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延慶修複古寺廟23塊民間壁畫 題材涉及宗教民俗、民間藝術、古代服飾等

發布時間:2022-07-28 08:42:00來源: 北京日報

  近日,延慶區博物館完成了23塊寺廟壁畫的修複。這23塊壁畫是2012年至今的10年間,延慶區博物館從(cong) 轄區寺廟中收集的。目前,修複工作已基本完成,這批精美的壁畫再現了延慶和北京地區曆史上生動鮮活的社會(hui) 生活圖景。

  繪製時間最早可追溯至清中期

  在延慶區博物館壁畫修複間,3名技術人員正在認真細致地清理壁畫表麵、修邊,有人手持棉簽,蘸取純淨水清除附著在壁畫表麵的白灰、水漬、泥漬等;有人利用刮刀蘸取水泥,小心翼翼地修複壁畫四周包邊……

  “正在修複的23塊壁畫主要是從(cong) 永寧鎮的王家山龍王廟、張山營鎮的田宋營關(guan) 帝廟和東(dong) 門營閻王廟3座寺廟中揭取下來的。伴隨寺廟修繕,我們(men) 將壁畫揭取下來修複保存。”延慶區文物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延慶地區村落寺觀曆史悠久。明清時期,幾乎村村都有廟宇。這些現存的古寺觀規模都不是很大,寺觀壁畫也不是出自名家之手,都是民間畫師的作品,題材涉及宗教民俗、民間藝術、古代服飾等方麵,是研究延慶地區明清曆史、文化、民間信仰等難得的實物資料。

  此次修複的壁畫共有23塊,麵積1至3平方米大小不等,主要分布在廟宇的正殿內(nei) 牆、山牆上。由於(yu) 寺廟年代久遠,壁畫內(nei) 容已不全,有龍王行雨圖、梅蘭(lan) 竹菊中的竹子和漁樵耕讀中的漁夫、樵夫等,繪製時間大致在清朝中期至民國期間。

  壁畫保留至0.5厘米厚

  要想把上百年的壁畫揭取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修複工作自今年5月初開始,在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專(zhuan) 家董育綱的指導下進行。揭取采取兩(liang) 種方法,因地製宜。一是寺廟修繕需要拆除後牆的,則拆除後牆保留壁畫本體(ti) 及其後背的泥土;二是沒法拆後牆的,則用專(zhuan) 門的機器,一點點“伸”到牆裏將壁畫“鋸”下來。“雖然機器本身自帶固定器可以固定位置,但實際操作起來必須慢,不然一不小心就會(hui) 把壁畫和地仗鋸斷。”延慶區博物館技術負責人趙銘岩說。

  “地仗”是作畫層下麵的一種襯底,防腐防潮,傳(chuan) 統工藝是以動物血液、桐油、麵粉、磚灰等混合發酵而成。“揭取後的壁畫保留著原地仗和泥土,厚度為(wei) 3至5厘米。為(wei) 方便以後加固,需清理原地仗,僅(jin) 保留至0.5厘米厚。每一步都需要小心謹慎,不可操之過急,以免損傷(shang) 作畫層。”壁畫修複現場負責人張富林說。

  “納鞋底”式加固壁畫

  揭取下來的壁畫,加固和修複需要經過清理原地仗、加固原地仗、製作壁畫新地仗、壁畫與(yu) 新地仗粘接、清理壁畫表麵5個(ge) 步驟。

  將原地仗清理成0.5厘米厚後,先用水稀釋後的聚醋酸乙烯乳液,也就是乳膠,均勻塗刷在原地仗表麵,塗抹1至2次,再加豆包布來增加拉伸強度。“這一步類似於(yu) 納鞋底時候加上一層膠、一層布,讓鞋子更結實。”趙銘岩說。

  壁畫的新地仗是專(zhuan) 門定製的蜂窩鋁板。這種鋁板內(nei) 部結構呈蜂窩狀,外表為(wei) 鋁製,材質輕,作為(wei) 壁畫的支撐層粘合固定之後,強度穩定、不易變形、便於(yu) 儲(chu) 存搬運。新地仗做好後,技術員們(men) 再通過毛筆、棉簽等輕輕清理壁畫表麵汙漬,讓其重煥色彩。

  截至目前,23塊壁畫已全部修複完畢。後續,將會(hui) 作為(wei) 資料保存在延慶區博物館,未來將陸續展出。

  “延慶的屯、堡、營、寨等是長城防禦體(ti) 係的一部分,這些存在於(yu) 長城腳下的壁畫背後,包括表現的生產(chan) 生活、民間信仰等,充分體(ti) 現了開放、包容的長城精神。”延慶區文物所相關(guan) 負責人說,後續將緊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整合全區壁畫資源,進行數字化留存和二次開發,並嚐試將其轉化成數字文創產(chan) 品,更好地活化利用。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