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評】斥巨資引進23名“菲律賓博士”被問責 急功近利隻能誤人子弟
湖南邵陽學院花費近2000萬(wan) 元引進23名“菲律賓博士”一事有了最新進展。7月24日晚,湖南省教育廳發布通報稱,邵陽學院沒有結合學院發展實際科學製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在博士人才引進等方麵存在不當做法。該校黨(dang) 委書(shu) 記被免職。
邵陽學院名為(wei) 引進,實為(wei) 自產(chan) 自銷。據媒體(ti) 報道,23名海外博士中有22人是該校工作人員,在菲律賓亞(ya) 當森大學完成學曆“鍍金”後仍要返校,1人屬於(yu) 校外引進。他們(men) 所學專(zhuan) 業(ye) 均為(wei) 哲學(教育學),學習(xi) 時間隻有2年4個(ge) 月。而這所亞(ya) 當森大學曾被舉(ju) 報“在疫情期間針對中國市場大肆開設低質在線課程”,已被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納入學曆學位認證加強認證審查的名單。
邵陽學院如此大費周章,是為(wei) 了短時間內(nei) 提升該校教師隊伍中有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以利於(yu) 學校在爭(zheng) 取一些項目和經費中贏得優(you) 勢,特別是對學院以後“升格”為(wei) 大學、申請碩士點有幫助。
學院提升自身實力沒有錯,但實現的手段要科學合理,不能走捷徑,更不能走歪路。如果靠花錢找個(ge) 國外高校短期內(nei) 拿到博士學位成為(wei) “引進人才”,這種批量速成、缺少嚴(yan) 格學術評價(jia) 的高學位人才,無疑對學校和學生都極不負責。
像邵陽學院這樣在人才引進中不占優(you) 勢的高校,無論申請碩士點、博士點,還是由學院升格為(wei) 大學,都殊為(wei) 不易。但做學問不能急於(yu) 求成,腳踏實地、行穩致遠才是正道。如何在遵守國家相關(guan) 規定的前提下,結合社會(hui) 需要和學校自身條件,找準學科建設的正確方向和實現路徑,考驗學校管理層的智慧。同時,相關(guan) 部門也要對這些學院多些關(guan) 心和幫扶,通過政策支持引導,穩步提升學院在學科、人才建設方麵的實力和影響力。隻有真正種下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秦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