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李彥 順義純然有機農場場長:種芋新農人

發布時間:2022-10-19 08:53:00來源: 北京日報

  綠油油的芋頭地裏,李彥借助鐵鍁,把一米多高的芋頭植株連根拽起,再把根部的芋頭果實摘下來、裝進筐,動作利落、幹練。

  “要是你堅持做十四年,你也會(hui) 很熟悉這套采收流程的。”李彥自豪地對記者說,十多年前她就在北京種芋頭,她是頭一個(ge) 在北京大麵積種植芋頭的。

  李彥本可以過不一樣的人生。老家在江蘇,本科學的是國際經濟與(yu) 貿易,大學同學都在“坐辦公室”,可她卻選擇在田裏風吹日曬。李彥說,她喜歡跟土地打交道。自己從(cong) 小就是在田地裏長大的孩子,打她記事起,就幫著家裏人澆水、割草。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李彥從(cong)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沈佐銳教授那裏了解了有機蔬菜的種植技巧。那時,“有機”的理念還不普遍,可李彥卻不顧家人的反對,東(dong) 拚西湊30萬(wan) 元,創辦了屬於(yu) 自己的“純然有機農(nong) 場”。

  然而,辦有機農(nong) 場哪有那麽(me) 容易?“農(nong) 場頭三年不能產(chan) 出蔬菜,種的菜都要翻耕還田。由於(yu) 不打化學農(nong) 藥,產(chan) 出的果實賣相也不好,一度被人認定成‘劣質果’。”李彥回憶。剛開始沒經驗,一口氣種了幾十種農(nong) 作物,後來她發現,每個(ge) 農(nong) 作物都有自己的“個(ge) 性”,不是給點陽光、水和肥料就能長好。李彥開始思考對策。

  一次逛菜市場,李彥驚奇地發現,在南方十分常見的芋頭,在北京的菜市場幾乎見不到,她當即決(jue) 定,主攻芋頭種植。

  半路出家,李彥隻能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既當農(nong) 民,又得做銷售,李彥一天幹12個(ge) 小時是家常便飯;每天晚上,不管多累多晚,她都要讀一點有關(guan) 農(nong) 業(ye) 種植的書(shu) ;有什麽(me) 不懂的問題,她也會(hui) 跑到農(nong) 業(ye) 大學向教授請教。不斷摸索中,李彥發現,北京種出來的芋頭有南方種植無法比擬的優(you) 勢——北方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土壤偏沙壤,種出來的芋頭口感更好。

  “看著自己種的芋頭從(cong) 一顆種子到植株長得比人還高,那種成就感是別的職業(ye) 沒法比的。”李彥的芋頭越種越好,訂單也紛至遝來。如今,純然有機農(nong) 場種植的芋頭達30多個(ge) 品種,除了上餐桌的“食用芋”,還有上書(shu) 桌的“觀賞芋”。在她的帶動下,周邊昌平、密雲(yun) 、平穀幾十家農(nong) 場也都種起了芋頭,她經常會(hui) 無條件分享一些種植技術,讓芋頭種植在北京更廣泛地普及。

  每年中秋、國慶前後,農(nong) 場的芋頭都會(hui) 進入采收高峰期。今年,李彥擴大了種植規模,人工加機器一起收,共收獲了700多噸的芋頭。從(cong) 最開始的50畝(mu) 地,到今天的350畝(mu) 地,李彥一步一個(ge) 腳印,拚湊起屬於(yu) 自己的“農(nong) 業(ye) 版圖”。

  市區各級農(nong) 業(ye) 部門也為(wei) 農(nong) 場提供了很多農(nong) 業(ye) 補貼,還為(wei) 他們(men) 提供了諸多防病蟲害的工具,上了農(nong) 業(ye) 保險。這兩(liang) 年,李彥延長了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在農(nong) 場裏辦起了生態旅遊。去年,李彥被評為(wei) “北京市休閑農(nong) 業(ye) 十佳創業(ye) 女莊主”。“北京新農(nong) 人”這條路,李彥走得越來越寬廣。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