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成年人為何也想過兒童節?做不被定義的兒童

發布時間:2022-06-02 09:31: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6月1日是國際兒(er) 童節。而如今借著“六一”兒(er) 童節獎勵自己一個(ge) 禮物或一段休閑時光的成年人也不少。正所謂“‘兒(er) 童節’對小學生來講太幼稚,對成年人來說剛剛好”。

  在有些孩子看來,這都叫“兒(er) 童節”了,大人就不應該過。但也有孩子表示非常理解,因為(wei) “每個(ge) 人都想玩”。

  成年人為(wei) 何也想過兒(er) 童節,是幼稚嗎?心理成熟有哪些衡量標準?每個(ge) 人心裏都有一個(ge) “小孩”嗎?成年人有點“孩子氣”好不好?

  

  這種減壓方式挺成熟

  成年人過兒(er) 童節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現嗎?

  對此,中國心理學會(hui) 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hui) 委員、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唐義(yi) 誠指出,成年人過兒(er) 童節其實可以看成是一種減壓方式:“在心理學上有一個(ge) 防禦機製叫退行,就是成年人可以暫時將自己的心理年齡倒退,在這種退行心理防禦機製影響下,成年人暫時回到孩童狀態,像孩子一樣調皮,充滿好奇心以及對生命的熱情。”

  此外,讓自己去過一個(ge) 兒(er) 童節,對於(yu) 成年人來說也有一種自我抽離的作用,從(cong) 現在的生活抽離,是一種自我照顧和心理建設的行為(wei) 。

  唐義(yi) 誠表示,如果成年人過兒(er) 童節的手段、方法適當,推薦人們(men) 在兒(er) 童節時盡情體(ti) 會(hui) 這個(ge) 日子帶來的歡愉感。

  這麽(me) 來看,主動利用兒(er) 童節給自己減壓,這個(ge) 想法似乎還挺成熟。

  看一個(ge) 成年人在兒(er) 童節這天過不過節並不能判斷他心理是否成熟。

  唐義(yi) 誠介紹,通常可以通過三個(ge) 標準來衡量:不給自己添麻煩,不給自己惹事;不給別人添麻煩,在家庭和職場中都有良好的人際關(guan) 係;可以把事情完成,正常地解決(jue) 問題,完成自己的社會(hui) 使命和社會(hui) 功能,實現自己的內(nei) 在價(jia) 值。

  他是曾經的我嗎?

  過個(ge) 兒(er) 童節對成年人來說,隻是一天的“出走”。

  而在心理谘詢實踐中,有觀點認為(wei) ,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心裏一直都住著一個(ge) “內(nei) 在小孩”。

  唐義(yi) 誠介紹,這是指假設每個(ge) 人的內(nei) 心都有一個(ge) 孩子,而“內(nei) 在小孩”不會(hui) 隨人們(men) 年齡的增長而消失,相反,他永遠就像一個(ge) 孩子躲在人們(men) 內(nei) 心的角落。如果童年時環境惡劣或被父母忽視,“內(nei) 在小孩”可能會(hui) 有創傷(shang) ,一個(ge) 人即使長大了,這個(ge) “內(nei) 在小孩”隨時都可能跳出來哭泣、懇求,幹擾當下。

  不過,唐義(yi) 誠也指出,所謂的“內(nei) 在小孩”目前並沒有科學實證的研究支持,是基於(yu) 心理谘詢個(ge) 案的實踐,是心理谘詢和治療領域的一個(ge) 現象學術語:“在心理谘詢領域,通常把‘內(nei) 在小孩’視為(wei) 人們(men) 成年後一些心理創傷(shang) 及心理疾病的解釋路徑。”

  “做不被定義(yi) 的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men) 常被期待要成熟一點兒(er) ,甚至我們(men) 自己也這樣期待和自我要求。

  可是,人生能否至死是少年?成年人有點“孩子氣”好不好?

  在社會(hui)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高等級的,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體(ti) 驗生活,並發揮創造力,使人生有新的斬獲。他曾調查研究了幾萬(wan) 名在科學、文學、藝術、企業(ye) 等行業(ye) 的“自我實現者”,發現他們(men) 具有“孩子氣”,他們(men) 因成熟被挑選出來,但他們(men) 同時也很“幼稚”。

  而這種“孩子氣”並不是說他們(men) 真的幼稚、不負責任,而是指一個(ge) 人有赤子之心,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新興(xing) 體(ti) 驗有開放的態度,並且有擁抱生活中“不確定”的勇氣。

  唐義(yi) 誠指出,人們(men) 成年後,很多成年人開始進入所謂的固定性思維模式,而一個(ge) 有“孩子氣”的成年人會(hui) 平等、開放地看待各種體(ti) 驗:“一個(ge) 有‘孩子氣’的成年人擁有成長性思維。”

  在兒(er) 童節,去做孩子吧,做不被定義(yi) 的孩子。

  監製:郭靜

  記者:劉飛

  編輯:楊揚 馬露絲(si)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