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全方位保護古樹名木 讓綠色“活化石”為創城添彩
古樹名木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曆史文化遺產(chan) ,北京市朝陽區現有掛牌古樹名木679株。近年來,朝陽區通過建立古樹名木數據庫平台、開展古樹名木全覆蓋體(ti) 檢、精準實施複壯、建設古樹公園等措施,全方位嗬護古樹名木,為(wei) 文明城區創建添彩。
從(cong) 古樹空間分布看,朝陽古樹相對集中分布在朝外街道、東(dong) 壩、奧運村等四環內(nei) 西南地區,沿五環路兩(liang) 側(ce) 散點均勻分布,整體(ti) 呈“一心一環”狀。從(cong) 生長場所看,多集中在東(dong) 嶽廟、日壇公園、西黃寺等曆史名園。其中既有位於(yu) 北京朝陽門外的上千年樹齡的“九龍柏”,以及七葉樹、構樹等稀缺古樹,還有全國罕見的43株名木集中生長的奧森公園名木群。
今年6月,朝陽開展了東(dong) 嶽廟古樹複壯工作。東(dong) 嶽廟內(nei) 有多株古柏樹和古槐樹等年代久遠的樹木,在此次的古樹複壯中,采用減震樹托、柏木龍骨支撐、梯形方向拉纖支撐等新技術及新工藝,大大提升了古樹保護的成效。
朝陽區園林部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國槐古樹有“十槐九空”之說,在大體(ti) 積空腐的古樹中采取減震樹托,可有效避免原有鋼管支撐帶來的重心偏移問題,使古樹枝幹在風雪作用下產(chan) 生自適應、自增強行為(wei) ,從(cong) 而使樹木在極端天氣中不會(hui) 因為(wei) 變形而遭受破壞。而采用柏木龍骨作支撐,可以有效支撐空腐麵積大、易倒伏的古樹,是目前最佳的樹洞填充材料。此外,對傾(qing) 斜的樹體(ti) 采用梯形方向拉纖支撐,可延長支撐長度,支撐與(yu) 拉纖一體(ti) 化技術,更可防止樹體(ti) 之間的傷(shang) 害。
除曆史名園的古樹保護工作,今年10月,朝陽園林綠化部門還創新式打造了垡頭古樹公園這一特色主題景觀空間。
垡頭古樹公園內(nei) 屹立著8棵神似“軍(jun) 人”的古柏,它們(men) 曆經風雨歲月,值守於(yu) 此13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圍繞對古樹的保護工作,在建設過程中,園林綠化部門通過構建環繞場地東(dong) 側(ce) 生態木平台以及林間生態架空棧道,既拓展了居民的活動場所,又保護了古樹的呼吸功能。針對場地東(dong) 北高、西南低的地勢,以薄鋼板作為(wei) “擋土牆”形成台地景觀,減少地表徑流對古樹根係衝(chong) 擊的同時,也在視覺上營造了微地形景觀。結合場地的氛圍與(yu) 主題,公園還設計了造型獨特的標識牌與(yu) 宣傳(chuan) 小品,烘托古樹主題氛圍,讓居民、遊客了解古樹相關(guan) 科普知識。
古樹是有頑強生命力的“文物”,是見證曆史變遷的“活教材”。下一步,朝陽區將進一步多措並舉(ju) ,科學精準地開展古樹名木修複保護及宣傳(chuan) 工作,讓古樹煥發新的容顏,讓綠色“活化石”為(wei) 創城添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