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體驗季:收割水稻 少年揮鐮
先農(nong) 壇裏識五穀,一畝(mu) 三分閱古今。昨天(23日)上午,“2022先農(nong) 壇一畝(mu) 三分地農(nong) 耕體(ti) 驗季·收割水稻嘉年華活動”在北京先農(nong) 壇舉(ju) 辦。本次活動由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主辦,以“水稻收割體(ti) 驗”為(wei) 主線,以青少年為(wei) 主角,將農(nong) 耕知識與(yu) 古都文化相結合。
昨天上午,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先農(nong) 壇,觀耕台前的一畝(mu) 三分地上,水稻已經成熟,稻穗在陽光下隨風搖曳,煥發出金燦燦的光澤,構成獨特的古都秋景。隨著主持人開鑼、小朋友們(men) 齊喊“豐(feng) 收嘍”,收割儀(yi) 式正式開始。在場嘉賓和10名小朋友一起收割第一鐮新稻子,寓意豐(feng) 收碩果新開始。
開鐮後,10組家庭作為(wei) 公眾(zhong) 代表,親(qin) 手體(ti) 驗收割稻穀,享受豐(feng) 收的喜悅。小學四年級學生繆泠然,親(qin) 手割到一束稻穗。孩子的母親(qin) 王立群告訴北青報記者,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了解農(nong) 作物的生長,培養(yang) 其農(nong) 業(ye) 科學精神以及體(ti) 會(hui) 到耕種、收獲的不易。王女士表示,日常生活中她一直踐行光盤行動,也教育孩子就餐時能吃多少、就盛多少,不可以剩飯,要珍惜每一粒糧食。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互動體(ti) 驗區,“五穀畫”“簸箕畫”手工製作、文創體(ti) 驗等活動吸引不少觀眾(zhong) 參與(yu) 。此外,來自北京烹飪協會(hui) 的非遺傳(chuan) 承人,介紹、展示了以五穀為(wei) 原料製作老北京小吃。
位於(yu) 中軸線南端西側(ce) 的北京先農(nong) 壇,始建於(yu) 明永樂(le) 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liang) 代皇帝祭祀先農(nong) 、舉(ju) 行親(qin) 耕耤田典禮的重要場所,其觀耕台是昔日皇帝親(qin) 耕後觀看三王九卿從(cong) 耕的觀禮台,觀耕台前有農(nong) 田一畝(mu) 三分,耤田是這裏最重要的曆史文物景觀。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先農(nong) 壇一畝(mu) 三分地2018年騰退恢複,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已經多次在此舉(ju) 辦農(nong) 耕文化活動。
昔日皇家耕田,今天已經成為(wei) 觀眾(zhong) 體(ti) 驗農(nong) 耕文化的試驗田,今年的一畝(mu) 三分地種有“稻、粟、黍、菽、高粱”五種農(nong) 作物。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充分發揮了先農(nong) 壇的曆史價(jia) 值和當代價(jia) 值。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利用好騰退空間,創新傳(chuan) 播形式,為(wei) 助力中軸線申遺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