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青綠山水畫卷 傳承東方美學

發布時間:2024-04-09 10:04:00來源: 人民日報

  青綠山水是中國傳(chuan) 統山水畫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中國人觀照自然的藝術呈現,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展覽“千裏江山——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廣受好評,使青綠山水進入大眾(zhong) 視野。事實上,青綠山水美術創作並不活躍,近些年來才不斷有大型展覽和精彩新作亮相。從(cong) 繪畫到設計再到數字藝術等,青綠山水的藝術形態和美學意境不斷拓展,在與(yu) 時代脈搏共振、與(yu) 大眾(zhong) 審美和鳴中煥發蓬勃生機。

  重識青綠山水

  青綠山水,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曆史內(nei) 涵,也具有強勁的藝術創造力。

  青綠色彩的使用,在中國美術史上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甚至更早。青綠山水畫形成於(yu) 何時呢?雖然東(dong) 晉顧愷之、隋代展子虔、唐代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都有青綠山水畫傳(chuan) 世,但青綠山水畫創作高峰是在宋代。如果說,在早期石窟壁畫中,青綠是裝飾色彩,那麽(me) 在宋代山水畫中,青綠更被賦予文化內(nei) 涵。《千裏江山圖》《江山秋色圖》等經典作品,體(ti) 現了宋代繪畫材料和技法發展水平,成為(wei) 中國山水畫史上的高峰之作。

  青綠山水畫技法繁複,且易陷於(yu) 俗豔,在創作上頗具難度。文人畫的興(xing) 起,進一步拓展了青綠山水的美學意蘊和人文精神。隨著時代發展,青綠山水畫形成大青綠、小青綠等多種繪畫形態,前者著色濃重,畫風富麗(li) 華貴,後者在墨骨基礎上施以淡彩,畫風秀美清新。曆代山水畫名家趙伯駒、趙伯驌、錢選、趙孟頫、沈周、文徵明、仇英、藍瑛、張大千、吳湖帆等,嚐試將筆墨意趣融入青綠設色,不時開藝術新風,令青綠山水異色斑斕,麵貌更趨多元。近年來,關(guan) 於(yu) 青綠山水畫的研究不斷加強,相關(guan) 著作湧現,從(cong) 技法、流變等多個(ge) 角度闡釋青綠山水藝術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千裏江山——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千峰翠色——沈陽故宮博物院藏青綠山水繪畫展”“山水本色——第二屆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等展覽,以及相關(guan) 學術研討會(hui) 陸續舉(ju) 辦,從(cong) 傳(chuan) 統到當代,共同探討青綠山水畫的創變之路。

  青綠山水畫經久不衰,彰顯其獨特的藝術價(jia) 值。重識青綠山水,尤其是蘊含其中的色彩密碼、美學精神,對於(yu) 深入研究傳(chuan) 統文化中審美觀念的演變具有積極意義(yi) 。

  開辟藝術新境

  在中國畫中,水墨、青綠是並列的兩(liang) 大色彩體(ti) 係,意筆、工筆是並列的兩(liang) 大筆法體(ti) 係。濃墨與(yu) 重彩之間、狂放和工致之間,存在許多過渡階梯,四者排列組合,為(wei) 藝術創新提供了千變萬(wan) 化的可能。

  繼承傳(chuan) 統,汲古出新,通過表現山河景象、園林景致、田園風光等,營構沉靜清雅的審美意境,是當代青綠山水畫創新趨勢之一。有的創作者重在彰顯新時代山水精神。像高雲(yun) 為(wei) 江蘇大劇院創作的巨幅青綠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取景視角借鑒傅抱石、關(guan) 山月的同名畫作,意境遼遠開闊,又創新構圖、表達形式,在工寫(xie) 結合中描繪了江蘇地域風光。如石峰作品《飛瀑正拖千嶂雨》,用色雅正,在與(yu) 筆墨節奏的呼應中強化了色彩本身的寫(xie) 意性。他們(men) 筆下的山水,既是自然之景,也是畫家胸中孕育的理想詩境,讓傳(chuan) 統山水生發新意蘊。有的創作者積極探索色彩美學與(yu) 文化意象的巧妙對接。比如“青綠調成見天工——山水畫色彩研究展”展出的楊峻《猴王》,內(nei) 容取材自文學經典《西遊記》,畫麵主體(ti) “一岩二鬆”又借鑒元代畫家唐棣作品,並融入現代審美趣味,實現了青綠文化內(nei) 涵與(yu) 文學意象輝映。這些作品從(cong) 不同角度拓展青綠山水畫的表現形式,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ei) 涵。

  立足藝術本體(ti) ,探索材料和技法極限,強化藝術表現力,是當代青綠山水畫創作的又一特征。在“景·色——2023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上,楊惟為(wei) 《蘇園四景圖冊(ce) 》在生宣紙上以寫(xie) 意之筆營造油畫般的厚重效果,李戈曄《水清不見》係列在皮紙上用濕塗的方式創造出宣紙的微滲化效果,都拓展了傳(chuan) 統材料的藝術表達空間。在“青綠調成見天工——山水畫色彩研究展”上,王紹強《遠不若之二》、劉文東(dong) 《藍空澄澈》、楊星《春雨初霽》等作品,對傳(chuan) 統青綠色彩體(ti) 係進行擴展,以適應現代審美。還有一些作品采用半透明的極薄絹本展開創作,如郝量工筆山水畫《溪山無盡》。畫麵色彩將青綠融入古雅中性色,造型卻大膽借鑒電子視效,強化幾何形狀組合和光線感。這兩(liang) 個(ge) 相反的探索方向,都離開了千餘(yu) 年來青綠山水畫的“舒適區”,在挑戰自我中開辟藝術新境。

  積極融入其他藝術門類元素,尋找創新空間,豐(feng) 富了當代青綠山水畫的麵貌。比如“2023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展出的張誌康《藏南雪山》,裝飾性的畫風受到唐卡影響,但鮮亮的顏色已超出傳(chuan) 統青綠的範疇,很好表現了雪域高原的純淨神秘,實現了青綠山水畫的題材突破;關(guan) 健《夜遊》汲取舞台美術手法,利用花青色與(yu) 赭石色的反差,強化了山洞內(nei) 有照明、外為(wei) 夜山的景觀。

  當代青綠山水畫,在對傳(chuan) 統和現代的雙重觀照中,從(cong) 材料到技法、從(cong) 色彩到內(nei) 容,不斷釋放創新創造活力。

  拓展文化空間

  與(yu) 充滿本土味道的水墨相比,具有中外複合淵源的青綠,呈現出更強的開放性。

  這種開放性,一方麵體(ti) 現在圍繞藝術本體(ti) 的創新路徑上——它可以與(yu) 多種視覺藝術“嫁接”成活,另一方麵也體(ti) 現於(yu) 它在架上繪畫之外、在與(yu) 裝置藝術的結合上更具自由度。比如,“綠水青山——國家大劇院第二屆當代青綠山水作品邀請展”展出的丁浩《山水再造之一》,以原木薄片修整成矗立的山峰形狀,塗以青綠顏料,安置於(yu) 雲(yun) 天背景中。其美術史“典故”來自盛唐山水屏風壁畫;“山體(ti) ”上明顯的木紋和黏附的砂礫則模擬中國畫的皴法與(yu) 點法;外加的西式畫框,既是對屏風壁畫所繪外框的呼應,也強調了作品的裝置藝術屬性。這樣的“嫁接”創作,讓青綠山水在架上繪畫之外獲得更廣闊的表達空間。

  近年來,國風雅韻成為(wei) 審美新風尚。以《千裏江山圖》為(wei) 代表的青綠山水,啟示美術工作者在服裝設計、工藝美術、舞台藝術等領域開拓創新。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花樣滑冰團體(ti) 賽冰舞自由舞比賽中,一對中國選手演繹了花滑版《隻此青綠》,男選手的服裝上繪有“青峰疊嶂”,女選手的衣裙則如“綠水浮雲(yun) ”,隨著冰鞋滑動,青綠相映,剛柔兼濟,藝術之美與(yu) 競技之美相交融。2023年杭州亞(ya) 運會(hui) 開幕式上,北京服裝學院教授楚豔領銜設計的“水天碧”長裙,以漸變的青綠色彩、3D複合工藝製作的亭台樓閣和樹木紋樣,讓“千裏江山圖”的意境隨著舞步緩緩生發。這些實踐表明,越來越多的美術工作者創新思維、拓展視野,用當代審美激活傳(chuan) 統文化基因。

  數字技術的賦能,進一步打開青綠山水創作空間。在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人民日報社新媒體(ti) 中心在全網上線創意動畫視頻《新千裏江山圖》,數字技術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元素相結合,輔以青綠色彩,鋪展一幅新時代的“千裏江山圖”,生動講述中國故事。還有一些創作者以“藝術+科技”思維,用數字藝術重新演繹青綠山水之美。比如藝術家靳軍(jun) 的個(ge) 人展覽“數境等觀”,便呈現了他近年來以數字藝術“轉譯”傳(chuan) 統圖像和意境的多組作品。光影流轉中,觀眾(zhong) 得以沉浸式體(ti) 驗青綠之美。

  曆經傳(chuan) 承發展,融入中華文化並成為(wei) 標誌性符號的青綠色彩體(ti) 係,其開放性不僅(jin) 在於(yu) 技法和風格,更在於(yu) 文化品格。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以青綠為(wei) 媒,通過多元藝術形式向世界彰顯中華審美風範、講好中國故事,大有可為(wei) 。

  (作者:邵 彥,為(wei)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