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顯示賬號所屬MCN機構 新變化帶來何種影響
央廣網北京7月25日消息(記者劉柏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網絡“大V”“達人”背後的“操盤公司”逐步從(cong) 幕後走向台前。一些社交平台目前開始顯示賬號所屬的MCN機構名稱。這一新變化有哪些指向?會(hui) 給用戶和消費者帶來哪些影響?
不少社交媒體(ti) 用戶在這兩(liang) 天發現,一些網絡“大V”“達人”的賬號主頁有一些變化。比如,在某平台上,搞笑博主“papi醬”的主頁上多了一欄信息——“xx(MCN機構)旗下成員”;在另一平台上,歌手劉畊宏的主頁上顯示“MCN:xx傳(chuan) 媒”。
這裏需要解釋一個(ge) 概念,什麽(me) 是“MCN”?簡單來理解,MCN機構相當於(yu) 網絡“大V”和“達人”們(men) 的經紀公司。
針對社交媒體(ti) 賬號開始顯示MCN機構名稱的新變化,用戶和消費者可能受到哪些影響?
互聯網專(zhuan) 欄作者仝誌斌認為(wei) ,一些營銷號可能會(hui) 由此浮出水麵,有助於(yu) 用戶和消費者加以判別。“一些營銷號是以個(ge) 人身份建立的,表現為(wei) ‘人格化賬號-機構化運營’。顯示MCN機構名稱後,會(hui) 使得用戶對其內(nei) 容和其帶貨的商品本能地提高警惕度。”
營銷號的“刷流量”行為(wei) 也將更容易被識別、被鎖定。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yu)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說:“如果同一機構旗下的幾個(ge) 賬號都出現‘刷流量’行為(wei) ,相應MCN機構可能就脫不了幹係。”
從(cong) 平台方麵來說,對“大V”的管理可能將從(cong) 賬號管理延伸到賬號管理和機構管理並舉(ju) 。仝誌斌說:“社交平台上的內(nei) 容是參差不齊的,有謠言、‘標題黨(dang) ’等。市場中出現追逐流量的行為(wei) ,其中一個(ge) 原因是MCN機構對相應內(nei) 容的批量化生產(chan) 。顯示MCN機構名稱後,平台對內(nei) 容的管理可以從(cong) 賬號管理升級為(wei) 其背後的機構管理,對MCN機構而言更具威懾力,由此達到淨化平台內(nei) 容生態的目的。”
盤和林認為(wei) ,一些自媒體(ti) 的出鏡者或主持人其實也隻是“打工人”,披露背後的“操盤公司”將倒逼MCN機構承擔更多責任。“有些MCN機構在和自媒體(ti) 簽訂合同的時候,將相應賬號牢牢地與(yu) MCN機構綁定。MCN機構享受了自媒體(ti) 利潤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責任。公開MCN機構名稱,就是要讓權責關(guan) 係更加明晰,未來MCN機構要對自媒體(ti) 的觀點、內(nei) 容等承擔更多責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