法辨別。一名電商客服坦言,有“黃金”拿火燒不變色,但實際上摻了銀。
還有一些網購黃金看似出貨單、質保單、吊牌齊全,甚至拿到的發票上都是購買(mai) 當日的市場金價(jia) ,但卻“貨不對板”“以次充好”。消費者楊女士表示,自己在去年底網購的金飾斷了之後中間露出銀白色,但拿到的“鑒定證書(shu) ”上卻都寫(xie) 著“999足金”。
辨別真假難,維權同樣難。張女士表示,發現網購黃金造假後,希望商家兌(dui) 現“假一賠十”等承諾,即便給客服拿出相關(guan) 證明,卻僅(jin) 能實現退貨退款,向網絡平台投訴也是不了了之。多位消費者也反映,在電商平台投訴後,平台客服一直拒絕處理,甚至強製讓消費者選擇“退貨退款”。
王禕表示:“黃金行業(ye) 的透明度低、專(zhuan) 業(ye) 門檻高。即便明知商家售假,維權卻往往耗時耗力。”
讓消費者購“真金”有保障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公布,對消費者反映強烈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規範。專(zhuan) 家認為(wei) ,網購已成為(wei) 黃金消費的重要途徑,黃金消費往往金額較大,應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讓消費者購“真金”有保障。
首先,線上線下同尺度監管。中國互聯網協會(hui) 法工委副秘書(shu) 長胡鋼認為(wei) ,可實施針對消費者反映較強烈的黃金製品消費專(zhuan) 項執法行動,對違規違法犯罪經營者及其責任人進行追責。加強消費者保護組織、檢察機關(guan) 的公益訴訟工作,快速高效一攬子解決(jue) 涉及眾(zhong) 多消費者權益的消費糾紛。
其次,健全網購珠寶質量檢測機製。專(zhuan) 家建議,推動建立健全珠寶首飾的質量監測、檢驗檢測、鑒定評估、追溯管理等製度,規範珠寶首飾的信息披露和標簽標識,提高珠寶首飾的質量可信度和可追溯性。
還有,提升消費者防騙、維權意識。天津東(dong) 疆綜合保稅區市場監管局曹利科長介紹,盡量在信譽好的平台選擇證照齊全、有品牌知名度、信譽良好的商鋪進行購買(mai) ,必要時可向平台經營者核實店鋪身份。購買(mai) 時,務必與(yu) 商家確認相關(guan) 退換貨規則,確保商品附帶的發票、吊牌、出貨單等信息一致,並妥善保存。
“如出現消費糾紛,與(yu) 商家溝通未果,必要時可向消費者協會(hui) 或市場監管部門投訴,遇到違法犯罪行為(wei) 應及時向公安部門報警。”曹利提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