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萬壽寺的五次大修

發布時間:2022-08-18 08:29:00來源: 北京日報

  位於(yu) 北京長河北岸的萬(wan) 壽寺,明代萬(wan) 曆五年(1577年)創建,至今已有445年曆史。2018年3月,萬(wan) 壽寺修繕工程啟動,2022年6月工程竣工,計劃2022年9月初預開放,10月正式開放。有數百年曆史的萬(wan) 壽寺迄今一共經曆了五次大規模修繕。

  第一次大修

  康熙二十五年

  營建暢春園時擴建萬(wan) 壽寺

  作為(wei) 皇家祝壽禮佛之地,萬(wan) 壽寺與(yu) 泱泱皇城休戚與(yu) 共。明代萬(wan) 曆皇帝敕諭:“於(yu) 萬(wan) 曆五年,命建僧寺一所,於(yu) 西直關(guan) 外廣源閘地方,以崇奉三寶,庇佑民生,賜額曰護國萬(wan) 壽寺。”敕建碑文“工始於(yu) 萬(wan) 曆五年三月,竣於(yu) 明年六月”。

  萬(wan) 曆三十五年(1607年),華嚴(yan) 鍾(今俗稱永樂(le) 大鍾)從(cong) 位於(yu) 距皇宮東(dong) 北角樓500米之遙的漢經廠移至萬(wan) 壽寺,安置在寺院東(dong) 側(ce) 的方鍾樓內(nei) ,日供六僧擊之。鍾樓後興(xing) 建了藥王殿、藥房,為(wei) 宮廷禦用。

  清順治二年(1645年),易匾額“敕建護國萬(wan) 壽寺”。萬(wan) 壽寺是一座為(wei) 封建王朝禮佛祝壽、濟世安民、護國安邦的寺院。

  順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萬(wan) 壽寺大部分建築毀於(yu) 火災。據清代勵宗萬(wan) 所著《京城古跡考》記載:“(萬(wan) 壽)寺在西直門外七裏,廣源閘之西,康熙二十五年奉敕重修。前後殿宇九層,莊嚴(yan) 色相,巍煥如新,有聖祖禦製碑文一座。”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聖祖玄燁在京城西北營建暢春園。暢春園的南門向南十四裏,正是萬(wan) 壽寺。皇族從(cong) 宮中出行,若選擇走水路,沿長河至萬(wan) 壽寺,下了碼頭,再向北走陸路(後稱萬(wan) 壽街,俗稱蘇州街)。萬(wan) 壽寺是從(cong) 水路至陸路的中轉站,為(wei) 皇家出行的駐蹕之所。由此可見萬(wan) 壽寺的地理位置多麽(me) 重要。

  康熙朝營建暢春園的同時,萬(wan) 壽寺也得到了重建和擴建,這一年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寺院建築全部改用清官式建築規製,殿堂也做了部分調整和改造。中路由原來的五進院落增加了兩(liang) 進院落,並增建西路行宮。假山地區改動較大,填埋了假山周圍的水池,拆除了亭榭,在假山中部底層建地藏宮,內(nei) 供地藏菩薩,上麵重建觀音殿。

  假山後增建無量壽佛殿,種植兩(liang) 株銀杏樹。無量壽佛殿的後麵建了萬(wan) 佛樓,為(wei) 兩(liang) 層樓閣式建築。樓的下層是三聖殿,內(nei) 供橫三世佛銅鍍金雕像及十八羅漢泥塑像。樓上為(wei) 千佛閣,內(nei) 藏佛經,壁嵌千尊小佛。

  高大的萬(wan) 佛樓在這裏還起著原來假山的屏障作用。在這兩(liang) 座新殿堂的周圍增加了配殿和長廊。寺院東(dong) 路後側(ce) 增建了方丈院,西路增建了行宮,形成三路格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為(wei) 了慶賀康熙皇帝六旬壽辰,內(nei) 務府等在禦輦所經暢春園至神武門的道路兩(liang) 側(ce) 布設景點,以供康熙帝返宮途中觀看。萬(wan) 壽寺就是其中舉(ju) 辦萬(wan) 壽盛典的重要佛事活動場所。

  粉飾一新的萬(wan) 壽寺在萬(wan) 壽節迎來上千名僧眾(zhong) ,舉(ju) 辦盛大的千佛道場。浙江進京的耆老三百餘(yu) 人,在萬(wan) 壽寺參加了為(wei) 皇帝祝壽的佛事活動。從(cong) 此,萬(wan) 壽寺成為(wei) 清皇室又一個(ge) 主要祝壽佛事場所。

  第二次大修

  乾隆十六年

  引進西洋建築風格

  乾隆十六年(1751年),內(nei) 務府總管蘇和訥奏:“本年四月二十九日奉旨萬(wan) 壽寺廟宇、房間粘補修飾,見新佛像、供器,裝顏見新,再,西邊酌量地勢蓋造備膳處一所。”

  早在乾隆初年,乾隆皇帝便以長河水路作為(wei) 禦道,往來皇宮與(yu) 暢春園。因為(wei) 其母崇慶皇太後常年居住於(yu) 暢春園,乾隆皇帝常常去暢春園向母親(qin) 問安。乾隆皇帝乘龍舟從(cong) 萬(wan) 壽寺門前經過,若有空閑或者興(xing) 致,就下船進入萬(wan) 壽寺內(nei) 禮佛,並於(yu) 方丈處小憩。乾隆皇帝首次進入萬(wan) 壽寺,即為(wei) 寺院正殿題寫(xie) 匾額“法雲(yun) 常住”,這塊匾與(yu) 雍正皇帝所賜“慧日長輝”匾額一同懸掛在大雄寶殿門首。

  第二次大修後的萬(wan) 壽寺,中路在無量壽佛殿兩(liang) 側(ce) 新建了中西合璧式院門和院牆。中式圓光門頂端為(wei) 金剛寶座塔式造型,而塔座、塔身卻使用了曲麵、球形、渦卷式的歐洲巴洛克風格。院牆用中式六邊形透花窗做裝飾,磚雕圖案由八寶、蓮花、梅花及西方的茛苕葉紋相互組合。後人將這種中西合璧式院門稱為(wei) “西洋門”。

  此時的乾隆皇帝正對西洋建築有濃厚興(xing) 趣,萬(wan) 壽寺中出現的這些建築顯然受乾隆十二年(1747年)擴建圓明園時引進的西洋建築風格所影響。

  西路前方添置了壽茶房、壽膳房兩(liang) 組兩(liang) 進四合院,用來在壽典時製作禦用茶膳;東(dong) 路前方改建了十方院,清除了原來的華嚴(yan) 鍾樓遺址,拆除了藥王殿。十方院包括大齋堂、廚房、庫房和十方堂等建築,用於(yu) 僧人過堂吃飯、日常活動。東(dong) 路後端改建了方丈院。

  此次工程投入近四萬(wan) 兩(liang) 銀子。工程結束後,乾隆皇帝撰寫(xie) 了《敕修萬(wan) 壽寺碑記》,後由大學士梁詩正書(shu) 丹(用朱筆在碑石上書(shu) 寫(xie) ,以便鐫刻),建石碑兩(liang) 尊,分別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將其鐫刻於(yu) 碑體(ti) 陽麵,立於(yu) 大雄寶殿月台前。

  第三次大修

  乾隆二十六年

  首現黃琉璃瓦建築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帝母親(qin) 七十壽辰,萬(wan) 壽寺作為(wei) 舉(ju) 行佛事慶典的重要場所,進行了重修。刻有《禦製重修萬(wan) 壽寺碑文》的石碑立在無量壽佛殿前,為(wei) 此新蓋了一座八角攢尖頂黃琉璃瓦碑亭,這是萬(wan) 壽寺內(nei) 首次出現黃琉璃瓦建築。

  《禦製重修萬(wan) 壽寺碑文》載:“而我聖母皇太後七秩慶辰適逢斯盛,朕將率億(yi) 兆臣庶祝嘏延洪,以聖節崇啟經壇,莫萬(wan) 壽寺宜。”碑亭內(nei) 禦碑采用螭首龜趺石座,漢白玉地墁有壽山福海圖飾。碑亭內(nei) 藻井上飾有五蝠捧壽圖及仙鶴圖。

  這次重修,西路行宮增加和改建了整組院落,在壽茶房、壽膳房後,依次是影壁院、前正殿院、正殿院、後照房院、禦書(shu) 樓院。

  東(dong) 路僧宅區,在大齋堂院落後增建法堂院落,由南房、法堂和藥師壇兩(liang) 組四合院組成。法堂為(wei) 僧人日常習(xi) 經場所,藥師壇為(wei) 舉(ju) 行消災免疾法會(hui) 場所。其後是建於(yu) 康熙朝的方丈院,為(wei) 佛寺住持居住和說法的處所。

  至此,萬(wan) 壽寺建築形成了曆史上的最大規模,三路建築完整,集寺院、行宮、園林為(wei) 一體(ti) ,占地三萬(wan) 餘(yu) 平方米。

  崇慶皇太後七十壽辰之際,千名僧人聚集於(yu) 萬(wan) 壽寺前長河南岸誦經,舉(ju) 行千佛道場。長河北岸是官員們(men) 的聚集地。寺院僧眾(zhong) 和官員們(men) 準備迎接崇慶皇太後的情景後來被宮廷畫師描繪於(yu) 圖上,該圖名為(wei) 《香林千衲》。圖中宮廷人員正在寺前清掃場地,忙於(yu) 接待皇帝和皇太後的準備工作;僧眾(zhong) 們(men) 則雲(yun) 集於(yu) 長河南岸,人頭攢動,唱經台上壽星們(men) 捧著壽桃道賀,後台放置道具戲裝,有官員寒暄、磋商。萬(wan) 壽寺建築粉飾一新,幡旗高懸,呈現出節日的喜慶氣氛。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崇慶皇太後在宮中迎來了八十大壽。儀(yi) 禮結束,乾隆皇帝專(zhuan) 程陪崇慶皇太後到萬(wan) 壽寺拈香禮佛。此前,萬(wan) 壽寺又進行了小規模的改建,主要是西路禦書(shu) 樓移挪。

  禦書(shu) 樓為(wei) 兩(liang) 層樓閣式建築,下層為(wei) 穿堂,上層為(wei) 書(shu) 樓。書(shu) 樓兩(liang) 側(ce) 連接爬山遊廊十進,遊廊下為(wei) 太湖石,遊廊外側(ce) 廊壁有透花窗,中廊為(wei) 亭台,東(dong) 為(wei) 八角亭,西為(wei) 四方亭,遊廊終端與(yu) 行宮院長廊連接。禦書(shu) 樓後建大悲壇,內(nei) 供觀音菩薩,這裏是皇族在行宮內(nei) 休息時禮佛之所。

  第四次大修

  光緒二十年

  重建萬(wan) 佛樓及配殿

  作為(wei) 皇家寺院,萬(wan) 壽寺平日不對外開放。嘉慶皇帝六十壽辰舉(ju) 行大典,萬(wan) 壽寺設千佛道場祈福祝壽。道光、鹹豐(feng) 以後,國勢大衰,戰亂(luan) 頻仍,萬(wan) 壽寺沒有再舉(ju) 辦皇室祝壽活動。光緒十六年(1890年),萬(wan) 壽寺中路的萬(wan) 佛樓起火。

  光緒年間,慈禧太後常年居住在頤和園,經常往來於(yu) 頤和園與(yu) 紫禁城之間,乘坐禦座船行駛於(yu) 長河之上。萬(wan) 壽寺在長河中段,剛好是其休息的處所。據統計,光緒十八年至光緒二十二年的五年間,慈禧有五十多次來萬(wan) 壽寺拈香、少坐,後人稱其休息的後罩樓(禦書(shu) 樓)為(wei) “慈禧太後梳妝樓”。

  慈禧太後六十大壽來臨(lin) 之際,萬(wan) 壽寺作為(wei) 祝壽場所迎來了第四次大規模修繕。光緒十九年(1893年)初,萬(wan) 壽寺修繕工程動工。這次修繕除對寺院原有建築全部進行維修裝飾外,還恢複了萬(wan) 佛樓建築,仿照乾隆年例增建了一座光緒禦碑亭,立於(yu) 無量壽佛殿後,西路大悲壇院建一座六角井亭。工程共耗銀二十六萬(wan) 四千餘(yu) 兩(liang) 。

  光緒二十年(1894年)萬(wan) 壽寺修繕完工,十月,慈禧太後壽典臨(lin) 近,戶部尚書(shu) 翁同龢奉旨撰寫(xie) 了《重建萬(wan) 壽寺碑文》:“茲(zi) 者恭逢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六旬慶典,懿旨申諭:以民生國計為(wei) 念,罷臣工進獻,發內(nei) 帑,普振各省窮黎。”

  碑文援引慈禧發布的一道懿旨,意思是要以國民生計為(wei) 念,停止壽典進獻活動,賑濟窮苦百姓;並強調萬(wan) 壽寺瞻禮一事則是例外,因為(wei) 這是先朝留下的成例,她不能改變前人的做法。所以還得把萬(wan) 壽寺整修一新,才符合體(ti) 統。

  清末,每年的四月初一至十五浴佛節期間,萬(wan) 壽寺都對百姓開放半個(ge) 月。20世紀初清帝遜位,30年代以後長期駐軍(jun) ,萬(wan) 壽寺名聲日漸湮沒。

  萬(wan) 壽寺是建製規格很高的佛教寺院。從(cong) 平麵布局看,中路建築氣勢宏大,肅穆清冷;東(dong) 路建築風格簡樸,布局緊湊;西路建築富麗(li) 堂皇,靜雅清幽。三路建築功用分明,中路用於(yu) 皇室祈福祝壽、禮佛活動,東(dong) 路用於(yu) 僧侶(lv) 生活、接待訪客,西路回廊曲院,為(wei) 行宮園林景觀。

  第五次大修

  2017年至2022年

  曆時最長的一次修繕

  2006年,萬(wan) 壽寺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百餘(yu) 年來,由於(yu) 風雨剝蝕、社會(hui) 動蕩,保存下來的106座建築、353間房屋已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古建築本體(ti) 、展示萬(wan) 壽寺的建築藝術和曆史價(jia) 值,萬(wan) 壽寺修繕工程於(yu) 2017年閉館籌備,2018年3月15日正式啟動,2022年6月20日工程竣工。此次修繕是萬(wan) 壽寺曆史上第五次大規模修繕。

  自上世紀80年代中葉,萬(wan) 壽寺古建築群陸續進行了小範圍修繕。1985年5月,北京藝術博物館籌備處在萬(wan) 壽寺中路成立;次年,萬(wan) 壽寺一期修繕工程結束,修繕了中路一進和二進院落。之後,本著“邊修繕邊開放”的原則,1987年8月,萬(wan) 壽寺二期修繕工程基本完成,修繕了包括中路大雄寶殿後到大禪堂之間的建築,以及中路最後一進院落,北京藝術博物館正式成立。

  1994年,萬(wan) 壽寺三期修繕工程結束,寺院中路全部修繕完畢並對社會(hui) 開放。2002年初至2003年,萬(wan) 壽寺恢複了民國期間燒毀的萬(wan) 壽閣建築,並全麵油漆彩繪了中路建築。與(yu) 此同時,西路行宮也得到修繕,恢複了1982年被焚毀的前正殿建築及其院落。經過近二十年的修繕、複建,萬(wan) 壽寺的中西兩(liang) 路建築得到了全麵複原。

  萬(wan) 壽寺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隻有不間斷修繕和修複,才能保持其原有狀態。曆史上的古建築“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萬(wan) 壽寺距離上次部分建築修繕過去近二十年,在自然和人為(wei) 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無論是梁架結構還是地麵,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個(ge) 別建築已經出現危險;尤其是東(dong) 路古建築損毀十分嚴(yan) 重。為(wei) 了保持這座皇家寺院的總體(ti) 風貌,對萬(wan) 壽寺進行整體(ti) 保護修繕已經十分必要。

  2015年,北京藝術博物館作為(wei) 萬(wan) 壽寺的管理使用單位,聘請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承擔萬(wan) 壽寺保護修繕的勘察設計工作。2017年1月,北京藝術博物館閉館,占地34000平方米的古建築群,迎來建寺以來的第五次大規模修繕期。

  2022年6月,萬(wan) 壽寺中、東(dong) 、西三路古建築修繕全麵竣工。此次大修由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北京房地集團有限公司施工,先後投入人力共785人次,曆時五年六個(ge) 月之久,是萬(wan) 壽寺建寺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次修繕工程。

  萬(wan) 壽寺的前四次大修,是為(wei) 了皇室祈福慶壽。此次萬(wan) 壽寺修繕距離上一次大修(1894年)已經過去120餘(yu) 年。新時代的古建修繕,以保護好曆史文物、傳(chuan) 承好文化遺產(chan) 、增強民族自信心為(wei) 出發點。預計2022年9月,北京藝術博物館將以全新的麵貌對公眾(zhong) 再次開放。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