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範”助力春耕“加速度”
田疇染新綠,農(nong) 事催人忙。時下正值春耕春管時節,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nong) 民忙碌的場景,處處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春耕備耕,農(nong) 機先行。當前,越來越多的科技要素向田野聚集。在黑龍江鶴崗興(xing) 安區,一台無人駕駛的現代化大馬力農(nong) 機,通過北鬥導航定位係統在田間穿梭,進行耙地作業(ye) ;在湖北棗陽熊集鎮後營村,農(nong) 戶熟練地操作著一架載有100斤肥料的無人植保機在麥地上空來回穿梭,進行施肥作業(ye) ……地上跑的北鬥導航翻耕機,空中飛的無人機等一係列自動化程度高、精準作業(ye) 能力強的智能農(nong) 機裝備紛紛上陣,成為(wei) 農(nong) 民種糧好幫手。據預測,今春全國將有2300多萬(wan) 台(套)拖拉機、耕整地機具、播種機及水稻育插秧機等農(nong) 機裝備投入生產(chan) 作業(ye) 。先進農(nong) 機裝備既大大提升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減少了生產(chan) 成本,又減輕了農(nong) 民的勞動強度,更是成為(wei) 糧食連年豐(feng) 收的重要保障。
興(xing) 農(nong) 強農(nong) ,人才是關(guan) 鍵。“多幹一些”“抓緊幹”,是廣大農(nong) 技人員的口頭禪。今年立春以來,全國累計已有近25萬(wan) 名農(nong) 技人員奔赴田間。“按照以前的化肥使用量,需要購買(mai) 50噸化肥,今年在農(nong) 技員的指導下少買(mai) 了百分之十六的化肥。”廣大農(nong) 技人員走出實驗室,深入一線,在田間地頭與(yu) 時間賽跑。他們(men) 開展送技術上門服務,聚焦各種“疑難雜症”,現場“坐診”、精準“揭榜”,通過麵對麵地授、手把手地教,不僅(jin) 幫助農(nong) 民在生產(chan) 上開源節流,更是化解了數不清的難題,切切實實提高了農(nong) 民科學種田的知識技能和水平。實踐證明,廣大農(nong) 技人員從(cong) 農(nong) 民的切身利益出發,站在農(nong) 民的立場去想問題,一心為(wei) 農(nong) 民排憂解難,田間地頭必能結出富裕之花,豐(feng) 收之果。
時至今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已逐漸告別“靠天吃飯”。無論是從(cong) 農(nong) 民熟練掌握各種“新農(nong) 具”,還是對農(nong) 業(ye) 科技知識的掌握、運用,主體(ti) 都是農(nong) 民。這就需要廣大農(nong) 民具有一定的科技素養(yang) ,才符合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發展的創新要求,這是一個(ge) 學以致用的過程。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及時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培訓。同時,要通過網絡平台,及時發布各種農(nong) 業(ye) 科技知識。事實上,許多地區早已開始全麵推行農(nong) 民“點菜”、培訓機構“配菜”、專(zhuan) 家“上菜”的精準培訓模式。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激發出他們(men) 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從(cong) “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真正讓農(nong) 民學到自己想擁有的實用技術,挑上科技增收致富的“金扁擔”。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以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挑穩挑好科技這一“金扁擔”,必須做到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我們(men) 才能在倉(cang) 廩殷實、糧安天下的大道上行穩致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