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戶籍居民人均期望壽命提至82.47歲
慢性非傳(chuan) 染性疾病是影響北京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十年來,北京堅持以人民健康為(wei) 中心,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堅持開展中小學生營養(yang) 宣傳(chuan) 與(yu) 幹預,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北京市控製吸煙條例》,成人吸煙率由2014年的23.40%降至2021年的19.90%,持續開展生活飲用水和公共場所監測,全市戶籍居民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82.47歲……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十年來,本市慢性非傳(chuan) 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明顯,老百姓的健康獲得感正越來越強。
16區均成為(wei) 市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於(yu) 建平介紹,通過多措並舉(ju) ,本市慢性非傳(chuan) 染性疾病綜合防控能力在不斷提升。比如,大力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不斷健全政府主導、政策倡導、多部門協作和全社會(hui) 參與(yu) 的慢病防控機製,截至2018年底,本市全部16區均成為(wei) 市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提前完成了《北京市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的目標。
通過積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全市各區均已啟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實現了全覆蓋;從(cong) 吃動兩(liang) 平衡到“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體(ti) 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專(zhuan) 項行動,行動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結合主題日開展各類傳(chuan) 統媒體(ti) 與(yu) 新媒體(ti) 相結合的宣傳(chuan) 活動,受眾(zhong) 更加廣泛。
本市堅持開展中小學生營養(yang) 宣傳(chuan) 與(yu) 幹預,2014年啟動“營”在校園北京市平衡膳食校園健康促進行動,迄今已覆蓋全市中小學校,逾233萬(wan) 人次參與(yu) ,有效改善了北京市中小學生營養(yang) 健康狀況。
在控煙工作方麵,自2015年6月1日,本市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北京市控製吸煙條例》以來,公共場所吸煙現象明顯下降,成人吸煙率由2014年的23.40%降至2021年的19.90%,提前實現健康中國2030年目標要求;中小學生吸煙率由2013年的4.25%降至2019年的1.20%;醫院、餐館、酒吧等室內(nei) 公共場所二手煙暴露率明顯下降;人群戒煙成功率、嚐試戒煙率均明顯提升。
建立20餘(yu) 項健康危害因素監測係統
通過多點發力,本市全麵開展健康影響因素監測與(yu) 幹預。於(yu) 建平介紹,北京持續不斷開展生活飲用水和公共場所監測,覆蓋全市所有街鄉(xiang) 和六大類1200餘(yu) 個(ge) 公共場所,敏感獲取飲用水和室內(nei) 空氣質量數據。構建了食品汙染及有害因素監測網絡,每年對穀類、蔬菜、肉類、嬰幼兒(er) 配方等27類食品開展監測,為(wei) 食品安全監管提供重要技術支持。學校健康影響因素監測與(yu) 幹預不斷深入,學生人群中法定傳(chuan) 染病和重點監測傳(chuan) 染病發病率較十年前下降60%,兒(er) 童青少年總體(ti) 近視率從(cong) 57.30%降至56.10%,近一年到不安全場所遊泳率由7.49%下降至1.90%。
醫療機構放射診療設備初檢合格率在連年上升,穩定達到95%以上;放射性本底監測和食品中放射性監測為(wei) 本市應急輻射監測建立基線數據庫,築牢全市放射安全屏障。此外,本市還開展了空氣霧霾、生物樣本、農(nong) 村環境、重點職業(ye) 病、職業(ye) 健康素養(yang) 提升等監測和幹預項目。十年來,市區疾控中心共建立20餘(yu) 項健康危害因素監測係統,覆蓋全市醫療機構、中小學校、遊泳場館、賓館飯店等市民生活各個(ge) 方麵,為(wei) 健康北京建設和人民群眾(zhong) 健康安全保駕護航。
全市戶籍居民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82.47歲
十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在科學監測、精準施策的基礎上,持續推動《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2009-2018)》和《“健康北京2030”規劃綱要》,全市戶籍居民人均期望壽命從(cong) 2012年81.35歲提高到2021年82.47歲;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從(cong) 2012年11.62%下降至2021年10.46%,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0年全市戶籍居民健康素養(yang) 水平達到36.40%,較2012年的24.70%提升了47.00%,顯著高於(yu) 2021年全國25.40%的平均水平,位列全國之首,北京市居民健康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