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100%簽約的背後——北京市首批試點危舊樓改建探索新模式

發布時間:2022-01-06 08:38:00來源: 北京日報

  當一棟樓垂垂老去,它將麵臨(lin) 怎樣的命運?最近,這個(ge) 問題終於(yu) 等來了人們(men) 期盼已久的答案。

  本月,朝陽區建外光華裏5、6號樓將完成原址改建,兩(liang) 戶合居的蘇式老樓終於(yu) 有了獨立廚衛,勁鬆一區114樓也將在明年竣工。它們(men) 是本市危舊樓改建的首批試點項目。

  危樓改建,遠比平地建新樓的難度要高,因為(wei) 其中不但存在規劃和政策限製,還麵臨(lin) 居民意願不統一、建設資金難籌集等問題。“我們(men) 希望以這幾棟老樓為(wei) 試點,既要大膽創新突破,又要螺螄殼裏做道場,探索‘黨(dang) 群同心、政企聯動、成本共擔’的危舊樓改建新模式。”朝陽區委書(shu) 記王灝說。

  在城市減量發展的背景下,一場危舊居民樓開展城市更新的嚐試開啟了。

  拆遷的舊模式已不可行

  光華裏如同一塊化石,鑲嵌在飛速發展的CBD核心區。

  2020年底,記者曾踏訪拆除中的5、6號樓。時隔一年,老樓頹敗的樣子仍曆曆在目,半個(ge) 多世紀前的滄桑撲麵而來。

  新中國成立初期,朝陽建起了五大工業(ye) 基地,配套家屬區也隨之落戶建外、勁鬆、八裏莊、團結湖一帶。光華裏5號樓、6號樓正是那時建造的。

  老樓采用“三層起脊悶頂式設計”,也就是俗稱的“蘇式樓”,木質樓板,磚混結構。兩(liang) 棟樓共36套房子,作為(wei) 公租房分配給58戶居民,其中44戶為(wei) 兩(liang) 戶合居。“合居”是住房困難年代的產(chan) 物,即幾戶人家共住一套房,共用廚房和衛生間。

  時光流轉,住在老房的煩惱多了起來。

  馮(feng) 德雲(yun) 今年已經71歲了,是北京化工廠的老職工。1972年他搬來時,光華裏已有20來年房齡,不過仍屬當時的高配房,引得不少親(qin) 戚朋友羨慕。年頭漸長,房子越來越破,木質樓板反複被雨水或洗澡水泡著,變得軟爛糟朽。“廁所十多年前就漏得厲害,幾個(ge) 朋友幫忙塞上新木板、再墊上磚頭,又湊合了好多年。”老馮(feng) 說。

  雖然挺鬧心,但大夥(huo) 兒(er) 心裏總有個(ge) 盼頭:隻要開發商拆遷,咱不就能住上好房了麽(me) !

  這想法並非天馬行空。事實上,和5、6號樓同一時期建設的另外4棟蘇式老樓,多年前就已經拆遷,高端寫(xie) 字樓、酒店拔地而起,街坊們(men) 也搬進了郊區的大房子。

  “拆遷曾是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既能改善城市風貌和居住條件,又能以土地開發創造價(jia) 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邊蘭(lan) 春說,但城市不可能無限製地增量,尤其是首都北京已進入減量發展的新階段,舊模式已不可行。

  拆遷沒盼來,老樓的狀況卻斷崖式下跌。前幾年,光華裏5、6號樓出現整體(ti) 險情,被鑒定為(wei) D級危樓。

  既然無法拆遷,拆除重建或工程加固可行嗎?聽到記者的疑問,建外街道城建科的幹部楊新記趕緊擺手,“按照當時的政策,危樓重建必須保持麵積不變。可光華裏5、6號樓的廚衛麵積太小了,根本不符合住宅設計新國標,連設計方案都沒法通過。加固就更別提了,整個(ge) 樓都是脆的,一碰就碎。裏外大修一遍,成本比建新樓高很多。”

  拆不得也修不得,這困境並非個(ge) 例。市住建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市簡易住宅樓共882棟、113.5萬(wan) 平方米,涉及約2.8萬(wan) 戶。

  2019年8月,光華裏5號樓發生坍塌事故,三樓的木質樓板直接塌到了一樓。朝陽區主要領導立即趕往現場,建外街道和社區也全部動員起來,在子夜12點前完成了兩(liang) 棟樓的居民疏散安置工作。

  不能再等了!解危排險已是迫在眉睫。

  改建方案磨了一遍又一遍

  2020年7月,市住建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的意見》(簡稱178號文),提出在遵循區域總量平衡、戶數不增加的原則下,可通過翻建、改建或適當擴建方式,對危舊樓房進行改造。

  政策上首開突破口,推動危舊樓改建走出了第一步。很快,光華裏5、6號樓成為(wei) 首批試點項目。

  178號文規定可“適當擴建”,但並未具體(ti) 說明能擴多大麵積、應該擴在哪兒(er) 。這些瑣碎又重要的細節,全都要在實踐中一點點摸索,而這正是試點項目的意義(yi) 所在。

  “要把居民的事兒(er) 當成自家的事兒(er) 來辦。”朝陽區委負責人說,要最大程度用好現有政策,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時,新房又必須符合新國標,還要踐行減量發展的精神。在如此複雜的前置條件下做設計,堪稱“螺螄殼裏做道場”。

  一時間,在朝陽區委區政府的統籌下,住建、規自、發改、房管等區級職能部門全都來到了小小的光華裏,光是協調會(hui) 就開了不下20次。新房應該增加多少麵積、怎麽(me) 突破日照不足的瓶頸、合居戶怎麽(me) 分戶、廚衛如何入戶……各部門負責人圍坐在一起,疑難問題逐個(ge) 攻破。

  以最棘手的問題為(wei) 例——新房究竟應該增加多少麵積呢?據介紹,光華裏5、6號樓整體(ti) 增加了約10%的建築麵積,這個(ge) 數字是根據住宅設計新國標規定的廚衛最小麵積,反向倒推出來的。

  具體(ti) 到馮(feng) 德雲(yun) 家,他的一間小屋原本是15.6平方米,改建後擴為(wei) 17平方米,此外還擁有了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雖說還是擠巴巴,但老兩(liang) 口過日子,舒適度上了一個(ge) 檔次。

  錨定建築麵積之後,還要盡量提高新房的得房率,能多擠出一寸是一寸。老樓總共有三個(ge) 單元,新樓隻設計了一個(ge) 出入口,有效壓減了公攤麵積。哪怕需要多走幾步路,居民也非常樂(le) 意。

  居民的意見也被反複斟酌,盡可能納入改建方案。居民賈麗(li) 燕記憶猶新,那段日子,設計方和社區的人總是拿著方案請大夥(huo) 兒(er) 提意見,一條條記在本子上,“拿我們(men) 的事兒(er) 當他們(men) 自家的事兒(er) 來辦。”

  首開房地集團光華裏項目部的李銳告訴記者,這是他從(cong) 業(ye) 以來接手的最複雜的項目,“幾乎天天都要改。”方案磨了一遍又一遍,最終以各方都滿意的狀態定了稿。

  在具體(ti) 建設時,為(wei) 了減少對相鄰居民樓的影響,5、6號樓從(cong) 混凝土改為(wei) 裝配式住宅,建設速度還比預計快了兩(liang) 個(ge) 月。

  記者上周再訪光華裏。5、6號樓已基本落成,窗戶大而明亮,樓體(ti) 還是赭紅色,現代中帶著複古範兒(er) 。來往的居民總要停下腳步,前後端詳一番,滿意而歸。

  

  上圖為(wei) 危樓改造中,下圖為(wei) 改造前。本報記者 程功攝

  

  帶著“五心”挨戶征詢意見

  危舊樓改建遵循“政府引導、居民自願”的原則,100%達成共識後方可啟動。老樓終於(yu) 有機會(hui) 重生,大多數居民都高興(xing) ,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心存顧慮的人也不少。

  “事情難辦,不等於(yu) 不能辦,要實實在在去辦事,不能認認真真走過場。”朝陽區委負責人說,在這個(ge) 利益多元的時代,黨(dang) 員幹部必須站在群眾(zhong) 那頭。2020年秋,朝陽區政府、首開房地集團以及建外街道、光華裏社區共同組成了宣傳(chuan) 動員組,以期盡快達到100%同意率。

  “我們(men) 通過入戶走訪,梳理出反對改建工程的四種心態:不了解政策、不信任方案、生活確有困難,最後一種是隨大流。”建外街道辦主任林琳說,這個(ge) 工程能不能推下去,關(guan) 係到58戶居民未來幾十年的生活質量,“我們(men) 要用‘決(jue) 心、真心、信心、公心、耐心’,去幫助他們(men) 達成一致意見。”

  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張秀偉(wei) 是“老黨(dang) 務”,已在光華裏工作了十多年,人緣兒(er) 特好。即便如此,她頭一次入戶動員還是碰了釘子。老太太客氣地把她迎進屋,開門見山提要求:“閨女,隻要給我三套房,我立馬兒(er) 就搬走。少一套也免談!”

  “阿姨,咱現在沒有拆遷的政策了。”張秀偉(wei) 沒著急沒上火,坐下來細細講政策。今天不成,明天再來;明天不成,下周還登門。58戶居民中,這位老太太是最後一個(ge) 簽字的。簽完字,她拉著張秀偉(wei) 的手說:“閨女,其實我磨到最後,就想看看政府究竟能不能多給一套房。現在我知道了,這碗水,你們(men) 端得平著呢。”

  由於(yu) 曆史原因,58戶居民中隻有3戶有房產(chan) 證,其餘(yu) 都屬承租戶。很多承租人已去世,房子由其子女甚至孫輩居住,他們(men) 擔心房子改建後,承租權被取消。

  “改建主要目的是解危排險,同時適當改善居住條件。大家夥(huo) 兒(er) 現在怎麽(me) 搬走,今後還會(hui) 原樣搬回來。請大家相信政府的承諾。”宣傳(chuan) 動員組拍胸脯保證,漸漸打消了人們(men) 的疑慮。

  還有一部分居民反對,是因為(wei) 居住條件的確存在困難。比如有一戶家庭,小兩(liang) 居裏擠著老少四代人,不得已在後院搭了違建。重建新樓必然要先拆違,到時候根本住不下。麵對這樣的困難,街道也設身處地為(wei) 他們(men) 著想,把中間兩(liang) 代人分出來單獨申請公租房,解決(jue) 了這一難題。

  據統計,宣傳(chuan) 動員組先後入戶80多次,把政策講清、講透、講夠;召開3次居民代表會(hui) 議,動員4戶居民主動拆除違建。社區活動室裏張貼著戶型圖、裝修效果圖、進度圖,幾位工作人員全職“坐班”,隨時解答居民關(guan) 於(yu) 政策、設計方案、安置方案、房屋手續辦理、物業(ye) 管理等方麵的疑問。

  短短30天,光華裏進行了兩(liang) 輪改建意向征詢,均實現100%簽約。

  改建資金多方共擔是破局關(guan) 鍵

  城市更新往往耗資巨大,如果一味靠政府財政投入,其可持續性必然要打個(ge) 問號。因此,“誰來出錢”成為(wei) 大規模開展危舊樓改建的破局關(guan) 鍵。

  178號文提出了“成本共擔”模式,也就是改建資金由政府、產(chan) 權單位、居民等多主體(ti) 籌集。按照“區企合作”的理念,光華裏5、6號樓的改建工程,主要成本由屬地政府和產(chan) 權方首開房地集團共同承擔。此外,3戶房子屬於(yu) 已購公房,由房主承擔擴建部分的成本價(jia) 。

  今年,光華裏還將繼續推進危舊樓改建,並在資金來源上嚐試更深入的探索。

  數公裏之外的勁鬆一區114樓,已經率先試點危舊樓改建資金成本的“四方共擔”模式。

  “這棟樓是唐山地震後建的,從(cong) 日本引進的框架輕板實驗樓試點,牆體(ti) 不到20厘米厚,全北京才建了兩(liang) 棟。”勁鬆街道相關(guan) 負責人何海軍(jun) 告訴記者,才過40來年,老樓就破損嚴(yan) 重,外牆斑駁,樓板也漏音。近幾年,住戶們(men) 就連安裝空調外掛機,也得小心翼翼。

  此次114樓的危舊樓改建,成本由政府、產(chan) 權單位北京建工、居民以及社會(hui) 資本願景集團共同承擔。

  據介紹,114樓居住的60歲以上老人占比達36.9%,但一直缺少老年餐桌、裁縫店等配套服務設施。社會(hui) 資本的加入正是為(wei) 了彌補這些民生短板。

  改建後的114樓將在地下增加一層,產(chan) 權歸勁鬆街道辦事處所有,計劃建成物業(ye) 管理用房、文化活動場站、社區小菜站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願景集團出資數百萬(wan) 元參與(yu) 改建,並取得地下空間的運營權。據測算,將在10年左右收回投資成本,實現微利運營。

  城市更新後,如果隻顧大刀闊斧改造,而後期不精心管理維護,小區往往會(hui) 很快重返老舊狀態,前期的巨大投資也隨之打水漂。改造後的勁鬆114樓和光華裏5、6號樓都會(hui) 引入專(zhuan) 業(ye) 物業(ye) 公司,讓小區維持長久的健康和活力。

  老樓新生,既是城市更新的嶄新探索,也是對基層治理能力的考驗,助力首都北京在減量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專(zhuan) 家訪談

  探索危舊樓改造可推廣的經驗

  圍繞朝陽區危舊樓改建試點項目,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邊蘭(lan) 春。

  記者(以下簡稱“記”):朝陽危舊樓改造的探索有怎樣的必要性?

  邊蘭(lan) 春(以下簡稱“邊”):中央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北京也結合自身情況做了城市更新的具體(ti) 行動計劃。所以這個(ge) 探索既是落實國家戰略,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此前,北京探索出老舊小區改造的“勁鬆模式”,但是危樓重建還沒有成熟的樣板。政府怎麽(me) 推動、企業(ye) 怎麽(me) 投入、居民怎麽(me) 參與(yu) ,都沒有經驗可循。

  萬(wan) 事開頭難。試點項目是“啃硬骨頭”,地方政府、社區、企業(ye) 都花了比較大的成本,但是這很值得。我們(men) 期待它創造示範和亮點,尋找係統化、政策化的解決(jue) 之策,發現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記:危樓重建麵臨(lin) 哪些瓶頸?

  邊:過去,我們(men) 推動城市更新大多是以房地產(chan) 開發的方式,也就是先拆平再新建。如果資金壓力大,就直接增加容積率,靠增量帶來資金平衡。這種傳(chuan) 統模式比較簡單,對城市長遠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麵影響。

  城市不能無限增量,所以開發模式走到了終點。在政策約定的前提下進行有限量的擴張,才是更可持續的模式。

  記:基層治理對於(yu) 城市更新有什麽(me) 推動作用?

  邊:從(cong) 政府和企業(ye) 的角度來講,他們(men) 為(wei) 危舊樓改建花了很多精力、財力,但是居民不能完全接受和理解,這是考驗政府擔當的時候了,需要持續的耐心推動。

  怎麽(me) 去統一群體(ti) 意誌、共同解決(jue) 問題?過去,因為(wei) 基層治理的架構不明確,所以沒有現成答案。現在,政府推動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方式愈加成熟,統一居民意誌的路徑也會(hui) 更清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很多城市進行城市更新時都提到一個(ge) 經驗: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把積極分子凝聚起來,少數人帶動達成多數人的共識。

  記:危舊樓改建的成本由誰來負擔?

  邊:重建時適當擴大麵積、改善居住條件,這是居民願意真金白銀掏錢的前提。

  讓企業(ye) 承擔成本很難。以前,企業(ye) 投資房產(chan) 開發,獲取利潤的方式較為(wei) 明確。在新的城市更新背景下,需要改變過去獲取利潤的方式,比如可以利用閑置空間或配套設施參與(yu) 社區運營,持續獲取微利。

  記:光華裏5、6號樓平均增加了大概10%的麵積。您怎麽(me) 看待這個(ge) 數字?

  邊:我們(men) 追求的應該是適度的、健康舒適的環境,而並不一定追求麵積絕對大。跟搬到郊區的大房子裏相比,光華裏的住戶還能生活在熟悉的環境裏,左鄰右舍都是熟人,這也不失為(wei) 一種幸福。

  記:北京今後的危樓改建在哪些方麵還能做得更好?

  邊:要做好更大範圍的危舊樓改建,要從(cong) 城市運營的角度去看待,政府做好財政上的安排,對總量有估計,對過程有把握。

  城市是全生命周期的特殊產(chan) 品,從(cong) 建造、使用,到運營、維護,再到衰敗、修複和重生,是循環的過程。很多上世紀90年代改造過的小區,很快又二次衰敗了,這是因為(wei) 它沒有真正意義(yi) 上的物業(ye) 管理。從(cong) 綠色低碳可持續的角度,我們(men) 應該進行可持續的運營維護,延長建築壽命。

  除了房屋本體(ti) 設施和外部空間環境,還應該注重打造鄰裏社區,也就是讓居民更有歸屬感、認同感。在老人多的地方多開展適老化改造,在孩子多的社區打造兒(er) 童友好社區。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