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建設者夏源:綠色創新是無止境的追求
“10多年來,我和團隊親(qin) 眼見證了‘軌道上的京津冀’逐步完善,我們(men) 得益於(yu) 此,接手的相關(guan) 項目越來越多,同時拓展了市政道路、綜合管廊、水利改造、美麗(li) 鄉(xiang) 村等工程領域,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新‘兩(liang) 翼’加快建設。”作為(wei) 中鐵十六局集團的一員,今年是夏源參與(yu) 交通建設的第11年。
“10多年來我們(men) 參與(yu) 了多個(ge) 軌道交通項目,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更綠色、更創新’成為(wei) 項目建設的追求。”夏源表示,他的團隊與(yu) 項目建設共同成長,在這個(ge) 過程中,追求綠色和創新是沒有止境的。夏源的團隊成員杜小偉(wei) 曾經參與(yu) 我國第一條城市大直徑泥水盾構鐵路隧道工程——天津西站至天津站地下直徑線工程,該項目於(yu) 2008年開工,2013年12月初通車,長約5公裏的地下直徑線是貫通京滬高鐵和津秦兩(liang) 條高速客運專(zhuan) 線的重要通道,是溝通東(dong) 北地區與(yu) 華北、華東(dong) 地區高速客運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整個(ge) 天津地下直徑線建設過程中,中鐵十六局集團項目團隊克服了周邊環境複雜、地質條件差、不明障礙物多、施工跨度大等一係列困難,操作盾構機成功穿越了海河、金剛橋、慈海橋等特級風險點,成為(wei) 了國內(nei) 首條穿越海河的地下鐵路,創造了國內(nei) 多個(ge) 第一。該工程使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台大直徑盾構機,其直徑達11.97米,打破了國外大直徑盾構技術壟斷,直接推動了整個(ge) 盾構機產(chan) 業(ye) 鏈條的國產(chan) 化進程。
隨著京津冀軌道交通建設不斷完善,創新的基因在夏源的團隊中深深紮根。2017年,作為(wei) 北京工業(ye) 大學博士、外聘講師的夏源帶領項目團隊組建成立了“夏源青年創新工作站”,並向高校師生開放,為(wei) 高校師生提供研究平台及實踐基地。
“我們(men) 的期望是,依托重點高校學科優(you) 勢為(wei) 項目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提供學科支撐,借助這種優(you) 勢互補的模式,將更加綠色、更前沿的技術應用於(yu) 現場施工,解決(jue) 了一係列施工難題,同時也加強團隊與(yu) 高校學生人才梯隊建設,為(wei) 項目建設儲(chu) 備人才。”夏源表示,當下,全國人民都在學習(xi)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在深入學習(xi) 報告之後,他更堅信團隊長遠建設的必要性。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為(wei)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建設者,我們(men) 必須腳踏實地,培養(yang) 科技人才,以更綠色、更科技的標準全麵參與(yu) 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夏源說。如今,作為(wei)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01標的項目經理,夏源帶領團隊繼續為(wei) 京津冀交通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