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數字技術為舞台藝術打開新空間

發布時間:2024-04-10 10:2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數字技術為(wei) 舞台藝術打開新空間

  講述人:中國國家話劇院數字演藝融媒體(ti) 中心負責人 蘇子航

  隨著數字科技的高速發展,新技術賦能傳(chuan) 統戲劇,開拓了全新的戲劇演出形式。中國國家話劇院作為(wei) 國有文藝院團,深入踐行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積極嚐試讓傳(chuan) 統的話劇藝術和現代的科學技術互相“碰撞”,探索未來話劇發展之路。

  創新“數字科技+戲劇藝術”運用,豐(feng) 富戲劇舞台呈現。早在2017年,劇院就首次使用8台攝像機進行無線+有線傳(chuan) 輸拍攝,通過及時拍攝、瞬時剪輯、現場投屏的科技手段,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了半電影化的戲劇《狂飆》,極大地豐(feng) 富了觀演體(ti) 驗。2021年6月,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的大型文藝演出《偉(wei) 大征程》中,田沁鑫導演全麵實踐了“即時拍攝、瞬時剪輯、實時投屏”的“戲劇表演5G即時拍攝”技術,創造了數字演藝呈現的新路徑。這一技術不僅(jin) 為(wei) 大型晚會(hui) 的視頻呈現提供了新思路,也是5G技術服務於(yu) 重大活動的一次重要創新與(yu) 實踐。

  拓展“數字技術+現場沉浸式體(ti) 驗”形式,打破劇場時空邊界。劇院數字演藝融媒體(ti) 中心不斷開拓劇目演播及數字技術融合的新市場,打造現場演出在線上網絡、線下影院、劇場的沉浸式體(ti) 驗。在現場感的塑造方麵,我們(men) 結合戲劇與(yu) 影視化拍攝手法,通過多機位、多角度、多場景的拍攝,利用“5G+4K/8K+AI”等頂尖數字技術,實現了劇院首部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的線上演播,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沉浸式的觀看體(ti) 驗。我們(men) 還通過數字技術增強戲劇的“現場”概念。例如,在話劇《蘇堤春曉》中開創了“第二現場”,利用數字化製播係統即時拍攝、製作、輸出超高清現場作品,並通過互聯網公有雲(yun) 平台實時分發至多個(ge) 線下劇場,讓多地觀眾(zhong) 共享現場演出。

  創新演出空間,推進多樣數字文化項目落地。我們(men) 與(yu) 地方政府等共同打造數字文化項目,規劃設計以國話數字劇場為(wei) 核心的國話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綜合體(ti) ,推出戲劇藝術與(yu) 數字科技相融合的數字文化項目。例如,音樂(le) 話劇《敦煌》和水劇場版《青蛇》等文旅融合項目,它們(men) 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經典文本為(wei) 基礎,利用AR、VR等技術,將戲劇藝術與(yu) 數字科技融入文化和旅遊應用場景,突破了傳(chuan) 統劇場的界限,打造了全新的演出空間。

  數字科技正在為(wei) 舞台藝術注入創新活力。我們(men) 將科技融入文化表達,講述中國故事,突出戲劇“在場”“實時”“共情”“沉浸式體(ti) 驗”等本質特征,提升舞台視覺呈現,營造更具有在場感、交互性的戲劇空間,打造更具有曆史厚重感、多維度、與(yu) 時俱進的數字戲劇作品,以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趙斌藝、郝澤華、禹愛華、李晉榮、周洪雙、李曉東(dong) 、張哲浩、李潔 光明日報通訊員 金永成、李夢)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0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