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融進來活起來 福建旅遊這樣變
尋味沙縣小吃,體(ti) 驗非遺研學遊;觀看懸絲(si) 傀儡,領略提線木偶戲新姿;細品武夷岩茶,開啟探茶之旅……在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05項的福建省,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為(wei) 遊客帶來獨特的文化之旅。
“非遺+”拓展旅遊新型空間
位於(yu) 莆田市中心地段的興(xing) 化府曆史文化街區有古譙樓、大宗伯第、崇功祠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以及原氏民居、伯棠醫院、彭鵬故居等曆史建築20處,宋元明清民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官宅、府第、祠廟等古建連成一片。“2019年,莆田市興(xing) 化府曆史文化街區修繕改造工程正式啟動,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重點對街區核心保護範圍內(nei) 的6條古街沿街整體(ti) 風貌及主要節點進行整治修繕。”莆田市興(xing) 化府曆史文化街區保護發展中心負責人黃金梅介紹,2023年,街區打造了福建首個(ge) “非遺一條街”,建設莆田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館、莆田非遺藝術中心等,全方位展現莆田非遺風采,吸引了眾(zhong) 多市民和遊客前來體(ti) 驗。
“人諳魚性,魚領人情,人魚共存,歡樂(le) 斯同……”在寧德市周寧縣浦源村,一條鯉魚溪蜿蜒穿村而過,溪中數萬(wan) 尾五彩斑斕的鯉魚悠然自得。800餘(yu) 年來,浦源村民與(yu) 溪中鯉魚和諧相處,愛魚護魚敬魚蔚然成風。
周寧縣文化館館長周許端告訴記者,近年來,周寧縣深挖鯉魚文化內(nei) 涵,實施鯉魚溪生態水係建設工程、明清古街修複工程等“四個(ge) 一批”項目40個(ge) ,建成魚祭廣場、魚祭壇、鯉魚溪慢行道,最大程度恢複鯉魚溪原生態麵貌。同時,布設鯉魚文化非遺館、博物館、鯉魚溪孝道館、書(shu) 畫院等場館,引入“北路戲”“方言評書(shu) ”“杖頭木偶戲”等非遺項目,以及高山雲(yun) 霧茶炭培工藝、花園茶畫工藝展示等內(nei) 容,演繹“鯉鄉(xiang) 風華”。鯉魚文化增添了周寧旅遊的文化內(nei) 涵和吸引力,鯉魚溪景區2023年累計接待遊客約100萬(wan) 人次,創收近10億(yi) 元。
上下杭景區是福州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存有大量城市非遺資源,素有“福州傳(chuan) 統商業(ye) 博物館”美稱。“近年來,上下杭景區累計吸引省內(nei) 外非遺企業(ye) 19家入駐,集中展示省內(nei) 外各級非遺項目近200項。打造‘非遺+’主題文化產(chan) 學研基地,引進非遺藝術空間、非遺主題餐廳等項目,推出以福州非遺老字號美食、福州非遺‘三寶’技藝等為(wei) 主題的遊覽體(ti) 驗,為(wei) 街區文化展示及創意開發提供重要載體(ti) 和旅遊吸引物。”福州市上下杭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池映月說,每到節假日,上下杭景區熱鬧非凡,街頭藝人音樂(le) 會(hui) 、國潮巡演、實景秀演出、快閃演出、古風舞樂(le) 等精彩活動火熱上演,遊人如織,成為(wei) 福州假日文化和旅遊市場一道靚麗(li) 的風景線。
“非遺+”豐(feng) 富客人旅遊體(ti) 驗
在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品嚐可口的沙縣小吃、AR體(ti) 驗沙縣小吃技藝、入住特色的瓦窯民宿……是人們(men) 體(ti) 驗“沙縣小吃第一村”的必打卡項目。
近年來,沙縣區以沙縣小吃文化為(wei) 主題,打造了沙縣小吃民俗風情館、沙縣小吃科技館以及沙縣小吃親(qin) 子研學體(ti) 驗中心等景點,推出了涵蓋沙縣小吃產(chan) 業(ye) 園、小吃文化城、俞邦村等的研學旅遊線路,吸引了眾(zhong) 多青少年體(ti) 驗沙縣小吃“千錘百煉”的製作過程,感受“實說實幹、敢拚敢上”的沙縣精神。
台灣小鎮是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liang) 岸共同家園建設的重要載體(ti) 。台灣小鎮打造的文旅板塊占地麵積約10萬(wan) 平方米,在整個(ge) 園區麵積中占比62.5%。在區域功能規劃上,大力向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板塊傾(qing) 斜,切實將旅遊空間作為(wei) 展示弘揚兩(liang) 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為(wei) 推進非遺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突出‘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共築兩(liang) 岸非遺情緣,台灣小鎮以‘文化+旅遊+商業(ye) ’綜合商城為(wei) 總體(ti) 發展目標,大力吸引兩(liang) 岸商貿企業(ye) 、國內(nei) 文化企業(ye) 和台灣文創開發相關(guan) 業(ye) 主共198家入駐,著力打造集文化體(ti) 驗、休閑娛樂(le) 、親(qin) 子研學、旅遊購物、特色餐飲、度假酒店於(yu) 一體(ti) 的特色文旅小鎮。”平潭自由貿易區兩(liang) 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俞裕華說。
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觀光園是由武夷山香江茶業(ye) 有限公司投資打造的武夷山首個(ge) 茶旅融合的4A級旅遊景點。“觀光園投資3億(yi) 多元,打造了武夷茶文化宣傳(chuan) 教育區、傳(chuan) 統手工製茶體(ti) 驗區、鬥茶品茗休閑區、商業(ye) 購物四大功能片區,整條參觀體(ti) 驗線路包括武夷茶文化博覽館、茶葉現代化生產(chan) 工藝樓、傳(chuan) 統手工製茶作坊、茗香湖中庭水景等遊覽參觀點,讓遊客體(ti) 驗了集茶葉種植、加工生產(chan) 、檢測、茶產(chan) 品展示、研發等一係列過程,沉浸式體(ti) 驗武夷茶文化的獨特韻味。”武夷山市文化體(ti) 育和旅遊局黨(dang) 組成員楊義(yi) 東(dong) 告訴記者,如今,“香江茗苑”已經成為(wei) 武夷山非遺傳(chuan) 承體(ti) 驗和武夷山茶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不斷提升茶文化在當代年輕人中的認知度、擴大茶文化國際影響力。
“非遺+”促進非遺活態傳(chuan) 承
池映月告訴記者,2023年以來,上下杭景區運營方推出“商通四海 福傳(chuan) 台江”新春非遺祈年文化季、“茶和天下共享非遺”主題活動等各類非遺特色活動,常態化開展雙杭書(shu) 場、佾舞表演等非遺惠民演出,打造獨立市集品牌“杭肆雲(yun) 集”,搭建非遺展銷平台。未來,上下杭景區將圍繞“非遺+”主題,積極引進各地非遺匠人及文創品牌,開展非遺展演展示展覽、非遺互動體(ti) 驗等項目,全麵打造“非遺一條街”,讓廣大市民和遊客深度體(ti) 驗非遺的獨特魅力。
“泉州市木偶劇團建團70多年來,創演了一大批優(you) 秀劇目,並不斷推動演出進劇院、進校園、進社區等,劇團每周在劇院正常表演6場至18場不等,如遇春節、國慶節假期,每天要加至7場。2023年劇團在本劇場演出380場,觀眾(zhong) 人數達20萬(wan) 人次,全年門票收入突破千萬(wan) 元。”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chuan) 承保護中心主任洪世鍵告訴記者,劇團還積極“走出去”,改革開放以來已300餘(yu) 次出訪世界五大洲7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不遺餘(yu) 力宣傳(chuan) 推介泉州提線木偶戲,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hui) 頒發的“人民友誼貢獻獎”就是最好的見證。
2023年以來,台灣小鎮充分發揮對台融合作用,鼓勵園區內(nei) 的非遺企業(ye) 積極開展非遺研學、非遺體(ti) 驗、非遺交流、民俗節慶展示展演等活動,已先後組織開展閩台媽祖文化交流會(hui) 等10餘(yu) 場大型活動,推動非遺與(yu) 旅遊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地融合,不斷講好兩(liang) 岸非遺和旅遊故事,厚植愛國主義(yi) 情懷。
“我們(men) 積極探索非遺活態傳(chuan) 承,每年開展非遺進景區、進校園、進社區以及進鄉(xiang) 村等活動近30場,通過舉(ju) 辦雲(yun) 霄箏、潮劇、戲曲頭盔製作技藝等非遺展演,組織遊客學非遺、品民俗、悟傳(chuan) 統,全方位展現雲(yun) 霄地方特色文化,讓遊客在休閑放鬆的同時,‘零距離’‘沉浸式’感受當地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助力雲(yun) 霄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雲(yun) 霄縣文化館館長陳美願說。(本報記者 李金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