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讓惡意“逃廢債”無處可逃】直擊——“逃廢債”中介如何興風作浪擾亂金融市場?

發布時間:2022-04-06 08:51: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4月5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逃廢債(zhai) ”中介如何幫助借款人達到“該還不還”的目的?記者以借款人的身份和幾名從(cong) 業(ye) 者交流後發現,運用所謂的“話術”,以及“惡意投訴”是他們(men) “對付”金融機構最常用的手段。一名從(cong) 業(ye) 者說,他們(men) 可以用專(zhuan) 業(ye) 的話術幫助借款人應對金融機構的催收,還可以用投訴的辦法,迫使金融機構妥協。

  

  一名“逃廢債(zhai) ”中介的從(cong) 業(ye) 者表示:“跟他們(men) 打交道是有方法的,他們(men) 比較怕投訴,一般投訴之後你的要求都是能解決(jue) 的。咱們(men) 隻要有相關(guan) 的證據證明,就肯定沒問題。到時候你不用管,我們(men) 來跟那邊交涉。”

  這名從(cong) 業(ye) 者口中的“方法”,在他們(men) “逃廢債(zhai) ”的過程中已經屢試不爽。比如,他們(men) 會(hui) 故意挑釁、侮辱催收人員,催收人員一旦情緒失控,就落入了陷阱。之後,他們(men) 會(hui) 將通話錄音,向監管部門提交,並在網絡平台曝光,以此投訴催收人員暴力催收,向金融機構施加壓力。還有一些金融機構的催收人員還沒來得及開展催收,對方就立馬指責其態度差,提出無理要求,並且以投訴相威脅。一家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李雨欣(化名)說,她已經多次遭遇此類惡意威脅和投訴,因為(wei) 舉(ju) 證困難,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隻能滿足他們(men) 的訴求。

  “他們(men) 會(hui) 代理客戶提出一些我們(men) 認為(wei) 是無理的訴求。比如這個(ge) 錢還不了,我要分三年去還,你們(men) 的利息太高了,你們(men) 要把利息全部減免等。我們(men) 不答應他,他就會(hui) 說要去找監管,誇大其詞來向我們(men) 施壓。他同時還會(hui) 告訴客戶本人不要接我們(men) 的電話,全權由他代理。我們(men) 很難舉(ju) 證,監管也很難去判斷一定是‘反催收’聯盟在這麽(me) 做,所以我們(men) 一般情況下都會(hui) 答應他們(men) 的訴求。”李雨欣說。

  拖延時間——“想還,但沒錢”

  “反催收方法”裏還有一個(ge) 關(guan) 鍵詞,就是“還款意願”。也就是說,“雖然沒有還款,但有還款意願”。借款人每次都接聽電話,並堅稱自己有還款意願並承諾還款時間,但當還款時間再次到來時,他們(men) 依然以同樣的話術回複,由此循環往複。金融機構無法判斷客戶的真實還款能力,隻能選擇相信借款人,他們(men) 便順利地拖延了還款時間甚至逃脫了債(zhai) 務。

  “偽(wei) 造材料”是惡意“逃廢債(zhai) ”產(chan) 業(ye) 鏈重要一環

  金融機構的不斷讓步,進一步助長了“逃廢債(zhai) ”中介的囂張氣焰。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惡意“逃廢債(zhai) ”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除了代理投訴和“反催收”服務之外,偽(wei) 造材料竟然也成為(wei) 重要一環。比如,一些“逃廢債(zhai) ”中介可以偽(wei) 造失業(ye) 證明、住院證明、困難證明,甚至死亡證明等,用於(yu) 和金融機構協商達成消除逾期記錄、減免還款金額、征信洗白等目的。

  一家商業(ye) 銀行的信貸部員工沈紅潔(化名)舉(ju) 例說:“有個(ge) 客戶多次通過向人民銀行、監管機構舉(ju) 報等方式,要求修複逾期記錄,原因是他出車禍一直處於(yu) 昏迷狀態,並提供了多個(ge) 證據證明。經核實,客戶提供的資料均為(wei) 虛假資料。”

  惡意“逃廢債(zhai) ”興(xing) 風作浪,對金融市場的負麵影響不可小覷

  數據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銀保監會(hui) 及其派出機構共接收並轉送銀行業(ye) 消費投訴84424件,同比增長25.5%;四季度,銀行業(ye) 消費投訴90595件,同比增長18%。其中不乏“反催收”人員煽動策劃的情況。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複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說,惡意“逃廢債(zhai) ”興(xing) 風作浪,對金融市場的負麵影響不可小覷。

  “首先會(hui) 影響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金融機構的債(zhai) 權得不到很好的維護,就會(hui) 損害金融機構經營的利益。第二,它影響了正常的金融秩序。金融機構為(wei) 了應對惡意‘逃廢債(zhai) ’、惡意投訴,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可能會(hui) 影響對其他客戶的服務。”董希淼說。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莫開偉(wei) 進一步指出,“逃廢債(zhai) ”現象已經成為(wei) 寄生在我國金融肌體(ti) 中的“毒瘤”,它所帶來的社會(hui) 危害非常巨大,會(hui) 誘發“逃債(zhai) ”“賴債(zhai) ”的“羊群效應”,帶動更多人加入“反催收”聯盟,加入“債(zhai) 鬧”組織,跟銀行對抗來逃債(zhai) ,擾亂(luan) 了金融行業(ye) 的正常秩序,增加了銀行機構和其他促貸平台的維權成本,導致了大量行政和金融資源的浪費,踐踏和破壞了國家正常健康的信用體(ti) 係。會(hui) 影響銀行金融機構推進普惠金融的信心,進一步惡化金融行業(ye) 的生態環境。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