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生態家底 交一份GEP核算報告
原標題:摸清生態家底 交一份GEP核算報告
10月8日,成都市郫都區雲(yun) 橋濕地,連日的雨斷斷續續,河水上漲,淹沒了河道中心的淺灘。幾十公裏之外,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安裝在此的氣象站和土壤儀(yi) ,就能在辦公室電腦上清晰地看到實時的降雨量、土壤含水量等數值。
這是成都市公園城市生態資源價(jia) 值評估測算項目新架設的第一處監測點位。該項目由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委托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展開,10月,項目監測設備的年度改擴建任務和評估指標體(ti) 係的構建即將完成。
今年,《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總體(ti) 方案》發布,明確指出要“挖掘釋放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行動計劃(2021—2025年)》印發,進一步提出要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創新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突出解決(jue) “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問題,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企業(ye) 和社會(hui) 各界參與(yu) 、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
生態產(chan) 品,指生態係統為(wei) 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各種最終物質產(chan) 品與(yu) 服務。作為(wei) 公園城市,成都的這份“家底”幾何?目前,答案尚不明晰,大大製約了相應政策的調整,亟待建立一個(ge) 科學、客觀且合理的評價(jia) 體(ti) 係,將難看見的“價(jia) 值”轉化為(wei) 看得見的“數字”,來核算“生態賬”。
近日,記者跟隨項目團隊,摸清公園城市生態“家底”,為(wei) 後續挖掘釋放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提供參考。
A
安裝“眼睛”,期待美麗(li) “邂逅”
今年夏天,四川盆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記者出發的那天,成都氣溫就直逼40攝氏度。越野車在通往龍泉山的路上呈“之”字形來回爬升,一打開車窗,便是讓人喘不上氣的熱浪,陽光也刺得人睜不開眼。
半小時後,踏入山林之中,高大喬(qiao) 木茂密的綠冠就像一把把巨型大傘(san) ,隔斷了刺眼陽光、滾燙高溫,目之所及,皆為(wei) 綠色。在“城市綠心”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開展的生態係統生產(chan) 總值(GEP)評估,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20級植物學研究生楊晨宇就在隊伍之中,和同學一同開展植物地麵調查。枝剪、鐵鍬、皮尺、測繩、記錄表格……都是他的“武器”。
植物群落類型多樣,需要選擇種類、結構等具有代表性的樣地進行詳查,以此來統計推斷所調查群落的特征和結構。楊晨宇選定了一塊朝陽的斜坡,一邊注意著腳下,一邊開展灌木調查,“不僅(jin) 要確定範圍內(nei) 的優(you) 勢種、亞(ya) 優(you) 勢種、伴生種,植物的株數、蓋度、平均高度等數據,都要詳細地記錄好。”
植物之外,還有動物。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相關(guan) 項目執行負責人何奕忻一行人正在尋找合適的地方,加裝野外紅外相機。
扒開擋在麵前的樹枝、藤條,從(cong) 半山腰往下,走在隊伍最前麵的攝影記者一聲驚呼:“有蛇!”碗口大的“小龍”霎時不見了蹤影,沒進滿地的青綠之中。
這隻是龍泉山上再普通不過的“邂逅”。楨楠、黑殼楠等鄉(xiang) 土植物,南方紅豆杉、蘇鐵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都能在這裏找到。隨著人工造林植綠的展開,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森林覆蓋率更是由2016年底的54%提升至2021年底的59.5%,為(wei) 動物提供了更好的棲息和補給環境。
“紅外相機就像一雙‘眼睛’,能做到全天候‘值守’,幫助深入摸清龍泉山的生物多樣性‘家底’。”從(cong) 與(yu) 蛇不期而遇帶來的驚嚇中回過神來,何奕忻等人繼續尋覓紅外相機的“安家之處”。最終,一處粗壯的樹幹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這裏靠近動物水源地,相機正對著的灌木叢(cong) 中間還有一定空間,動物可能會(hui) 從(cong) 這裏穿行。”
固定好相機後,工作人員還從(cong) 地上撿了些枝條將它偽(wei) 裝起來。這雙“眼睛”,可能不久後就會(hui) 迎來美麗(li) 的“邂逅”。
B
鋪就“天-空-地”一體(ti) 化監測體(ti) 係
從(cong) 龍泉山離開,放眼整個(ge) 成都,公園形態與(yu) 城市空間融合,山水林田湖草之間“藍”“綠”交織。與(yu) 之相對的,是城郊鄉(xiang) 村區域的生態資源並未得到充分重視與(yu) 科學利用,部分區域生態環境問題亟待解決(jue) ,關(guan) 鍵地點生態效能監測係統仍需完善……想要摸清“家底”,單憑紅外相機和野外調查可不夠。
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項目不僅(jin) 要通過新建改建的方式進一步完善成都市公園城市現有生態監測網絡,建立生態產(chan) 品數據庫,還要完成評估體(ti) 係研究與(yu) 現狀診斷及生態資源價(jia) 值評估體(ti) 係構建。
屆時,智能監測、遙感監測、地麵調查……一張“天—空—地”鋪就的“大網”,將在公園城市展開。
8月17日,郫都區雲(yun) 橋濕地,白浪翻騰,柏條河從(cong) 這裏穿行而過。項目的一處智能監測設備,就被安放在這裏,為(wei) 濕地生態係統的價(jia) 值評估提供基礎數據。
“過去,大多采用固有經驗數據進行價(jia) 值評估,缺乏智能化與(yu) 定位化監測設施的幫助。”何奕忻表示。如今,采用這樣的自動檢測設備對監測指標進行連續、不間斷采樣,監測數據通過無線通信方式自動上傳(chuan) 至終端服務器,並能夠實現遠程終端對監測設備運營的設置。
四川極雲(yun) 智飛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波在現場負責監測設備的安裝。“大氣、氣象、土壤、水質等都可以得到實時監測,即裝即用。”他打開手機上的係統,當天的溫度、土壤的酸堿度等信息已經更新,還能看到攝像頭抓拍的河中央一處淺灘,“幸運的話,今天就能拍到在此休憩的水鳥。”
“這樣的監測體(ti) 係使生態係統生產(chan) 總值核算的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和精準。”何奕忻介紹,比如水資源供給,過去,研究數據主要來源於(yu) 一些已有數據庫和經驗值,而現在則可以基於(yu) 高分影像、實地調研、模型估算、驗證分析共同進行定量研究,再通過市場價(jia) 格法量化水資源供給生態價(jia) 值。
據了解,之後,他們(men) 還要通過數據整理,進一步完善生態監測係統數據平台。最終,結合監測、調查、文獻等多途徑收集到的成都市林草、濕地、農(nong) 田及生態基礎設施相關(guan) 指標數據,將形成一份生態產(chan) 品名錄。
C
探索有特色的評估
實際上,摸清城市生態“家底”,之前已有探路者。
2015年1月,深圳市以鹽田區為(wei) 試點,在國內(nei) 率先開展城市生態係統生產(chan) 總值(GEP)核算。2021年,深圳完成並發布以生態係統生產(chan) 總值(GEP)核算實施方案為(wei) 統領,以技術規範、統計報表製度和自動核算平台為(wei) 支撐的“1+3”核算製度體(ti) 係建設。
作為(wei) 公園城市,成都也在摸索屬於(yu) 自己的路徑。
成都市公園城市和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項目所依托的評估框架體(ti) 係、指標及方法,出自2020年中國科學院與(yu) 生態環境部聯合編製的《陸地生態係統生產(chan) 總值核算技術指南》,該方法於(yu) 2021年納入聯合國環境經濟核算係統—生態係統核算框架,是一份具有特色的陸地GEP核算指南。
“除了農(nong) 林牧漁產(chan) 品、清潔水資源、負氧離子等供給服務,碳儲(chu) 量、固碳、棲息地質量等調節服務,還有娛樂(le) 休憩、生態康養(yang) 等文化服務。”何奕忻介紹,這是根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功能定位及具體(ti) 生態本底特征進一步構建的評估指標,“就是要充分挖掘公園城市獨有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
比如,項目所強調的生態基礎設施係統,包括城市公園、街心公園、綠道、城市小型森林等。川觀科考隊此行,就在成都市植物園安放了一台紅外相機。在“山水林田湖草”之外,把“園”納入評估之中,是公園城市特有的要素。
算清了賬,下一步,就是挖掘、釋放綠水青山的價(jia) 值。
目前,我國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工作還總體(ti) 處於(yu) 探索和起步階段。一些地方已有成功嚐試,而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生態價(jia) 值轉化也在不斷顯現,已形成了農(nong) 林商文旅體(ti)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項目建設梯隊。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hui) 生態事業(ye) 部部長馮(feng) 毅記得,他曾加入過龍泉山獅子寶觀景平台的一個(ge) “拍友群”,由最初的幾十個(ge) 人發展到幾百個(ge) 人,早上5點就有人在群裏喊著去拍雪山,“現在,不單單是這個(ge) 觀景台,龍泉山還修建起一條‘空中棧道’,打造了越來越多的生態場景,帶來了更多旅遊經營收入。”
未來,依靠生態係統生產(chan) 總值(GEP)評估,生態價(jia) 值將實現具體(ti) 化、數據化、區位化。“這能夠幫助我們(men) 更加科學、有計劃地布局產(chan) 生附加價(jia) 值的點位,比如,在負氧離子濃度高的區域發展康養(yang) 行業(ye) ,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馮(feng) 毅說。
汛期、高溫、疫情……穿過層層阻礙,摸清生態“家底”這一工作正在加緊開展。成都市自然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主任劉皿表示:“摸底工作乃至價(jia) 值核算,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隨著公園城市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這將是一個(ge) 動態、持續的過程。”(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文露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