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劉桂珍: 守望山村40餘年

發布時間:2022-09-28 08:34:00來源: 北京日報

  入夏以來,滹沱河上遊最大的支流峪河水量豐(feng) 沛,帶火了周邊的鄉(xiang) 村旅遊,許多遊客選擇沿河道漂流而下,到達目的地——山西省代縣峪口鎮段家灣村。

  段家灣村,這個(ge) 曾經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如今是十裏八鄉(xiang) 數得上的美麗(li) 鄉(xiang) 村。說起村裏的變化,村民們(men) 都說離不開劉桂珍的一份功勞。

  劉桂珍今年59歲,身材瘦小。段家灣村鄉(xiang) 親(qin) ,是她不離不舍的守望——她挎著藥箱在山路上奔波了44年,在小學講台上堅守了29年,當了25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18年村委會(hui) 主任。

  時光回到1978年。那時村裏沒有醫生,村民們(men) 常常小病拖成大病,縣裏培訓赤腳醫生,給了段家灣一個(ge) 名額。時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父親(qin) 一句“村裏就你一個(ge) 高中生,你不幹誰幹”,讓一心想考大學的劉桂珍當起了村醫,一幹就是40多年。

  通過自學、請教,劉桂珍學會(hui) 了打針、輸液、針灸、理療,成了村民信任的“全能醫生”。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半夜三更,隻要村民需要,她都會(hui) 第一時間趕到。一次,劉桂珍去給人看病,自行車在半路上壞了,瘦弱的她扛不動自行車,怕耽誤看病,幹脆把車丟(diu) 在路邊,徒步走到病人家裏。一位鄰村村民路過時發現了她的自行車,幫她把自行車扛回了家。劉桂珍回家聽到丈夫的講述後,流下眼淚。“村民們(men) 都認我的好。”劉桂珍說。

  1988年,段家灣小學唯一的老師離開了,孩子們(men) 停課了。父親(qin) 一句“你臨(lin) 時頂上吧”,劉桂珍又兼任起了代課教師,一直教到了2017年下半年。這份“臨(lin) 時”活,一幹又是29年。

  長期為(wei) 故土無私奉獻,劉桂珍贏得了村民們(men) 的信任,1996年她擔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2003年兼任村委會(hui) 主任。

  “抬頭看大山、低頭見石頭”,是段家灣村自然條件的真實寫(xie) 照。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劉桂珍想盡辦法帶領大家走出貧困。她做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帶頭在自家承包的3分河灘地種上了油鬆樹苗。經過精心管護,第三年春天見到成效,3分地的樹苗賣了7.5萬(wan) 元。在她的帶動下,種樹苗的村民越來越多。後來,段家灣村成立了苗木合作社,注冊(ce) 了以“劉桂珍”命名的商標,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育苗基地。到2017年底,段家灣村貧困戶全部脫貧。現在全村種了120畝(mu) 苗木、4000畝(mu) 沙棘,脫貧戶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wan) 元。

  種植中藥材、試種黑鬆露……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領頭雁”的劉桂珍一直沒有停下腳步。今年,她光榮當選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眼下,劉桂珍正帶領大夥(huo) 兒(er) 著力發展鄉(xiang) 村生態旅遊,與(yu) 相關(guan) 公司合作開發度假休閑和野炊、野營、漂流等旅遊項目,爭(zheng) 取讓村民們(men) 多掙“旅遊錢”,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新華社記者 梁曉飛 王勁玉

  (據新華社太原9月27日電)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