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封簽” 應成外賣標配
北京市《網絡餐飲服務餐飲安全管理規範》本月正式實施,對供餐企業(ye) 的場地要求、配送過程的操作規範等予以明確。其中,“外送食品打包應使用開啟後無法複原的封簽或一次性外包裝袋”的要求,精準切中各方關(guan) 切。
封簽雖小,意義(yi) 重大,既保障了食品安全,也厘清了所涉權責。長期以來,從(cong) 商家出餐到消費者接收,配送環節基本處於(yu) 監管缺位狀態,僅(jin) 憑餐盒外觀很難判斷是否被動過手腳。而外賣在途中被偷吃、調包等惡性事件的出現,更讓消費者深感擔憂又無能為(wei) 力。如今明確源頭封口、拆開留痕,直接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換個(ge) 角度來看,這也給騎手和商家減少了不必要的麻煩。點餐平台上關(guan) 於(yu) 湯水灑出、缺斤短兩(liang) 等投訴並不少見,而原因何在往往說不清。封簽讓“誰動了我的外賣”不再是場“糊塗官司”,也於(yu) 無形中增進了各方的信任。
外賣封簽便於(yu) 操作、一舉(ju) 多得,但從(cong) 記者走訪來看,新規還沒有充分落地。某些商家為(wei) 了節省出餐時間、減少成本支出,常常在包裝上打個(ge) “死結”、貼塊膠帶就糊弄了事。特別是一些非連鎖的小店,似乎以為(wei) 小本買(mai) 賣就不用執行規則,隻要不被投訴就能蒙混過關(guan) 。“不自覺”現象的存在,再次證明相關(guan) 部門出手規範引導的必要性。一方麵,要結合舉(ju) 報投訴、網絡監測和監督抽檢等渠道發現違規線索,一經核實依法給予嚴(yan) 懲。另一方麵,要通過合理宣傳(chuan) 讓商家意識到,“食安封簽”已經成為(wei) 行業(ye) “標配”,為(wei) 了“幾分錢”“幾秒鍾”失掉口碑,才是真正的得不償(chang) 失。
網絡餐飲行業(ye) 要健康發展,衛生安全是基本前提。時至今日,點外賣已經成為(wei) 一種普遍的消費選擇。數據顯示,2021年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同比增長29.9%,已高達5.44億(yi) 人。行業(ye) 的飛速擴張,也讓食品安全問題格外紮眼。比如,無實體(ti) 店鋪、無餐飲服務許可證的“幽靈店”一度橫行;少數商家使用過期變質的原料,製作場所更是環境髒亂(luan) 差……種種亂(luan) 象提醒我們(men) ,必須堅持對外賣食品的全鏈條監管,從(cong) 食品采購到加工配送,從(cong) 外賣商家到點餐平台,都得拿出針對性的辦法來。
封簽理應成標配,早該成標配。讓更多環節安心起來,讓餐品安全軌跡可循、責任可溯,整個(ge) 行業(ye) 才能獲得更為(wei) 持久的發展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