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關停小礦山開民宿 深山小村獲“新生”

發布時間:2022-10-19 08:56:00來源: 新京報

  都說登上坡峰嶺,抬頭可觸天,金秋十月,不少遊客前往坡峰嶺賞紅葉。在公路旁的一座小山村,正以全新的麵貌,迎接著每一位遠方的客人。這是房山區周口店鎮的黃山店村,2009年,借由北京市政府出台的“關(guan) 停小煤窯、小礦山,發展生態友好型產(chan) 業(ye) ”政策,轉型升級,將坡峰嶺打造成休閑旅遊景區。

  近十年,黃山店村分階段、分項目實施了坡峰嶺景區建設工程,建設總麵積約2000畝(mu) 、上下山環形步道6000米的紅葉觀光區。為(wei) 提升景區接待能力,黃山店村盤活閑置農(nong) 宅,打造五十餘(yu) 個(ge) 精品民宿院落,村民們(men) 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ye) 。

  付玉靜就是在家門口就業(ye) 的一員。從(cong) 前,上礦山、拉石灰,是他們(men) 一家主要的收入來源。再後來,村子產(chan) 業(ye) 轉型,讓付玉靜一家擺脫了與(yu) 土為(wei) 伴的工作。2016年,她在村內(nei) 一家精品民宿當起了管家,她說:“現在就是我的幸福生活。”

  深山小村為(wei) 脫貧曾建養(yang) 豬場水泥廠

  黃山店村位於(yu) 房山區中部,地形為(wei) 一道狹長的山口,耕地麵積少,二十多年前,這裏還是個(ge) 山溝縱橫、人均收入不到千元的小山村。人們(men) 靠山吃山,勉強生活。

  “我小時候這裏都是荒山,沒什麽(me) 賺錢的機會(hui) 。”付玉靜的童年,是踩著土黃色的石子路度過的,她說,再往後的日子,村子留不住人,能幹活的青壯年都外出務工了。“村子裏隻剩下老的小的,還得是沒病沒天災,日子才算過得下去。”

  付玉靜回憶,石頭牆壘成的房子,她住了三四十年。“我們(men) 家門前有一棵槐樹,我是在這棵樹下長大的。”付玉靜家的老屋,就建在公路邊,路過的汽車會(hui) 揚起塵土,讓他們(men) 的生活蒙了一層灰。

  2001年,黃山店村迎來新的村委班子,事業(ye) 小成的張進剛重返鄉(xiang) 村,當選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和村委會(hui) 主任。新官上任,為(wei) 挽救村莊做了不少嚐試,新建了養(yang) 豬場、養(yang) 雞場,但因效果不好隻得草草收場。後來,借由“工業(ye) 興(xing) 村”的熱潮,張進剛帶領黃山店村利用周邊豐(feng) 富的石灰石資源,引進社會(hui) 資本,建起了石灰石開采場、水泥廠,解決(jue) 了部分民生問題,讓村子有了第一筆可觀的收入。

  付玉靜一家也幹起了拉石頭的生計。“村裏建水泥廠了,我們(men) 也跟著上山拉石頭,要起很早。一趟賺不了多少錢,勉強能供兩(liang) 個(ge) 孩子上學。”付玉靜和丈夫是青梅竹馬,兩(liang) 家的老屋挨在一塊,嫁進隔壁家門的她照舊過著塵土飛揚的生活。

  轉型生態旅遊 一天一個(ge) 新麵貌

  如今的黃山店村是從(cong) 無到有,一步一個(ge) 腳印過來的。2009年,黃山店村決(jue) 心向生態旅遊發展產(chan) 業(ye) 轉型,利用開礦積累的資金,發揮村裏和周邊山嶽景觀資源優(you) 勢,還蒙塵的村莊一片綠水青山。

  “那時候村裏組織村民修路建坡,坡峰嶺最先開始建設,本來又破又舊的村子變了樣子,遊客進村,讓村子熱鬧了不少,又活泛起來了。”付玉靜說。以坡峰嶺為(wei) 試點,張進剛帶領新班子修建步道,利用自然風光,將其變成休閑旅遊景區,一天要接待的遊客將近八千人。

  付玉靜一家順應著村莊的變化,不再上山運石,付玉靜的丈夫在坡峰嶺景區找到新的工作,成為(wei) 景區裏的工作人員。“後來村裏把路重修了,在張書(shu) 記的帶領下,我們(men) 村子到處有工程,一天一個(ge) 新麵貌,生活上也漸漸有了起色。”她將這一切歸結於(yu) “紅色背簍精神”的指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山店村供銷社職工王硯香為(wei) 方便人民生產(chan) 生活,帶領職工肩背背簍,跋涉崇山峻嶺堅持送貨和收購農(nong) 副產(chan) 品,這一事跡被廣為(wei) 流傳(chuan) ,背後凝結的“紅色背簍精神”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黃山店村人。張進剛繼承前人吃苦肯幹、為(wei) 民謀發展的品質,為(wei) 黃山店村的轉型升級找到方向。

  “以前的人民幸福是靠背簍人用腳走出來的,現在我們(men) 的幸福也是村委和村民一起用汗水換來的。”十年前的一場特大洪水,黃山店村集體(ti) 依靠災後政策建設了35棟樓房,全村實現上樓入戶。付玉靜一家也從(cong) 平房搬進了樓房,“新樓房蓋得很漂亮,和城裏一樣,小區裏頭也建設了不少公共設施。”原本的老宅子歸了村集體(ti) 所有,成為(wei) 集體(ti) 資產(chan) ,她說:“老房子守著沒用,一切向前看。”

  景區帶動小村升級休閑度假村

  沿著付玉靜家老屋的方向往裏走,就是“十一”期間京郊的熱門景點坡峰嶺景區,人們(men) 來到這裏爬山、賞紅葉,感受秋天的美。近二十年來,張進剛帶著村集體(ti) 在坡峰嶺上種樹、修路,一步一個(ge) 腳印,最終打造出總麵積約2000畝(mu) 、上下山環形步道共6000米的坡峰嶺紅葉觀光區。

  一開始,村民並不支持。付玉靜說:“最開始村裏也有反對意見,但是張書(shu) 記帶頭幹了起來,幹出成績了,大家支持的聲音也漸漸多了。”建設坡峰嶺的材料,全部采用了黃山店村本地的沙石,沙子水泥也完全依靠人力背到山上。“一到節假日,村子裏就熱鬧非常,以前村子裏是沒有見過這麽(me) 多人的,景區變漂亮了,張書(shu) 記就說那村子也得跟著漂亮起來,我們(men) 生活的環境也就慢慢改造,建設得越來越好。”

  張進剛曾說:“講發展前景,也得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我能做到的,就是每件事情都認真幹好。”完成村子生態轉型的第一步後,他便陸續帶領村黨(dang) 支部發掘村裏和周邊山嶽景觀的資源優(you) 勢,組織村民修路築坡、修壩蓄水,打造怪石林、童話森林等休閑旅遊區。

  如今,沿著山路往上走,柿子樹、核桃樹、山杏、野山梨等樹木錯落分布,行至半坡拾級而上,蜿蜒的小路兩(liang) 側(ce) 分布著高大的黃櫨,再往上走,楊樹、欒樹緊密排列,自然氧吧為(wei) 城市旅人帶來別樣的風光體(ti) 驗。付玉靜說:“我們(men) 村子就是環境好,空氣好,坡峰嶺我們(men) 也會(hui) 去爬一爬,其實不隻是秋天,這裏四季都有不一樣的美,不一樣的好。”

  春季踏青觀花,夏季避暑乘涼,秋季賞漫山紅葉,冬季觀瑞雪奇景,坡峰嶺景區為(wei) 黃山店村轉型升級成一個(ge) 休閑度假村提供了基礎條件,來到村子觀光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村民們(men) 在周邊做起了小生意,有了額外的收入。付玉靜說:“大家都不出去打工了,想幹活的,隻要回村子就有活幹,有錢賺。”

  農(nong) 宅院落有償(chang) 收回 統一開發利用

  2015年,隨著京郊休閑旅遊的蓬勃發展,城市遊客的增加,黃山店村接待能力不足的短板凸顯出來。張進剛帶領村集體(ti) ,在盤活閑置農(nong) 宅發展休閑旅遊等政策的引導下,順勢而為(wei) 發展鄉(xiang) 村民宿,一個(ge) 個(ge) 精品民宿小院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村集體(ti) 將村內(nei) 340處原農(nong) 宅院落有償(chang) 收回,統一開發利用,並給每個(ge) 配合搬遷的村民一份產(chan) 業(ye) 股,讓村民享受集體(ti) 資產(chan) 的收益分成,付玉靜就是參與(yu) 搬遷的其中一戶。她家原本的老屋,距離現在住的高樓不過十裏地,她說:“搞旅遊,肯定要有住的地方,我們(men) 村做得特別好的一點就是把我們(men) 這些老屋子給改造了,既有原本村子的特色,又漂亮高端。”

  近五年來,黃山店村引入社會(hui) 資本,改建村內(nei) 閑置老屋,先後建成五十餘(yu) 個(ge) 院落,景區接待遊客每年超過40萬(wan) 人次,年收入超兩(liang) 千萬(wan) 元。保留傳(chuan) 統民居,是黃山店村改造民宿的一大特色,張進剛表示,看似不起眼的山村特色,對外來遊客總是有吸引力的。

  改造後的村居小院,隱藏在幽巷中,老宅上的牆磚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時代。一個(ge) 小院配有一個(ge) 或兩(liang) 個(ge) 民宿管家,為(wei) 來客製作飯菜,體(ti) 驗農(nong) 家美食。

  村民經培訓實現家門口就業(ye)

  付玉靜就是眾(zhong) 多精品小院中的民宿管家之一,她說:“我五十多歲了,現在這個(ge) 年紀不僅(jin) 有工作,還能就近照料家庭,我特別滿意。”付玉靜的工作地點距離家門口步行不到二十分鍾,她說,她喜歡走路上下班,不論是迎著朝陽,還是踏著晚風,她都有一股熟悉感和歸屬感。

  成為(wei) 一名民宿管家,這在山村裏可是新奇的職業(ye) 。“我一開始以為(wei) 是保姆,但其實不是,我們(men) 還代表著黃山店村的形象。”付玉靜說,成為(wei) 民宿管家,需要先進行一個(ge) 簡單的培訓,培訓完成才能上崗就業(ye) 。每天早上八點上班,下午五點下班,其間需要處理小院各項事務,為(wei) 入住的旅客準備一日三餐。

  “我們(men) 是以素食為(wei) 主打的民宿小院,所以我為(wei) 客人提供的餐食都是素食。”付玉靜從(cong) 小學廚,燒得一手好菜,為(wei) 旅客提供的都是當季新鮮食材製成的菜品,她說:“我們(men) 燒什麽(me) 客人吃什麽(me) ,有特殊要求的也可以點單。”付玉靜很享受為(wei) 遠方的客人製作這些家常小菜,她說,雖然食材普通,但都是黃山店村人從(cong) 小吃到大的味道,別的地方是沒有的。

  當上民宿管家,付玉靜還結識了許多新朋友,許多是來自四海的遊客,她說:“我們(men) 每天見的人太多了,在和客人相處的過程中成了朋友。我和他們(men) 聊村莊的曆史,他們(men) 和我分享遠方的故事。”

  登上坡峰嶺,抬頭可觸天,手可摘星辰,俯瞰龍骨山北京人遺址,仿佛在與(yu) 遠古對話。在村莊集體(ti) 的努力和見證下,黃山店村從(cong) 原本的小山村,蛻變成了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綠水青山化身金山銀山的暢想得以實現。

  付玉靜

  居住地:房山區周口店鎮黃山店村

  居住時長:56年

  談變化: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落後山村,經過轉型升級改建成為(wei) 集養(yang) 老、休閑、度假為(wei) 一體(ti) 的生態產(chan) 業(ye) 新村,盤活閑置農(nong) 宅建成五十多個(ge) 精品民宿院落,村民們(men) 搬進了樓房,在家門口當起了民宿管家。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