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流量如何變“留量”
李 宏
新媒體(ti) 時代,“兩(liang) 微一端”、短視頻平台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的重要陣地。戲曲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媒體(ti) 上的表現讓人驚豔,流量爆款常有出現,如越劇《新龍門客棧》中飾演賈廷的陳麗(li) 君的一個(ge) 轉身短視頻,轉出了幾十億(yi) 的點擊量,陳麗(li) 君的某短視頻平台粉絲(si) 短短幾個(ge) 月就增長到幾百萬(wan) ,該劇的演出也一票難求。很多粉絲(si) 表示,以前從(cong) 來沒有看過越劇,通過這些短視頻“被喚醒了中國人傳(chuan) 統文化的基因”。
其實戲曲博大精深,全國共有300多個(ge) 戲曲劇種,不止京昆,無論豫越黃,任何一個(ge) 劇種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戲曲從(cong) 業(ye) 人員通過各種方式一直在形式和內(nei) 容上進行探索,從(cong) 不同的切入點展示戲曲的魅力。如將流行音樂(le) 和戲曲演唱進行結合,創作國風歌曲;將西方樂(le) 器和戲曲進行結合,舉(ju) 辦戲曲音樂(le) 會(hui) ;將遊戲人物形象與(yu) 戲曲人物進行結合,打造國風戲曲皮膚;在內(nei) 容上和形式上不斷進行創新探索,如沉浸式小劇場演出、符合時代審美的妝造、多平台傳(chuan) 播等,才造就了“爆款”的不斷出現。做這些的目的很多都是幫助戲曲藝術吸引更多粉絲(si) ,為(wei) 戲曲開拓更多市場。
此時,我們(men) 需要思考,在戲曲網絡傳(chuan) 播帶來的流量之下,如何使其不曇花一現,把觀眾(zhong) 留下。筆者認為(wei) 可以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入手:
一是橫向打通,多平台助力。
戲曲的傳(chuan) 播既要借力新媒體(ti) ,也不能缺少傳(chuan) 統媒體(ti) 。短視頻裏觀眾(zhong) 看到的是片段和碎片,戲曲的美、絕、妙、趣在短視頻裏得到的是放大鏡般的凸顯。完整的藝術之美、深度的文學之妙還是要在劇場裏觀看完整的劇目演出。可是劇場演出場次畢竟有限,新媒體(ti) 直播就成了較好的選擇,它不僅(jin) 有助於(yu) 戲曲藝術開辟演出舞台、吸引年輕觀眾(zhong) ,還能增加戲曲從(cong) 業(ye) 人員的市場化收入。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已經有231種戲曲在某平台開通直播,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該平台的戲曲直播超過80萬(wan) 場。與(yu) 此同時,如今傳(chuan) 統媒體(ti) 也在擁抱新媒體(ti) 、創新節目的展現形式,為(wei) 戲曲開辟更多的展示舞台。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的央視頻,於(yu) 2023年8月上線了“CMG戲曲”頁麵,上線一周,“CMG戲曲”在央視頻移動直播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多次占據最高排名。而且,戲曲是古老的也是時尚的,用新技術、新理念拓展戲曲,以符合時代的態度來麵對受眾(zhong) ,也是“流量”的解碼利器。如有的戲曲演員不僅(jin) 登上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或地方台的《春節聯歡晚會(hui) 》《春節戲曲晚會(hui) 》,還在一些電視台的大型綜藝錄製節目,使得大小屏熱度持續不斷。
二是縱向深入,做好藝術創作。
流量是短暫的,但藝術是永恒的,所以還是要回歸藝術本身、作品本身,讓觀眾(zhong) 真的了解和喜愛戲曲。很多影視界流量明星的前車之鑒也說明了這個(ge) 道理,沒有好的作品,流量就如滾滾東(dong) 逝水,一去不複返。
戲曲要創新、創優(you) ,要符合時代審美,與(yu) 此同時還不能動了戲曲的本體(ti) 內(nei) 核。在諸多條件的限製下,能創作出觀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好作品很不容易,盡管如此,各個(ge) 戲曲劇種仍然佳作頻出,如莆仙戲《踏傘(san) 行》、昆曲《浮生六記》、花鼓戲《夫子正傳(chuan) 》等都是近些年出現的既具備古典審美又體(ti) 現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焉知在他們(men) 中不會(hui) 產(chan) 生下一個(ge) 戲曲流量明星呢。
深挖創作、持續創作,用作品說話,流量才能真正變“留量”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