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逐春光 田疇織錦繡——全國春耕春管圖景掃描
【經濟界麵】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仿佛自帶打開回溫閘門的鑰匙,清明過後,暖意不由分說地席卷全國各地,正是躬身稼穡的大好時節。
河南安陽,農(nong) 機手熟練地駕駛自走式打藥機對麥田進行打藥作業(ye) ;江西南昌,早稻插秧全麵展開,一株株嫩綠的秧苗齊整整地在田裏“列隊”;黑龍江慶安,水稻育秧啟動,苗床上一片翠綠;新疆阿克蘇,北鬥自動駕駛拖拉機牽引的播種機械正進行棉花播種……廣袤田野上、縱橫阡陌間,隨處可見農(nong) 人辛勤耕耘的身影,隨處可見豐(feng) 收的希望在奮力生長。
不誤農(nong) 時、不負春光。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情調度,截至4月8日,全國已春播糧食完成意向麵積的11%,進度同比持平。分作物看,早稻已育秧85.3%,已栽插38.9%。中稻已育秧21.7%,零星栽插。春小麥已播35.2%,春玉米已播8.5%,薯類已播32.9%,春大豆已播4.7%。各地陸續進入田間管理關(guan) 鍵期,一幅生意盎然的春耕春管圖景已徐徐展開。
良製+良策:牢牢穩住種植麵積
春光融融,萬(wan) 物複蘇。4月8日,江西省永豐(feng) 縣君埠鄉(xiang) 的水田裏春燕低飛,農(nong) 戶正忙著起秧、運秧、機器拋秧。
“在政府的幫助下,我今年流轉了200多畝(mu) 土地種植生態稻,春分前後就開始翻耕整地了。”君埠鄉(xiang) 鐵元村種植大戶胡平華告訴記者,今年耕地補貼每畝(mu) 有108元,農(nong) 技站還免費提供優(you) 質稻種,鄉(xiang) 機械化育秧中心統一育秧、統一機械翻耕,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你說說,有這麽(me) 多保障和激勵,哪個(ge) 不願意多種地喲!”胡平華興(xing) 奮地提高了嗓門。
永豐(feng) 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黨(dang) 委書(shu) 記梁海民向記者介紹,依托縣內(nei) 5個(ge) 全程機械化綜合農(nong) 事服務中心和21個(ge) 水稻機械化育秧中心,永豐(feng) 縣實行分層分塊工作包幹機製,統籌產(chan) 糧大縣獎勵和耕地輪作(雙季稻)等項目資金,用於(yu) 支持早稻生產(chan) 。對完成早稻生產(chan) 任務較好的鄉(xiang) 鎮每畝(mu) 給予10元至15元的獎勵,對種植麵積超過50畝(mu) 的種植大戶每畝(mu) 補貼35元。同時,實行政策性水稻完全成本保險,保險金額為(wei) 1100元/畝(mu) ,確保今年全縣糧食種植麵積生產(chan) 指標穩定在91.6萬(wan) 畝(mu) 以上。
穩住種植麵積,才能穩住糧食生產(chan) 的底盤。春耕一線,各地各部門從(cong) 補貼、保險等惠農(nong) 政策入手,健全收益保障機製,充分調動農(nong) 民種糧的積極性。在浙江寧波,種植50畝(mu) 以上稻麥或20畝(mu) 以上油菜的規模生產(chan) 主體(ti) 可以享受每畝(mu) 400元左右的補貼;河北鼓勵保險機構針對氣象和病蟲災害,創新拓展地方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保險、氣象指數保險、保險+期貨等保險品種,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供有效風險保障……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一攬子支持政策,明確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jia) ,繼續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玉米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稻穀補貼政策,鼓勵地方探索建立與(yu) 農(nong) 資價(jia) 格上漲幅度掛鉤的動態補貼辦法,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範圍,實現三大主糧全國覆蓋、大豆有序擴麵。強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春風勁吹,讓種糧農(nong) 民感受到濃濃暖意。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情調度顯示,今年春播糧食意向麵積超過9.5億(yi) 畝(mu) ,占全年糧食麵積的一半以上。四川已完成大春糧食育播2400萬(wan) 畝(mu) ,超過今年全省大春糧食計劃播栽麵積的三成;吉林省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確保今年春播完成保護性耕作麵積3800萬(wan) 畝(mu) 。各地正高質高效采取措施,推進意向種植麵積落實落地。
良種+良機:春耕春管盡顯“科技範兒(er) ”
“我種的主要是‘濟麥22’,這個(ge) 品種我種了好幾年,也是這幾年穩產(chan) 豐(feng) 收的關(guan) 鍵。它不僅(jin) 高產(chan) 穩產(chan) ,而且具有適應性廣、綜合抗病性強等優(you) 點。”望著長勢正旺的麥田,山東(dong) 省嘉祥縣馬村鎮種植大戶山萬(wan) 民說,“去年我種了3000多畝(mu) ‘濟麥22’,畝(mu) 產(chan) 達600多公斤,我是越種越有信心,越種越有幹勁。今年小麥苗情長勢很喜人,葉肥根壯,一類苗、二類苗占比達95%。”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ge) 空”“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千算萬(wan) 算,不如良種合算”,樸素而直白的農(nong) 諺道出了良種的重要性。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目前,我國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6%,農(nong) 作物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麵積占95%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基本實現良種全覆蓋,品種對單產(chan) 的貢獻率超過45%。在田壟間、在實驗室,無數育種工作者揮汗如雨、埋頭苦幹,隻為(wei) 選育更多良種;在很多地方,工廠化育苗越發常見,水稻育秧實現機械化撒土、澆水、撒種、覆土等“流水線”作業(ye) 。一粒粒小小的種子,一株株嫩綠的秧苗,承載著越來越多的科技含量。
良種播下,良機跟上。“現在小麥到了返青期,也是管護的關(guan) 鍵期,肥料、農(nong) 藥我們(men) 都是通過植保無人機等現代化的機械施用,工作效率高著呢!節約了很多農(nong) 事投入成本!”山萬(wan) 民告訴記者。
隨著氣溫攀升,江南的小麥長勢也頗為(wei) 喜人。在浙江海鹽縣,西塘橋綠優(you) 農(nong) 場負責人陸海濱為(wei) 了更好地掌控麥子的生長情況,為(wei) 農(nong) 場添置了多光譜植保無人機。“通過機器采集農(nong) 田數據進行多光譜分析,可以實現變量施肥。其實,這隻是一個(ge) 縮影,我們(men) 農(nong) 場有40台農(nong) 機設備呢。”陸海濱笑著說,“要搞現代農(nong) 業(ye) ,哪能少了智能農(nong) 機支撐呢!”
高速水稻插秧機、自走式水田深施肥機等農(nong) 機設備“花式”登場,大大提高了春耕備耕效率;丘陵山地履帶式拖拉機、油麥兼用播種機、山地玉米播種機等為(wei) 山區的勞作者解決(jue) 難題——春管春耕一線,天上飛的無人機,地上跑的翻耕機、插秧機、施肥機等都成為(wei) 種糧好幫手。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裝有北鬥定位作業(ye) 終端的農(nong) 機裝備已超過200萬(wan) 台(套);信息技術在耕種管收各環節廣泛應用,大田種植信息化率達26.4%。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今春預計全國將有2300多萬(wan) 台(套)拖拉機、耕整地機具、播種機及水稻育插秧機等農(nong) 機裝備投入生產(chan) 作業(ye) 。
良種紮根沃土,農(nong) 機馳騁沃野,這幅春耕春管圖景盡顯“科技範兒(er) ”!
良田+良法:種糧更加省心省力
“現在,小麥已進入拔節期,要及時對麥田加大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4月8日,河北邯鄲館陶縣農(nong) 技推廣研究員任永霞站在碧綠的麥田裏,指導柴堡鎮樊堡村種糧大戶許延嶺根據苗情施肥。
眼下,正是春耕春管的關(guan) 鍵期,館陶縣開展小麥春季管理“田間日”活動,組織農(nong) 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查苗情、看長勢、送技術,開展澆水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把各項春管措施落到實處,為(wei) 春管保駕護航。邯鄲市強化包聯服務,打通田間管理技術服務“最後一公裏”,累計派出技術指導組110組、技術人員2650人次,通過“周末專(zhuan) 家行”“周末大講堂”“農(nong) 技人員走基層送技術解難題”等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指導,確保關(guan) 鍵技術到戶到人。目前,全市530萬(wan) 畝(mu) 冬小麥長勢良好,一二類壯苗占比在九成以上,為(wei) 小麥豐(feng) 產(chan) 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傳(chuan) 統產(chan) 糧大縣山東(dong) 德州平原縣,去年憑小麥畝(mu) 產(chan) 802.37公斤的成績獲得平原縣“糧王”稱號的董光軍(jun) 對今年的糧食生產(chan) 充滿期待。“去年,我種的小麥之所以能有這麽(me) 好的收成,主要在於(yu) 越冬前和開春後分別給小麥噴施一次壯苗包。今年開春後,我在農(nong) 技人員的指導下已經噴了一次壯苗包,以提高分蘖,讓弱苗變壯、壯苗更壯。”
平原縣張華鎮農(nong) 技站站長、高級農(nong) 藝師周永告訴記者,壯苗包是德州市農(nong) 科院研發的產(chan) 品,可以使大的分蘖長得更強壯、小的分蘖自動消亡,成穗率更高。
春耕一線,各地充分發揮農(nong) 民合作社聯農(nong) 帶農(nong) 作用,利用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提供全鏈條服務的能力創新服務模式。同時,廣大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奔赴田間地頭,指導落實田間管理和單產(chan) 提升關(guan) 鍵技術,讓農(nong) 民種糧更省心省力。
今年,我國將紮實推進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持續集成一批綠色高產(chan) 高效技術模式、推廣一批增產(chan) 增效關(guan) 鍵技術、挖掘一批大麵積整建製高產(chan) 典型,加快形成“多技術集成、大麵積普及”均衡增產(chan) 的格局。近日,國務院印發《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等部門將指導地方加快實施農(nong) 業(ye) 節水供水、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等支撐性重大工程。
走在平原縣張華鎮的田間小路上,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提升後的高標準農(nong) 田已基本成形。“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完工後,可以實現全程機械化操作,極大節約勞動力成本。”平原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趙峰說。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從(cong) “糧田”變身“良田”,這樣的變化在全國各地幾乎隨處可見。耕地潛力持續提升,畝(mu) 均糧食產(chan) 能增加10%~20%的高標準農(nong) 田,讓種糧農(nong) 戶更安心。
千山泛綠,沃野“耕”新。春和景明,躬身稼穡的人們(men) 正辛勤耕耘,在田疇原隰中織就錦繡畫卷,豐(feng) 收的希望就這樣在綠意盎然的土地上生長!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1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