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風帆暮急沙鷗起 波影晴涵野樹稠

發布時間:2022-08-17 08:49: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戶力平

  說到“北京的母親(qin) 河”,人們(men) 便會(hui) 想到有“北京第一大河”之稱的永定河。千百年來,她孕育、催生、撫養(yang) 了北京城,是北京的生命之源,文化之根。其實,除了永定河,在北京還有幾條河流,也被稱為(wei) “母親(qin) 河”,多是各行政區內(nei) 曆史最為(wei) 悠久、流域麵積最大、曆史與(yu) 文化積澱極為(wei) 豐(feng) 富的河流。

  [房山]不是拒馬河,而是大石河

  原本以為(wei) 拒馬河曆史悠久,水麵寬闊,當是“房山的母親(qin) 河”。當我與(yu) 房山區文旅委的朋友交流後,方知大石河才是“房山的母親(qin) 河”。

  我首先探尋了大石河的上遊。駕車沿108國道而行,至房山區河北鎮東(dong) 莊子村,便看到一條河幾乎與(yu) 108國道並行而上,這就是大石河。沿著河流相伴的國道一路西行,一個(ge) 多小時後來到大台村附近,河道逐漸變窄,幾近幹枯。

  房山的朋友介紹說,這裏便是大石河的上源。大石河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係的北拒馬河支流,發源於(yu) 房山境內(nei) 西部山區霞雲(yun) 嶺鄉(xiang) 堂上村。河道在山穀間曲折向東(dong) ,經霞雲(yun) 嶺、長操、班各莊、河北鎮等地,在坨裏辛開口村出山,到祖村向南出境,至河北涿州碼頭鎮與(yu) 北拒馬河匯合,全長129公裏。其中房山區境內(nei) 有108公裏,是房山區境內(nei) 最長的河流,貫穿區境南北,且曆史極為(wei) 悠久,由此被房山人稱為(wei) “母親(qin) 河”。

  我問他,為(wei) 什麽(me) “房山的母親(qin) 河”不是拒馬河呢?他說拒馬河雖然曆史悠久,但其在區境內(nei) 的長度與(yu) 流域麵積遠遠少於(yu) 大石河。

  他繼續介紹,戰國時期,大石河稱“繩水”,西漢時改稱“聖水”。隋代因流經防山腳下,改稱“防水”。唐代複稱“聖水”。五代時改稱“石子河”。金代以龍泉為(wei) 其源頭之一,改名“龍泉河”,至清代未變。民國時改稱“大石河”。因係琉璃河的上遊,所以泛稱“琉璃河”。

  大石河先後匯聚了房山區境內(nei) 的黑龍關(guan) 、河北村及萬(wan) 佛堂等諸多泉水及丁家窪河、周口店河、東(dong) 沙河等河流,流經房山平原地區多個(ge) 鄉(xiang) 鎮,沿河兩(liang) 岸有村莊近60個(ge) ,流域麵積達1280平方公裏,竟占全區總麵積的2/3,所以是房山區境內(nei) 的第一大河。

  千百年來,大石河不僅(jin) 滋潤了兩(liang) 岸的肥田沃土,哺育了房山人民,還為(wei) 水上行船、漕運貨物提供了運輸條件。

  民國時期,隨著上遊來水的減少,大石河逐漸成為(wei) 一條季節性河流,隻有雨季才見河水,由此逐漸成為(wei) 一條泄洪河。幾年前,結合北京市中小河道治理總體(ti) 規劃,房山區開始徹底治理大石河。

  如今的大石河已成為(wei) 房山區的一條景觀河,兩(liang) 側(ce) 綠樹濃蔭,將古老的“母親(qin) 河”裝扮成一道綠色長廊。

  聽了文旅朋友的介紹,我對大石河的曆史有了新的認識。隨後到它的下遊繼續尋訪。

  [延慶]媯河,是最具人氣的“打卡地”

  對延慶媯河的最初了解,源於(yu) 《北京延慶地名誌》上的介紹。當我徜徉於(yu) 媯河旁的夏都公園,頓覺水麵寬闊,景色格外秀麗(li) 。

  延慶的朋友介紹,媯河是流經延慶區的最大河流,又稱媯水河、媯水、媯川,其名始於(yu) 唐代以後。而媯河原是山西永濟縣境內(nei) 的一條小河,傳(chuan) 說堯帝為(wei) 了考驗舜,而將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嫁給他。舜將二女安置於(yu) 媯河之濱,讓她們(men) 如普通農(nong) 婦一樣勞作,因而取得了堯的信任。到了南北朝以後,人們(men) 附會(hui) 古潘城(今河北涿鹿縣保岱鎮)是舜都,所以將潘城中的一條小河改名為(wei) 媯河,唐朝時曾在潘城中設媯州,唐長安二年(702年)移媯州於(yu) 清夷軍(jun) 城(今官廳水庫附近),而流經此處的這條河也被叫成了媯河。

  媯河源自鬆山,東(dong) 穿龍慶峽宛轉出山,至金牛山西折,經媯川繞康西草原入官廳湖(水庫),延綿百餘(yu) 華裏,養(yang) 育了延慶人民,所以被延慶人譽為(wei) “母親(qin) 河”。

  說話之時,便走到媯河女的雕像前。這是根據民間傳(chuan) 說雕製而成。早在1500年前,北魏酈道元曾親(qin) 臨(lin) 勘察媯河,並在《水經注》中予以讚美。金元兩(liang) 代帝王也耽迷於(yu) 媯河的山光水色,多次鑾輿而來,駐蹕不去。到了明清時期,這裏已成了旅遊勝地。由於(yu) 延慶境內(nei) 多山,且媯河多在山穀中穿行,每當落雪後,滿川滿山皆為(wei) 瑞雪覆蓋,玉樹瓊林,故有“媯川積雪”之稱,為(wei) “延州(慶)八景”之一。

  延慶之秀集於(yu) 媯河,延慶之美盡在媯河。她宛如一條綠色的飄帶,從(cong) 延慶城區飄過,構成一道優(you) 美的風景,由此成為(wei) 曆代文人雅士尋遊的地方。明代宣府巡撫都禦史郭登庸有詩讚曰:“村橫落日煙猶碧,林隱陰崖雪半留。柝擊棲烏(wu) 驚野戍,風輕春雁度山樓。”

  百餘(yu) 年前,此地為(wei) 延慶城南郊,媯河之濱有大麵積的灘塗濕地。每年春分後大雁飛回北方繁殖,寒露後飛往南方越冬,時有成群結隊的大雁在此棲息。近20年來,經過綜合整治,疏浚了河道,修築了河堤,並依托媯水河及兩(liang) 岸林地,建成多處水岸公園,形成了以水為(wei) 軸、以林為(wei) 體(ti) 、山水相依的景觀,其美在山、石、林、水、花、草一應俱全,雅在於(yu) 清、幽、靜、野四味兼具,由此成為(wei) 延慶最具人氣的“打卡地”。

  [門頭溝]永定河,將最美的腰身展現於(yu) 此

  幾次到門頭溝尋訪,門頭溝的朋友提起永定河,都會(hui) 自豪地說,她不僅(jin) 是“北京的母親(qin) 河”,也是我們(men) “門頭溝的母親(qin) 河”。因為(wei) 她與(yu) 門頭溝的淵源可追溯到300萬(wan) 年前。

  與(yu) 永定河文化研究會(hui) 的朋友相約於(yu) 永定河畔的永定河公園。剛一見麵,他就向我介紹起門頭溝與(yu) 永定河的淵源。

  他說,門頭溝有個(ge) 古村落,叫三家店,是連接京城與(yu) 西山的重要門戶。300萬(wan) 年前,就是在這裏,古老的永定河奔出太行山,衝(chong) 積出了一片坦蕩的平原,因而產(chan) 生了“北京灣”這片適合生衍的沃土,其中就包括今天的門頭溝。

  永定河北京段共有170公裏,其中門頭溝段就占到了102公裏。如果僅(jin) 僅(jin) 就流域麵積而言,永定河在門頭溝區的流域麵積中是最大的,達到了1368平方公裏。由此,永定河作為(wei) 北京的“母親(qin) 河”,將170公裏的身姿留給了北京這座城市,而在這其中,它又將一半以上的流域麵積留給了門頭溝,為(wei) 此,門頭溝人自豪地說“母親(qin) 河”把她最美的腰身展現在了門頭溝,養(yang) 育了一代又一代門頭溝人,所以,永定河更是門頭溝的“母親(qin) 河”。

  置身於(yu) 永定河畔,滿眼水清景秀的景致,河岸因水而綠,河景因水而美,遊人因水而悅。

  永定河公園以永定樓為(wei) 主題景觀,以永定河觀景台、永定河文化牆、永定河母親(qin) 雕塑為(wei) 輔助景觀,渾然一體(ti) ,集中體(ti) 現了永定河悠久的曆史與(yu) 文化。而永定樓既是京西一道獨具魅力的風景線,也是門頭溝的標誌性建築。

  [昌平]溫榆河,曾號稱“銅幫鐵底”,具有良好的通航條件

  溫榆河是昌平區第一大河,流經昌平區中南部的大部分區域。

  尋訪溫榆河幸有家住溫榆河畔沙河鎮的文史研究者張先生的陪同,其研究昌平文史十餘(yu) 年,是個(ge) “昌平通”。

  我們(men) 沿著溫榆河畔的小路邊走邊聊,說起溫榆河的曆史,張先生如數家珍。他介紹,溫榆河發源於(yu) 昌平區軍(jun) 都山,上遊由東(dong) 沙河、北沙河、南沙河等支流匯合而成,至通州區通惠河口入北運河。在北京城還沒誕生的時候,溫榆河已形成,它是北京地區最古老,也是最早被開發利用的河流之一。

  溫榆河之得名,一說源於(yu) 泉水溫熱,寒冬不冰,故名“溫餘(yu) 水”,後諧音為(wei) “溫榆水”“溫榆河”;二說源於(yu) 開河後,兩(liang) 岸長滿榆樹,繁茂成蔭,河水清澈明亮,遂稱之“溫榆河”。

  溫榆河之名最早正式見於(yu) 《漢書(shu) ·地理誌》,稱“溫餘(yu) 水”。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時也稱“濕餘(yu) 水”。而《遼史》記載“順州有溫榆河”,元代稱“榆河”,又俗稱“富河”。

  溫榆河曾號稱“銅幫鐵底”,具有良好的通航條件。相傳(chuan) ,漢代就有從(cong) 潞河(今北運河)到昌平的運糧船航行於(yu) 河道上。金大定十年(1170年)疏浚溫榆河下遊河段。元至元元年(1264年),疏鑿從(cong) 通州沿溫榆河北上至北沙河的水道。明代修築皇家陵寢,並在昌平居庸關(guan) 一帶大量駐軍(jun) ,其糧餉也是通過溫榆河運輸的。明隆慶六年(1572年)至萬(wan) 曆六年(1578年),兩(liang) 度疏浚溫榆河水道。漕糧由通州沿溫榆河上溯到沙河鞏華城。同時商船也可沿溫榆河直駛安濟橋下,即今天的沙河鎮一帶。

  昌平境內(nei) 的大小河流,大多為(wei) 溫榆河的支流,也就是在溫榆河的流域範圍內(nei) ,所以說溫榆河是昌平的“母親(qin) 河”,應當之無愧。

  不自覺中,我們(men) 沿著溫榆河走了一個(ge) 多小時,已來到地處溫榆河上源兩(liang) 大支流南沙河與(yu) 北沙河交會(hui) 處的昌平新城濱河森林公園。

  張先生介紹說,曆史上這裏河道較寬,河水流量大,後來隨著環境變遷,形成了沙灘、濕地。為(wei) 保護和改善溫榆河的生態環境,多年前進行了整治與(yu) 改造,而今綠樹掩映、繁花點綴,成為(wei) 人們(men) 休閑的好地方。

  [順義(yi) ]潮白河,因“時作響如潮”而得名

  尋訪潮白河,幸有順義(yi) 的一位文友相伴,他是順義(yi) 前俸伯村人,也是一位文史愛好者。

  乘坐地鐵15號線,終點便是俸伯。與(yu) 順義(yi) 的文友會(hui) 合後,便向西而行,隨後沿著河東(dong) 的左堤路邊走邊聊。

  朋友告訴我,潮白河是流經順義(yi) 區域最大的河流,貫穿南北,滋養(yang) 了兩(liang) 岸的土地,形成了沿河特有的風景和經濟發展帶,所以被順義(yi) 人稱為(wei) “母親(qin) 河”。

  他打開一張順義(yi) 地圖,一邊指著一邊告訴我:潮白河上源有兩(liang) 支,東(dong) 支為(wei) 潮河,因“時作響如潮”而得名;西支為(wei) 白河,因河道多沙,且沙粒潔白而得名。兩(liang) 河呈V字形分布,河自北向南注入密雲(yun) 水庫,南出密雲(yun) 水庫後再向南匯合成潮白河。隨後繼續向南,流入順義(yi) 區境內(nei) ,流經38公裏,河麵寬度平均500米,較寬水麵達800米。

  潮白河曾是古代一條漕運河流,其漕運曆史可上溯到秦代。秦始皇“海運餉邊”時,曾征集軍(jun) 糧,運至當時的北方重鎮漁陽郡(今順義(yi) 、密雲(yun) 一帶)。遼代潮白河仍然是水運要道。為(wei) 了漕運的需要,於(yu)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將潮、白兩(liang) 河的匯合點由今天通州上提到今天的順義(yi) 牛欄山。明代為(wei) 了由漕運供應密雲(yun) 一帶防務官兵的糧草,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開白河東(dong) 道,並對潮河進行疏導,引白壯潮,兩(liang) 脈合一,並把兩(liang) 河的匯合點繼續北而移動,由此拓展了航運河道。

  作為(wei) 北京第二條大河的潮白河,是北運河的重要水源,縱貫順義(yi) 南北。兩(liang) 千多年來,在順義(yi) 大地上孕育出燦爛的文化。因其河道寬闊,沿河景色優(you) 美,故有“北京的萊茵河”之別稱。而作為(wei) “京郊糧倉(cang) ”的順義(yi) ,百餘(yu) 年來依賴著潮白河的滋養(yang) 。至少在三四十年前,潮白河畔有著大麵積的農(nong) 田,每到金秋時節,稻浪翻滾,一派迷人的豐(feng) 收景象。

  我們(men) 沿著河堤走出了三四裏,隻見河的兩(liang) 岸林木茂密,鬱鬱蔥蔥。遠望,波光粼粼的潮白河似玉帶飄落於(yu) 綠樹濃蔭裏,河中一個(ge) 圓形的巨大水車,引人注目。漫步於(yu) 此,心中幾多愜意,不由得使我想起明代進士董方的那首《白河漁舟》:“風帆暮急沙鷗起,波影晴涵野樹稠。遙望孤燈明滅處,蘆花灘裏釣魚舟。”作為(wei) 北運河上源之一的白河,河道寬闊,詩人寫(xie) 秋天滾滾河水向遠方流去,各種船隻在霧靄蒼茫的河麵上行駛,搖櫓聲響成一片,好一派江南水鄉(xiang) 的景象。

  [平穀]泃河 流向自東(dong) 向西,異於(yu) 大多河流

  泃河是平穀區第一大河,源於(yu) 河北興(xing) 隆縣芧山、青灰嶺一帶,經天津薊縣流入平穀境內(nei) ,注入金海湖,西流至平穀區城東(dong) 及南,在馬坊鎮東(dong) 店村出市境入河北三河。平穀境內(nei) 河道長54.4公裏,流域麵積952平方公裏。

  據平穀區文聯的朋友介紹,泃河古稱泃水、廣漢川。1500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泃)水出右北平無終縣西山、白楊穀。西北流逕平穀縣,屈西南流,獨樂(le) 水入焉。水又左合盤山水,東(dong) 南逕平穀縣故城東(dong) 南,與(yu) 洳河會(hui) 。”

  早在戰國,泃河水道就已通航。《平穀縣誌》載:“東(dong) 漢末期,曹操開鑿平虜渠、泉州渠,引河水入沽水,開辟了平穀及沿河各地的水路交通。”這無疑為(wei) 以後各代南北物資交流、軍(jun) 事供應打開了通道,從(cong) 而擴大了泃河水運的範圍和規模。泃河漕運延續到民國時期,達兩(liang) 千餘(yu) 年。又載:“平穀縣境內(nei) 以泃河、洳河為(wei) 巨流,春冬作橋梁,夏秋用舟楫,以濟行人,沿河田園多資灌溉。”特別是明永樂(le) 元年(1403年),平穀成為(wei) 邊防要地,縣內(nei) 駐軍(jun) 數萬(wan) ,驛船由今天的天津裝載糧食、海鹽和軍(jun) 需品,沿薊運河北上,運往平穀,再將平穀、密雲(yun) 各縣的果品、藥材、皮棉等物品運往天津、塘沽和京城各地,每天幾十隻船舶來往通運泃河之上。

  泃河的流向也極為(wei) 特殊,北京的河流大多是西北向東(dong) 南流,而泃河平穀段主要是由東(dong) 向西流。據考古發現,平穀先民在10萬(wan) 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遷徙到泃河流域生活,六七千年前創造了燦爛的上宅文化,商周以來各代居住遺址,及城、博陸城、老縣城等均與(yu) 她相依,賴以生息。

  曆史上,泃河為(wei) 平穀廣大區域供水、灌溉、航運做出了重要貢獻,現在是平穀區泄洪與(yu) 排澇的主要河道,也是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千萬(wan) 年來,泃河奔流不息,橫穿全境,滋養(yang) 著京東(dong) 這方土地,由此被平穀人稱為(wei) “母親(qin) 河”。

  [通州]大運河 “萬(wan) 舟駢集”“倉(cang) 庾都會(hui) ”持續了700年之久

  說到大運河(北運河),首先想到的是通州。可以說通州自誕生的那一天起,便因水而興(xing) ,與(yu) 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元、明、清三朝,京杭大運河成為(wei) 南糧北運的戰略通道,通州作為(wei) 京杭大運河的北首,承擔著維護京城軍(jun) 事與(yu) 漕運安全的重任,使通州的戰略位置再一次躍升。“萬(wan) 舟駢集”“倉(cang) 庾都會(hui) ”成為(wei) 通州盛景,持續了700年之久,由此通州人將大運河譽為(wei) “母親(qin) 河”,因為(wei) 通州古城的發展、物產(chan) 、風情,無不與(yu) 大運河息息相關(guan) 。

  到通州來旅遊,必遊大運河,而我的尋訪雖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但對通州與(yu) 大運河的淵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尋訪大運河很是方便,因為(wei) 地鐵6號線設有“北運河東(dong) ”與(yu) “北運河西”兩(liang) 站。我走出北運河西站,大運河便近在咫尺。走上橫跨運河的玉帶河大橋,向東(dong) 而行,便是大運河公園,掩映在綠樹濃蔭裏,雖然沒有什麽(me) 著名景觀,但環境很是幽雅。

  有史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通州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而“通州”之名則因“漕運通濟”得名。秦朝設立郡縣,通州屬漁陽郡。秦始皇為(wei) 了加強對於(yu) 遼東(dong) 地區的管理所修建的薊襄馳道就經過通州;西漢時,因通州區域靠近當時的高速公路——薊襄馳道而設立“路縣”,其城池就在今潞城鎮古城村;東(dong) 漢時,因此地多水,改“路”為(wei) “潞”,始稱“潞縣”。

  據《古韻通州》記載:通州曆來為(wei) 京東(dong) 交通要道,漕運、倉(cang) 儲(chu) 重地。運河漕運,國脈所係,曆朝視通州為(wei) 肘腋,於(yu) 是通州有了“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國咽喉之雄鎮”的美譽。當年南來北往的船隊、遊客在這裏相互交織、川流不息。碼頭、糧倉(cang) 、商家、酒肆、客店,一應俱全。由運河而帶動起來的通州,曾經極度繁榮興(xing) 旺。

  漫步於(yu) 運河畔的運河公園,所有景觀呈現著運河文化元素。隻見不遠處停靠著多隻裝飾鮮豔的遊船。走進一問,方知是遊船碼頭。遊船為(wei) 上下兩(liang) 層,站在上層平台可遠觀大運河的景致,而下層的船艙內(nei) 設有座椅,透過窗戶可欣賞大運河兩(liang) 岸的風光。

  繼續向北而行,便是大運河文化廣場。穿過一座高大的牌樓,左右各有四篷高大的帆船雕塑造型,仿佛鼓風而動。往前行,隻見主路中間鋪展著約五六百米的花崗岩石雕,名為(wei) “千年運河”,記錄著運河的沿革。

  在大運河畔尋訪,先後與(yu) 幾位老人攀談,說到大運河與(yu) 通州的淵源,他們(men) 都自豪地說,這大運河是我們(men) “通州的母親(qin) 河”。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