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哥隨手拍”中的共治潛力
快遞小哥送件間隙,發現樓道有雜物堆積,隨手拍下,將問題及位置發送到微信群,不到倆(lia) 小時,此處就被清理幹淨。據報道,通過發動快遞小哥“隨手拍”,北京市大興(xing) 區清源街道平均一周能解決(jue) 30多項社區隱患。
“隨手拍”調動了快遞小哥的積極性,更讓我們(men) 看到,其實大家身邊還有很多治理潛能可被激發。以清源街道為(wei) 例,活躍在該轄區的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有近千人,他們(men) 流動在與(yu) 居民接觸的第一線,熟悉這裏的人情、地情。哪兒(er) 堆積雜物,誰家私搭“飛線”,消防通道暢通與(yu) 否,他們(men) “門兒(er) 清”,提高他們(men) 的參與(yu) 度,對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大有裨益。
基層大事小情千頭萬(wan) 緒,紛雜問題無不需要去發現去解決(jue) 。尤其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集中於(yu) “最後一米”的矛盾問題不少,有必要將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等“微力量”充分用起來。一方麵,他們(men) 是治理力量的有益補充,很多時候還是問題的第一發現者;另一方麵,參與(yu) 治理的過程也是激發主人翁責任感的過程,這本身就是一場積極的雙向奔赴。在清源街道,“隨手拍”可以賺積分兌(dui) 獎品,還能享受公益理發等服務,用小哥的話說:“拍著拍著”就融入到了這個(ge) 社區、這座城市。
以共治推動共享,以共享反哺共建。過去我們(men) 講共治,著眼點更多是居民這一主體(ti) 。而今,快遞小哥等流動性較強的“新市民”也有更多機會(hui) 參與(yu) 其中,無疑為(wei) 社區共治打開了新思路。眼下,類似探索正在北京各社區廣泛開展,比如,外賣騎手報名“小巷管家”,參與(yu) 胡同治理;再如,網約車司機兼職“網格員”,參加社區周末大掃除活動,等等。與(yu) 之同時,為(wei) 了調動大家參與(yu) 積極性,一些地方還專(zhuan) 門設立“歇腳驛站”、完善激勵機製,都是值得借鑒的好辦法。
歸屬感就是幸福感、獲得感。這一層麵上,共治其實是一個(ge) 紐帶,將各種“微力量”凝聚起來,推動的是個(ge) 體(ti) 融入共同家園、共建宜居城市。這體(ti) 現著治理水平,更彰顯著城市溫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